诗海拾贝 作者:王美春-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抒发感情、披露襟怀的手段,并形之于诗,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吟酒
诗。这些诗成为盛唐诗圃中的一簇奇葩,也是我们研究李白的重要资
料之一。
李白240首吟酒诗,并非每篇句句言酒,也有写其他内容的。对
此,我们在评析中应持何种态度呢?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把李白遗
留下来的吟酒诗说得完美无缺,莫要不分优劣地兼收并蓄,也不应一
看到酒字就摇头蹙眉而加以全盘否定。我们应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
排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批判地继承李白诗歌遗产中的这一部分
。
对李白那些吟酒讽谕时事、倾吐离情别绪、悼念亡友的诗篇,我
们还是应加以肯定的。这些诗作毕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
实,或者抒发了真挚强烈的友情,同时说明,一个有作为的诗人应注
意反映现实生活,有感而发,不可无病呻吟。
对吟酒诗中表现诗人思想和生活状况的部分,我们要具体分析,
区别对待。对那些鄙弃功名富贵的诗句,我们也应持肯定的态度。因
为这对我们今天批判金钱万能、投机取巧的资产阶段思想有一定的参
照意义。
对吟酒诗中宣扬人生如梦、提倡及时行乐的思想内容,我们则应
持批判态度。像“把酒领美人,请歌邯郸词”(《邯郸南亭观妓》)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江上吟》),“千金骏
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
”(《襄阳歌》),这些诗句,终究不宜传诵。
对李白发抒因从政受挫而抑郁不平的吟酒诗,是他在“安社稷,
济苍生”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写的,宛转表示了对封建统治者、
达官贵人们的不满,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他于不满的同时也
丝毫未减弱他的爱国之情,即使在流放夜郎之后,他还在高歌:“抚
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二
首》其二)。他对权贵小人不满之甚,正说明他对国家热爱之深。李
白自始至终是一个爱国诗人。
注释: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二百一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
90年《太平广记》影印本,第二册,1044-322。
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③《迟做总比不做好》,《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一册。
④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中华书局1977年版,下册,第1460页。
(原载《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五期《古典文学论丛》,1982
年10月版)
似淡实美 欲露还藏
——谈范仲淹《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江上渔者》,在范仲淹的诗作里具有代表
性。范仲淹不愧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赞同“守内虚外
”的政策,曾亲自戍边防御西夏,被称为“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
”;他力主革新,曾主持过为期短暂的“庆历新政”;难能可贵的是
,他具有以民为念,体恤民生疾苦的思想。这一思想,在其作品里得
到了充分的揭示,其名篇《岳阳楼记》,是以散文的形式直率明朗地
加以反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江上渔者
》则是以诗的形式委婉含蓄地体现出来的。
《江上渔者》纸短情长,艺术上颇具特色。全诗无一僻字生词,
通俗自然,可谓孺婴会吟,老妪能解。然而,它不像白开水般索然无
味,而似醇醪般耐人寻味。于质朴中见厚意,于平淡处见深情,达到
了苏轼所说的“似淡实美”的境界,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另一大特色是,言情述志,欲露还藏。陆时雍
曾在《诗镜总论》中提出这样的诗美标准:“善言情者,吞吐浅深,
欲露还藏,便觉此中无限。”大凡在发抒情感、表现主题上能真正做
到“欲露还藏”的诗作,往往耐人咀嚼,回味无穷。《江上渔者》正
是这样的诗。诗旨在反映渔民江上捕鱼的艰险,体恤民生疾苦。显然
,在诗意上,它是师承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谁知盘中餐,粒
粒皆辛苦”的,不像张志和的《渔父》词写渔父写得那样富有闲情逸
致:“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而在表达上,又不似李
诗那样直言不讳。它犹如烟雾缭绕的山峰,乍看,藏头纳尾,或隐或
现,朦胧不清,透过烟雾,则能识其“庐山真面目”;又仿佛是性格
内向之人,其情愫蕴积于心,可谓声色不露。
这首诗,除诗题外,诗中无一“渔者”字样,但通篇不离写渔者
。前两句诗,似乎仅是在直截了当地写江上来来往往的人(显然是指
大商、贵族、权势显赫者,不是指黎民百姓,因为黎民百姓是吃不起
名贵鲜美的鲈鱼的)只知道品尝鲈鱼的美味。其实,它也是在间接地
写渔民——本来嘛,肥美的鲈鱼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捕来的。不仅如
此,这两句诗还有着这样的潜台词:江上往来人,不知渔者苦。这主
要是着墨于“但爱”二字。这样写,就为下文写渔者生活艰险,体现
作者关怀民瘼的思想作铺垫,言在此而意在彼。
后两句诗,笔锋陡地一转,描绘了一幅令人怵目惊心的画面:一
叶扁舟,在风波里颠簸挣扎,忽而涌上浪尖,忽而又跌入浪谷,无时
无刻不面临着倾覆的危险。这里,虽然没有出现渔者的具体形象,也
没有直言渔者打鱼之苦、生命之危,但我们透过一叶扁舟浮沉于浩淼
烟波中的情景,从“一叶舟”与“风波”一小一大之物的强烈对比中
,不难感觉到渔者的存在,体察到渔者艰辛的生活、危险的处境,了
解到当时吃鱼者不打鱼、打鱼者不吃鱼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社
会现实,也分明可以触摸到诗人关切与同情渔民之心:“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不知渔者苦;我知渔者苦,乃作渔者诗,愿君同吾意
”。这两句诗景中有情,情寓于景,与前两句诗正好相互映衬,形成
鲜明的对照,使得那深邃的思想、真挚的深情欲露还藏,尽在不言中
。其艺术效果要远胜过直说渔者的境遇苦、苦、苦,作者的同情深、
深、深。
总之,《江上渔者》在艺术表现上似淡实美,欲露还藏,真个是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①的。换言之,
这首小诗,尺幅万里,用形象说话,平淡而有韵致,含蓄而不晦涩,
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审美价值,颇值一读。
注释:
①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六一诗话·白石诗
话·滹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9页。
(原载广西大学《阅读与写作》月刊1986年第3期)
苏轼诗的比喻艺术
宋代大诗人苏轼为我们留下了二千七百余首诗。其诗大都思想深
邃,艺术精湛,具有颇高的审美价值。本文拟就苏轼诗的比喻艺术作
一番初步的探讨。
一、 比喻方式多样
苏轼诗的比喻方式多样,常见的有下列数种:
1.明喻:用其他事物直接明白地比喻诗中所要描绘的事物,本
体与喻体都出现,且两者之间往往用“如”、“似”、“若”、“象
”等比喻词连接。如《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
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中的“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
了无痕”,本体有“人”与“事”,喻体为“秋鸿”与“春梦”,比
喻词是“似”与“如”。诗中运用比喻,产生了明朗的美感。
2.暗喻。以用作比喻的事物来隐喻诗中所需表现的事物,本体
与喻体也都出现,然不用比喻词。如“落月挂柳看悬蛛”(《舟中夜
起》),便是新颖别致的暗喻。本体是“落月挂柳”(将落的月亮挂
在柔嫩的柳条上),喻体是“悬蛛”(悬在蛛网上的蜘蛛),两者之
间无比喻词连接,却语意明朗生动。
3.借喻:直接用比喻的事物(喻体)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本
体)。如《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中的“白衣仙人在高堂”与《种
茶》中的“茨棘尚未容,蒙翳争交构”,都是苏轼诗运用借喻的范例
。前者以安然居高堂的“白衣仙人”借喻在大雨成灾、民不聊生之时
不体察民情而一味过着纸醉金迷生活的朝廷命官们,讽刺入木三分。
后者以茶困于茨棘、丛翳来借喻诗人自己为奸佞小人所不容,含意深
远。两者皆具含蓄美。
4.博喻:运用众多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描绘,表达一个
事物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特点。苏轼诗在这方面颇具代表性的,首推
《百步洪二首》(其一)。诗中“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连用兔走、鹰落、骏马
下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与露珠翻荷七个比喻来形容轻舟
在急流中飞驶之快。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二云:“用譬喻入文
,是轼所长。此篇摹写急浪轻舟,奇势迭出,笔力破余地,亦真是险
中得乐也”,可谓一语中的。除此以外,苏诗中的《石鼓歌》、《读
孟效诗二首》与《瓶笙》也都是运用博喻较为成功之作。
5.曲喻:借助于想象的比喻。如“微风萧萧吹菰蒲,开门看雨
月满湖”(《舟中夜起》),以雨声比喻风吹菰蒲的声音,喻体与本
体之间相似点在“声”,但诗中未加点明,而是借助于读者的想象才
达到比喻之效果的,给人以俊逸美。
苏轼诗运用比喻,有不少是与其他修辞方式结合起来加以运用的
,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如《题王逸少帖
》诗云:“有如市娼抹青红,妖歌嫚舞眩儿童。谢家夫人淡丰容,萧
然自有林下风”,前两句以涂指抹粉、妖歌嫚舞的“市娼”比喻唐代
书法家张旭、怀素的书法,后两句以“萧然自有林下风”的晋代才女
谢道韫的丰姿比喻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这两个比喻,又构成强
烈的对比,使得艺术形象更为鲜明突出,给人以丰实美。
二、作比的情形多样
苏诗用以作比的情形多样,具体说有以下四种:
一是用人物比喻事物。“万人鼓噪慑吴侬,犹是浮江老阿童”(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二),这是以万人鼓噪与浮江而来的晋王
浚的水师,比喻钱塘江潮的雄壮气势;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
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西湖真西子,烟树
点眉目”(《次韵刘景文登介亭》)与“西湖虽小亦西子”(《再次
韵德麟新开西湖》),则是以春秋末年越国美女西施分别比喻天然妩
媚秀丽的杭州西湖与颍州西湖,极有韵致。
二是用事物比喻人物。《二虫》中的“君不见水马儿,步步逆流
水”,“君不见晏鸟滥堆,决起随冲风”,以不随波逐流的水马儿与
不随风转向的晏鸟滥堆这两种虫来比喻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