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都北京-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这次改建,长城大为改观,整个防区得以安定数十年,在金山岭长城上发现的一块碑记中,不仅记述了谭纶、戚继光、刘应节等人视察长城的情况,还记有戚继光的弟弟戚继美率领山东的部分官兵在金山岭长城施工的情况。
金山岭长城位于古北口东侧,西距古北口约5公里。它东起望京城,西止龙峪口,全长10。5公里,设有大、小关口5处,筑有不同形式的敌楼67座,因修建在大、小金山之上而得名。
金山岭长城敌楼密集,间距约100米左右,在地形复杂处仅距50米至60米。修敌楼时,戚继光要求两座敌楼可以交叉火力,互相支持,封锁墙面。这里的敌楼多种多样。从外形看有方的、扁的和拐角的,均为两层。下层用以驻兵及贮放粮草和武器,上层外侧筑垛墙,中间是一座小房子,称“楼橹”,也叫铺房,供罙望士卒避风休息用。铺房下层都有箭窗,箭窗数目多少不等。在67座敌楼中有一座设防严密,重城围护的大敌楼,它可能就是史料中称为“总台”的敌楼,为前线指挥机关所在地。
金山岭长城体现了冷兵器时代防御思想的杰出想象力,又因其工程的浩大和姿态的壮伟而成为世界工程史上的划时代之作。它视野开阔,设防严谨而巧妙,气势雄伟,是中国现存长城的杰出部分。
慕田峪关,位于北京怀柔县三渡河乡北,建于低缓的花岗岩岭谷,地势较为开阔,关口相邻的岭峰,高差全在百米以内。
慕田峪关,本来只是山脉中的一个隘口,并不处于交通要冲。然明成祖为解除北元卷土重来的威胁,于永乐四年(1406年)明令迁都北京之后,因慕田峪恰处居庸关至古北口之间,距北京仅50多公里,所以其战略地位也就重要起来。
据史志载:慕田峪关为明永乐二年(1404年)建。慕田峪关由城墙、敌楼、城关、烽火台等建筑物共同构筑一个完整的、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关口处为3个楼台相连,中心楼台为空心结构,两侧楼台俱为实心结构,这种3台相连结构的关口,形制独特,在万里长城上亦属罕见。
慕田峪长城,蜿蜒于起伏不很大的山峦之上,其景观别有情趣。墙体为十几层褐色花岗岩条石砌筑,十分坚固,垛口为青砖垒砌。一般地段的长城,均为外侧垛口,内侧女墙,慕田峪长城则是双面垛墙,亦为其他地方所少见。敌楼全部是条石基座,青砖砌筑。
慕田峪关东南,是海拔603米的大角楼山,有3条长城汇集其上。慕田峪关西北是海拔940米的牛犄角边。由慕田峪关循长城一路向西,峰回路转,物换景移,目不暇接,特别是过了牛犄角边长城之后,峰岩陡峭,幽谷雾绕,气势十分磅礴,其奇、其险,正和慕田峪关处长城的平缓、秀丽成为明显的对比。
在一处绝险的地方,为了使前后长城相连贯,而又不使一座奇险的制高点留在长城外面,城墙必须从这险地外侧断崖绝壁上通过。为了固定长城的根基,用了两根铁梁担在断崖之上,将长城从铁梁上修了过去。
明长城全长12000余里,其北京地段,依山修筑,雄险之极。长城的下部为石条,中间填土石、外层包城砖,上部为女墙。这次大规模地修筑长城,东起山海,西止镇边,绵亘2000余里,城垣普遍加厚,两面皆设垛口,并在城墙上兴建敌台。过去筑台,或在城内,或在城外,多无实效。明沿着长城,新建敌台,就是将旧有的烽火台和民间看家楼相结合,具有举燧、御守、住兵和仓储四个功能。敌台一般高5丈,四面宽12丈,中空,三层—上为平台、雉堞,设哨罙望、集兵御守、燃燧报警;中为室屋,住宿官兵;下为仓室,储存粮械。至隆庆六年(1572年),共建成敌台1200余座,2000余里,墩台耸立,声势相连,精坚雄壮。今见雄伟壮观之北京地区长城,主要是在明朝隆庆、万历年间的产物。万里长城既是伟大中华民族之骄傲,也是伟大中华民族之象征。
京杭运河,京师动脉。明兴元亡,战乱不已,都城南迁,故元时的京杭运河,部分河道淤塞不通。明永乐帝“靖难之役”取胜后,升北平为北京,兴建北京城池宫殿。时转运粮食、砖瓦和材料等,仍沿元之旧,水、陆、海兼运。于是,永乐帝诏令修通京杭运河。其大工程为永乐九年(1411年),开会通河,使黄河与卫水相联。后开通惠河,即北京至通州的河道。但是,几修几废。直至嘉靖六年(1527年),采纳御史吴仲之议,修通惠河,浚治河闸,历时四月,河工告成。自此,漕船直达北京城大通桥(今建国门外),迄于明末。吴仲并进所编《通惠河志》,命送史馆,采入《会典》,并颁工部刊行。人思吴仲之功,在通州建祠祭祀他。京杭运河全面开通,漕船多至11000余艘,年运京师的粮食,成化八年(1472年)额定为5189700石。
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今北京、天津二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将本来不相连通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接起来,全长3588里,成为中国古代南北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今北京通州张家湾、江苏扬州、浙江杭州等,都有它的遗迹。
三大英杰
在明代北京的历史上,长城与运河,固然可歌可颂;但英雄与豪杰,更为可歌可泣。在许多可歌可泣的英杰人物中,于谦、戚继光和袁崇焕三位更值得一提。
于谦(1398~1457年),是明朝前期御守北京有大功之人。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幼机智,勤读书,少有奇志,《石灰吟》云:“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青白在人间。”中进士后,先任御史,后巡抚山西、河南19年。他每次到京,不贿赂上司:“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居官清廉朴素,坚不馈赠权要,得罪了宦官王振,遭诬被下狱论死。但山西、河南百姓闻讯后集合万人,伏阙上书,请仍命于谦恢复原任,明廷允准。后于谦获释,调至京师任兵部右侍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骑入犯,宦官王振挟持英宗朱祁镇,率50万大军亲征。明军兵败土木堡(今河北宣化),裸袒践踏,尸体蔽野,英宗被俘。护卫将军樊忠以长锤击死王振,并骂道:“我替天下诛奸贼!”败报至京,举朝震惊。侍讲徐謒(有贞)主张迁都,于谦斥道:“倡议南迁者,当斩首!”廷议多主守,升于谦为兵部尚书。景泰帝立,于谦集兵备械,加强京师御守。瓦剌兵围北京,于谦亲自指挥,在德胜门和广宁门两败敌军。后瓦剌兵退,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后英宗被放归,居于南宫。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复辟帝位,加害于谦,天下冤之。后谥忠肃,在今崇文门内西裱褙胡同有“于忠肃公祠”。其灵柩后移葬杭州西湖畔,后人以“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之诗句,褒扬岳飞和于谦的功绩。
戚继光(1528~1588年),是明朝中期御守北京有大功之人。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出身于世袭登州卫(今山东蓬莱)指挥佥事世家。早年怀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壮志。他在浙、闽、粤抗倭,建戚家军,屡获大捷。他曾在嘉靖中期,五戍蓟门,过着“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军旅生活。隆庆二年(1568年),受命以总理兼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处,督帅12路军戍事,卫京师畿防,在镇16年。他们在金山岭、慕田峪、黄花城一带险峻山岭上,修长城,筑台堡。其中一段,俗称“单边”,就是一面建墙垣垛口。城墙之窄,构筑之险,难以想象,令人惊异。还有在两山夹隙间,放置两根铁梁,铁梁上面,建筑城墙。往下看去,万丈深渊。现在人们仍不明白,当年没有起重吊车,铁梁是怎样横跨在两山之间的呢?他还创议在长城上修建敌台,奏《请建空心台疏》云:“跨墙为台,睥睨四达。台高五丈,虚中为三层,台宿百人,铠仗、糗粮具备。令士卒画地受工,先建一千二百座。”获准。他亲自督工,日夜辛劳,历时6年,工程如期告成。其建台之举,垂永世之功。今见北京蜿蜒雄伟长城,主要是在戚继光时重修的;其上的高耸敌台,则是戚继光首创之杰作。其时北方官兵,纪律松弛,练操之时,雇人顶替。他募练浙兵,严格军纪,检阅之日,天下大雨,兵士植立,半日不动,边军才知有军令。他镇蓟期间,击败南犯的北骑,京师未警,蓟门晏安。名相张居正死后,戚继光遭排挤。后以多病之躯,回归乡里,连治病的钱都没有。死后葬蓬莱芝山,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和《止止堂集》传世。
袁崇焕(1584~1630年),是明朝后期御守北京有大功之人。崇焕,字元素,祖籍广东东莞,落籍广西藤县。万历进士,任邵武(今福建邵武)县令。时满洲兴起辽东,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接着,后金兵下清河、陷铁岭,夺沈阳、占辽阳,进军辽西、攻取广宁。天启二年(1622年),他单骑出边考察,说:“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自请守辽。后赴辽东,筑守宁远(今辽宁兴城)。六年,努尔哈赤率倾国之师,攻宁远城,兵败受伤,不久死去。其子皇太极袭汗位,翌年攻宁远、锦州,再败而回。袁崇焕虽连获宁远与宁锦两捷,并震动朝野,但因得罪巨阉魏忠贤而去职。崇祯元年(1628年),受召起用,任兵部尚书、督师蓟辽。第二年,皇太极率军破长城,兵临北京。袁督师闻警,自山海关,率九千骑,“士不传餐,马不再秣”,驰援京师。在北京广渠门外,与后金军接战,他身先士卒,中矢如猬,大败敌军。皇太极设反间计,崇祯帝中计,将袁崇焕下诏狱,翌年寸磔于北京西市。袁督师戍辽九年,身捍京师,以“杖策必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的博大气概,血洒北京,魂动万世。清乾隆帝为其平反。在今北京广渠门有袁督师的墓、祠、庙,其祠“与文文山(文天祥)祠,并垂不朽”。两粤也有其纪念祠宇。
明正统帝、万历帝和崇祯帝,均不能吐奸纳忠,使于谦、戚继光、袁崇焕这些彪炳千秋的伟岸英杰,皆以悲剧而终其生。然而,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而且是整个明朝的悲剧。明廷这类悲剧演多了,也就自绝其社稷。
帝王癖好
明代皇位的继承为嫡长世袭制。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所谓“嫡长”就是正妻所生的皇长子。皇帝在位时,立皇嫡长子为太子,嫡长子先死立次子为皇太子(有时立皇长孙为皇太孙),次子先死则立三子为皇太子。但在北京紫禁城登极的13个皇帝中,有3人例外。其一是,明正统帝年轻气盛,受太监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兵败被俘,时局倥锻,皇太后命其弟监国,旋正大位,是为景泰帝。其二是,正德帝死后无子,皇位由同父异母弟朱厚鎝继承,是为嘉靖帝。其三,天启帝的儿子早殇,皇位由其异母弟朱由检继承,是为崇祯帝。
明末内廷斗争激烈复杂,中心环绕皇位继承。如天启帝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