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佛教知识 >

第110部分

佛教知识-第110部分

小说: 佛教知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象多变而恒变,所以科学永远不会成为最后的证明,顶多是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下
向前努力。 
    正如老子所说:「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道家是自然主义者,
是属于物质的真正的了解者,而佛法认为了解自然也是多余的事,若得心明,自然就在其
中;仅仅了解自然而融于自然,也不等于自我中心的执著获得解脱。科学仅及于物质世界的
分析和探究,当然无法说明或表达佛法的真谛,但做为方便的教化,科学的态度当然需要。
所以,我们开始就说,佛法涵盖了科学,而不受科学所限制。 
    □ 佛教的生命观是合乎科学的吗? 
    佛教一向认为,人的投胎、入胎,根据《圆觉经》说:「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
命。」也就是说,众生之有生死,就是因为有男女的欲念与欲事,淫根不断,无法出离生
死。在投胎之时,多半是由于对于父母的房事,产生颠倒爱著;对父亲产生兴趣,入胎即为
女婴,对母亲产生贪染,入胎即为男婴。所以,在出生之后,女儿对父亲的依赖,儿子对母
亲的依恋,成为一般共同的心理现象。 
    可是,现在由于人工受精,发明试管婴儿,投胎和父母的性行为,没有连带关系。其乃
从母体摘取成熟的卵子,从男体取得精液,在试管中受精,成为胚胎之后,再安于母体的子
宫,这与佛教的说法,不相一致,又从何解释呢? 
    关于投生、入胎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在父母的好合之时入胎,见淫欲相,或见宫殿
相、光明相,而忽然入胎;另一种是由于跟父母还报因缘,不论或恩或怨,由业力自然促
成,所以不能说全是出于见到父母的好合相而入胎。然而,依据两性相吸的原理,精卵本身
便带有性别,若不离淫欲性,便可能在因缘成熟的任何情况下入胎投生。基于这个道理,现
在的试管婴儿的问题,对于佛教来讲,即可迎刃而解。 
    □ 佛教的世界观是合乎现代科学的吗? 
    从较为原始的佛教圣典阿含部起,即有相同的记载,例如《长阿含》的《大楼炭经》第
一品、《起世经》第一品、《起世因本经》第一品,都讲到我们的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
须弥山的四个方向有四大洲,南方称为南瞻部洲,或称南阎浮提,就是我们所住的世界。须
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山腰各有四个宫殿,称为四天王天;在山顶有三十三个宫殿,称为忉
利天。可是依据现在的地理学和天文学的观点,我们无法找到须弥山,也不知道另外的三个
洲在那里。如果说须弥山的神话,就是起源于印度北方的喜玛拉雅山,是比较妥当的;而且
此一传说,在释迦牟尼佛时代以前,已经在印度流传,佛教的经典只是叙述古老的传说,不
必过于重视。何况佛教的教义,是在解决人间生活的实际问题,不在用科学态度说明世界
观。如果一定要追究世界的形状、形态,我在《正信的佛教》之〈大千世界怎么讲〉一题中
有所说明,不妨参考。 
    □ 佛说的「圣言量」经得起考验吗? 
    佛法的理论根据,以三种标准作为说服人的方便,那就是:①现量──用事实证明;②
比量──用逻辑推论;③圣言量──佛在经中所说。①②两点尚不成为问题,第三点在今天
已成了引起争论的焦点。因为近代佛教学者用历史的方法论,用考古学、语言学、进化论的
角度,来研究佛教的圣典,发现佛陀释迦世尊的当时,并没有留下成文的经典,最早的经典
传诵,也不是成文的书籍,是凭以口传口,代代相传。 
    由于流传的地域越广,时间越久,经典的内容越多,便见其不同的分歧观点,这就是形
成部派佛教的原因;之后,又渐渐地出现了大乘经典。不论是小乘、大乘的各种经典,均须
出于佛教徒中的大修行者所传,而任何一个派系,都认为他们所传的才是真正代表佛说,这
便形成了所谓「部执」或「部计」的思想。站在他们任何一个立场,多以为他们的所执、所
计,是不可违背的圣言量。可是到了今天的学者,能把现存各派、各系,每一个时代所有的
圣典拿来排比、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就能指出相互的出入、彼此的矛盾、前后的增减;但
如果要他们把全部圣典均视为佛说而不相违背,那是办不到的。而如果对这些圣典,全部予
以否定,或采取怀疑的态度,便无法使人获得无尽的利益,也就产生不了佛法化世的功效。
如何折衷、取舍,便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工作。 
    其实,这样的问题,非于今始。在印度,就已产生了教判思想和判教的办法,例如《法
华》等经,判一切经教为大小二乘;《楞伽经》分顿渐二门;《华严经》举日出、日中、日
没的三照;《涅盘经》分作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的五味。到了中国,则有罗什三藏的
一音教,罗什的弟子道生则分为善净、方便、真实、无余之四种法轮。后来的天台、华严、
唯识等各宗,也均各依经教而有教相判释的施设,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佛陀说法的对象有不同的程度,人有不同的根性,所以接受不同程度及不同修行方法的
佛法;但是,古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们所做的教相判释工作,渐渐地已不能适应现代人
的需求和观点。以现代人能够接受的观点来看,佛说的「圣言量」应该贴切到佛法的根本教
义──三法印和四依为基准。 
    所谓三法印是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从因缘法看,是无我的,是空的;
从因果法看,是无常的,是苦的;无常与苦是世间法,无我寂静是出世间的解脱法。四依是
指: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从三法印的原则看一切经
教,就可以过滤而见到什么是纯佛法;用四依来衡量一切的经典,也可极其容易的发现,何
者是佛法,是我们可以依据和信赖的佛法。以此标准,即可明辨那一些是佛的根本教义,那
一些是随顺世俗要求而说的方便教义。 
    □ 佛教对世界末日的看法如何? 
    世界末日这个名词,是基督教所高倡出来的,不过,这也是事实。佛教把此世界的生
灭,分做成、住、坏、空的四个阶段。空是从无中生有,有的阶段又分为成、住、坏三个阶
段,坏的结果,又归于空无。我们的世界只有在住的阶段可以有生物及生命的活动;成的阶
段是由稀薄的物质团聚、凝固,渐渐形成地、水、火、风四大类的形态,完成四态的定型之
后,才渐渐发展出生命活动的现象。 
    最初的生命,是由他方世界化生而来,非出于任何人或神的创造;住的阶段就是生命活
力的舞台,而其本身也渐渐地由成熟而趋于衰老,终至于朽坏。那便是坏的阶段,已开始不
适于生物的生存。直至彻底地毁坏,就变成了全面物质世界的崩溃,而归于空的阶段。之
后,再由于十方世界同类的共业众生业力所感,而完成了另外新的世界。所以,世界是由众
生业力的消长而有起灭。 
    如果说佛教也有世界末日,那是指坏的阶段的开始,所以,佛教并不否定世界有末日的
一天,只是观念和基督教不同。基督教说世界末日是出于上帝的意志,为了对于信者的救济
和不信者的惩罚,末日来临之时,就是基督降临之日,把他所爱的选民带回天国,他所不喜
的人便打入地狱。佛法所说坏的阶段的降临,属于自然的现象,是此一世界众生的共业所促
成。当在此一世界无法居住之时,依据各自的业力,又往他方不同的世界转生。 
    不过,佛教另外有一个名词称为末法时代,在末法之前有正法和像法。原则上,释迦世
尊住世的时代,称为正法;世尊涅盘之后,称为像法,此时,只有形像做为代表;再过一段
时间之后,称为末法。末法时代,信仰佛教的人数渐渐稀少,修行的人更少,修行而证圣道
的人则已没有了,到最后佛法也就被世间的邪说和物欲所淹没,纵然尚有佛经存在,也没有
人去信受奉行。因此,希望众生在佛法还住世的时代,众生还愿意接受佛法而信仰的阶段,
要赶快努力,护持三宝,维持慧命于不堕,则可将佛法住世的时代,无限止地往后延伸,为
人类带来前景和希望。所以,末法的思想,并不像基督教所说的世界末日那么可怕。 
    如果你的善根深厚,或者继续培养你的福德和智慧,纵然是处于末法时代,而又面临了
世界将坏的开始,也不必绝望。此一世界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太阳系的小星球,你可以藉你的
善根而转生他方世界,继续修行。如果你的愿力坚定,信心坚固,也可以往生他方佛国净
土。所以,此一世界的坏灭,并不等于走投无路,山穷水尽,这跟基督教的世界末日观,又
是另一点大不相同之处。 
    另外,佛教虽有末法时代,对你个人来讲,只要努力不懈,可由末法时代的环境,进入
像法时代的环境乃至于正法时代的环境。 
    附录:禅修疑难解 
    编者案:本文系一位热心于禅修的吴文居士,受派驻南非使馆工作的四、五年中,发生
的若干疑难,汇为九题,回国请教圣严法师,师以可能还有其他人也曾发生过类似的问题,
故用书面公开答覆,以飨有心于禅修的读者。  
    (一)
    问:古德云:「有事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有时心中一片空灵,连一句佛号
的念头也提不起来,是否即保任空灵状态?这里指念十方佛,是否有取代杂念的意思? 
    答:我不清楚居士所引古德句的出处,不敢臆断。至于用功到达空灵状态,尚能念佛名
号,乃是不可能的事。应否守住空灵状态,当有两说:一者系心不动,任其继续沈淀澄清,
以至于不见一物,虚空沈寂,自亦不觉处于空灵状态,是为正途;否则,若滞于空灵──例
如「光音澄湛,空旷无涯」的觉受之中,尚未真入深定,仅胜于轻安境界。 
    第二种方法,即是用参话头的工夫,打破空灵状态。若由念佛名号而至空灵状态,当下
提起「念佛是谁」的话头,以此时心念专注,易发疑情,促成疑团,是为禅法的活路;否
则,耽滞于空灵,而误以为保任,那就浪费时间,误了前程。 
    念佛法门,在四祖道信,即曾引用《文殊说般若经》的专念一佛名号的一行三昧,非关
净土,目的乃在由定发慧。散心时念佛名号,实乃无上妙法,念至无佛可念,可能出现空
灵,亦未必出现空灵。  
    (二)
    问:小乘的四念处,大乘的禅及密教的大手印,皆论及观心法门,不知有何不同?得以
截长补短、相辅相成否? 
    答:四念处是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一科,虽云小乘观法,然于《大智度论》卷十九也有介
绍,是观身、受、心、法的不净、苦、无常、无我,而破凡夫的我执我见,乃是通用于大小
乘的基础佛法。所以近世日本禅宗的龙泽寺派,教授初学禅众时也用数息法,我本人亦常以
数息法教人,偶而教人不净观,此乃四念处观的流类或基础,观行摄心,散心已摄,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