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佛教知识 >

第12部分

佛教知识-第12部分

小说: 佛教知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住于无念无想境时,身心安乐,了无苦恼。所以,阿难啊!归依自己,归依法吧!光照
自己,光照他人。所谓归依自己,归依法,即观自身以积精进之功德,以除贪爱烦恼。阿
难!人能如此,可称我的真弟子,堪称为第一学者了。」
    从这段文字看来,释尊未将自己视为教团的统治者,他的教团是不必由谁来领导和统御
的,教团的大众是在教法的指导下,从事修行;教法虽为佛陀所说,却是众生自体之所本来
具备,佛陀只是悟得了众生本具的原理,向大家指点迷津而已。因此,归依三宝的最高境
界,无非是归依自己的本性,归依使我们达到显现本性的修行方法,故谓之「自归依」及
「法归依」,或谓之「自依止」及「法依止」。

    受了最后的供养

    上面所说的雨季安居,是因雨季之中,比丘们不便于林间的树下露宿;又因路途泥泞、
虫蚁太多,比丘们不便冒著风雨外出托钵乞食,所以要大家住到亲属、朋友、信徒的家中
去。往往是住于俗人家宅的附属建筑物中,也有住于靠近俗人居处的山洞或树洞之中的,即
是分别住于可以就近得到饮食供应之处,以专心修习禅定为主。
    佛陀离开竹林村,即到了遮婆罗塔(capala),那是一座古坟,相当于现代所称的纳骨
塔,在塔处有大树,所以修行者均喜欢在古坟的骨塔之处的大树之下静坐,佛陀和大迦叶初
见之处的多子塔,性质与此相同。一般的汉译为「庙」,即是灵塔或灵庙之意。因其均有大
树,巴利文佛典中将之称为灵树。此时的释尊,因患背痛,故由阿难敷了卧具,让他在大树
下暂事休息。
    从此向北。便离开了毗舍离的国境,通过了班陀村、诃帝村、□跋村、祥婆村、婆迦
市,而到了末罗国(Malla)的波婆村(Pava),接受了锻冶工人淳陀(Cunda)的最后供养。因为
淳陀是位虔诚的佛教徒,听到佛陀光临该村的消息,便去请求开示:
    「伟大智慧的圣者,觉悟了的人,真理之主,离开了妄执的人,人类的最上者、超越
者,请问:世间上有那些修道的沙门呢?」
    释尊告诉他说有四种:
    「超越疑惑,离烦恼苦,乐于涅盘,去除贪欲,为人天的向导者,便是依道的胜者。
    知道此世间的最上者,并以之判别而将方法说出来的,断疑不动的圣者,是为沙门中的
第二等,呼为说道者。
    善说法句,依道而生,能自制、勤念、奉行无咎之语的人,是为沙门中的第三等,呼为
依道而生者。
    装成善守誓戒的模样,厚脸皮、给信施送礼、傲慢、作为、无自制心,喋喋不休,表现
成了不起的样子,是为污道者。」
    对于出家的沙门,用这四种尺度来作评价,乃是极为得体而重要的。也可由此想见,佛
陀晚年时的教内教外的沙门之中,所谓「污道」的出家人,已经出现了。
    淳陀被称为锻工之子,是做金器的工人阶级,并非富裕的人,甚至是被阶级社会轻视的
人,佛陀为了打破阶级的印度传统,虽然身体不适,依然接受了淳陀的供养。
    因为这是佛陀在入灭之前所受的最后供养,所以极受后世佛教徒的重视;至于那供养的
是什么,在近世学者之间,也颇受注目。从梵文原文(sukara…maddava)的字面看来,那是不
老不嫩的,柔软的,上等的野猪肉,通俗的解释,可名为软猪肉。但在汉译本中称为「□檀
耳」,即是□檀树上所生的木耳,或菌类。因此,也可将软猪肉视为□檀耳的原义之解释,
总之,那恐怕是当时印度相当美味的食品。把它说成野猪肉的看法,在中国系统的佛教界是
不能接受的,因为中国佛教是素食主义者;至于在南传系统的小乘佛教界,倒没有觉得有什
么不对之处,因为锡兰、缅甸等的比丘,向俗人家托钵之时,是得到什么便吃什么的。
    由于正在抱病游化的释尊,已经非常衰弱了,吃了淳陀的那餐菌类的供物之后,病情加
重,腹痛如绞,所以催促阿难尊者:「我们到拘尸那揭罗城去吧。」

    大般涅盘

    释尊离开波婆村时,淳陀也随著同行,见到佛陀的病况加重起来,便怀疑是因吃了他的
食物而引起的,所以非常的懊恼,佛陀知道了淳陀的心意,也知道其他的弟子之中,亦有这
种想法的人,故对阿难说:「有两种供养的功德最大,一是在我成等正觉之前,于菩提树下
少女难陀婆罗的供养;二是在我入灭之前,于波婆村冶工淳陀的供养。」淳陀听了,释了心
中的忧苦,感激佛恩的广大,不禁流泪哭了起来。
    佛陀的死,不同于凡夫的死,所以称为圆寂,称为入灭(进入寂灭境界),称为伟大的
寂灭,即是大般涅盘(maha…parinibbana)。释尊到了拘尸那揭罗城,进入城外的林中,在沙
罗双树之间,由阿难为他敷好了头朝北方的床位,他便右肋横卧,两足上下重叠,安祥地准
备进入涅盘了。但他见到阿难在他背后,流泪饮泣,并说:「我在佛灭之后,依谁受教、依
谁而得最后的证悟呢?」因此,便把阿难叫到面前:「阿难啊!不要悲伤,我常对你们说过
的,世事无常,盛者必灭,会者定离;世上没有一样是永远不变的。阿难!你以精进,没有
与忍辱之道相背过,必可在不久之间,远离贪爱之念,打破无明系缚的。」
    阿难得到了释尊的安慰。这时候又来了一位名叫须跋陀罗(Subhadra)的婆罗门学者,年
已百二十岁,为了最后的疑惑,故于佛陀临终之际,特来请求开示。
    所以成了在佛陀住世期间最后得度的弟子。佛陀也在末罗国大众集聚的林中,讲完了他
最后的说法之后,于当夜的月没西山之时,端然寂静地大般涅盘了。
    佛陀入灭之际,大弟子中随侍在侧的,仅有阿难尊者及阿那律尊者两人;佛子罗侯罗,
已经先佛而去;大迦叶则在他方游化,但他闻讯之后,赶到佛陀涅盘处,主持了佛陀遗体的
火葬仪式。根据资料所见,那时的迦旃延、富楼那、须菩提,尚在人间,却未见到他们露
面。


一、佛教的信仰与教义
佛教的发源和流传

    (一)发源于印度
    二千五百年前的一位释迦族的王子出家,经过六年的修行,开悟成佛,并将他所体悟到
的、解脱生死和一切烦恼的方法,向当时的印度社会,宣扬了四十九年,最后以八十岁的高
龄,离开了人间。我们称他为佛,也就是彻底觉悟了一切宇宙和人生道理的人。这是佛教的
开始。
    (二)中国佛教
    佛教在印度,经过五百年的传流,才通过西北印度,由中国的新疆省,传到中国,这在
中国后汉明帝的时代,已经有了关于佛教传入的文字记载。在中国经过五百多年的传播及发
展,由于和中国儒家及道家文化的相互激扬,便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共有
十三个宗派,那是由于不同的高僧所依不同的佛教的经典和论典,由不同的各种角度,发挥
了他们的见解。其中最能表现中国文化特色的,是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华严宗到了中唐
(第九世纪)以后,便和禅宗合流;天台宗到北宋时代,虽曾一度复兴,但却未能继续发
展。到了近世,谈起中国佛教的寺院或僧尼,百分之九十九,均属于禅宗。虽然尚有修学天
台、华严和净土念佛的人,他们的出身,却不能与禅宗无关。
    近代的中国佛教界,出过四位伟大的高僧,那就是以持戒著称的弘一(1880…1941)、以
念佛著称的印光(1861…1940)、以热心教育及弘扬教义著称的太虚(1889…1946)、以禅定著称
的虚云(1840…1959),他们四位均对近代的中国佛教有过极大的贡献。但是,今日传来北美
的佛教,则以禅宗的影响力最大。
    (三)美洲佛教
    目前在北美弘扬佛教的,人数并不多,系统却很繁杂。因为,印度的佛教曾以三个不同
的时代,三个不同的姿态,分向三个不同的地区传播。那就是早期的印度佛教,传向锡兰和
缅甸;中期的印度佛教,传向中国;晚期的印度佛教,传向西藏。而在这三个不同的区域,
又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性格,我们分别把它们称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锡兰和缅甸的佛教,
属于小乘,大乘佛教之中,又有显著和密教之分。中国的属于显教,西藏的属于密教。中国
佛教又传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今天的北美,是各系佛教汇集的地方,但是仍以禅宗最受北
美社会的欢迎和爱好。今天在北美传播禅宗的人,不论他们是来自那一个国家,禅的根源是
中国,直到近代,在中国最风行的仍是禅宗。中国人在北美弘扬禅宗最有力的则为十六年前
到旧金山的度轮法师,他是虚云和尚的弟子,现在不仅于西岸各城市有分院数处,且已创立
了一所法界大学,经常有数十位出家弟子跟随他修行。在美国东岸,则为现在由本人住持的
美国佛教会大觉寺,由于前任住持仁公法师的促劝及副会长沈公家桢居士的赞助,虽然由我
教禅,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同时也颇艰苦,前途则极乐观。我们分别开设了初级班、中级
班、高级班、特别班、精进班,学生之中,已有人准备发心出家,终身修行。并且由学生发
行了一份「禅」
    的英文杂志。
    至于这次我来多伦多的因缘,当然要感谢侨领吴侠民先生的邀请,我之认识吴先生及为
我担任粤语翻译的简许邦先生,则是由于詹公励吾长者的介绍。
    詹公其人,虽非禅宗的传人,他与近代中国禅宗最伟大的禅师虚云老和尚之间的因缘,
却十分深切,此可从阳明山中华大典编印会印行的《虚云和尚法汇》
    附录〈虚云老人末后诗札〉的内容,特别是第十三札〈梦中茶话〉及第十六札〈告别绝
笔〉,均可见出詹公与虚老之间感应道交,非同寻常。詹公一生乐善好施,但他并非百万富
豪。十数年前,发大弘愿,愿以二十英亩农地,捐出作为发展国际佛教的建筑用地。近一年
来,经过与本人的数度倾谈,更发弘愿,决定捐出他的一块面积近七十七英亩的农场,连农
舍,请中国高僧主持,筹建虚云禅寺,以利传播中国禅宗的修行方法,成就僧俗四众修行禅
法。
    七十七英亩的土地,对一般人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财产,对一位修行的有道高僧而言,
毋宁是一桩麻烦的事。要保持它永远属于十方大众的产业,要从各方面募款,建造寺院,要
教导住在那里修行的人,要培养更多后继的人才,要维持他们的生活。这项任务,至为艰
钜,否则就会辜负这位施主的愿心了。可是,出家人虽不经商,也不得为了薪水而为任何人
工作,他的悲愿以及为报佛恩而能尽形寿献身命的信力,必定能感得护法龙天的加被,把这
块农地,经营成为在北美传播中国禅宗的一座大本山。同时,也不仅是因为詹公或中国禅师
要传播禅的方法,乃是由于在北美的中国人,需要它,北美的本地人,也需要它。佛教是被
这需要的潮流,卷来北美的,在座的诸位以及广大的北美大众,才是请佛教来这里的主人。
能有这么多的支持者,前途当然是极其乐观的了。
    这决不是空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