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佛教知识 >

第124部分

佛教知识-第124部分

小说: 佛教知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灾横。二、持戒度,就是以摄律仪戒,从消极方面禁制恶行,造成严肃的生活;以摄善法
戒,从积极方面摄受、学习一切智慧德行,培养优秀的品质;以饶益有情戒,把利人的悲
愿,积极地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三、安忍度,就是不但能忍受别人对我的侮辱怨害,大量
包容,不生嗔恨,而且能安受众苦,与坚苦的环境奋斗,所谓“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
能。”四、精进度,就是对自利利人工作,要能刚毅果敢,困知勉行,不骄不怠,精进不
退。五、禅定度,就是要做寂定工夫,使散漫纷乱的主观思维,能专注一境,心力统一集
中,随遇一境,便凝集于境而得解脱。六、般若度,就是由定力所启发的觉照力量,对于宇
宙人生的事事物物,能了了观察,发挥其应付无穷的差别作用,而能不违反其共通的真理。
其次,所谓四摄:一、布施,就是关心别人的生活,予以物质上的帮助。二、爱语,就是以
慈爱慰喻的言词,使众生生欢喜心而受感化。三、利行,就是对一切身、语、意的行动,都
从有利于人的观点出发,自易生出感召的力量。四、同事,就是深入群众,接近群众,共同
工作,以身作则,使人们归信大法。《华严经》说:“了达自身及以众生本来寂灭,不惊不
怖,而勤修福智,无有厌足!”这样,妙行云兴,万善同资,探华严的性海,入一真的法
界,又是一切大乘行者,所须勉力学习,共同遵循的道路!

                  六 实践的过程

                  甲 除习气的过程

    实践佛法的过程,也就是降伏、断除烦惑习气的过程,习气除到怎样的程度,就是开发
佛知佛见到了怎样程度。所谓习气,原是自心的虚妄作用,有善、恶、无记的三性,是由六
尘缘影的妄心,数数熏习造作而成。我们现在既要断除烦恼习气,还得从烦恼习气上下手,
躲避压制是绝对无用的;而且习气是往往随人事而发露,因此借一切顺逆人事来磨练,把病
苦作良药,把患难作解脱,甚至“受恶骂如饮甘露,遇横逆如获至宝”,历境验心,刻苦忍
受,实是除习气的重要关键。二祖开悟以后,韬光混迹,或入酒肆,或习街谈,正是做这个
除习气功夫。我们平时的习性,不论好坏善恶,凡是执著不舍,不易化除的,就是苦恼生死
的根本,便应用大精进力、大忍耐力,常常与自己习气战斗,练个无住无着的功夫,由小战
而大战,由小胜而大胜,学习再学习,深入又深入,才是成佛作祖的样子。《华严经》说:
“善观诸法,慧根增长,勇猛精进,摧伏众魔,无量智慧,威光炽盛。”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除习气当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功力
愈深,习气翻腾出来也愈多,它常会忽然而来,突然兴起,如果不经过长久的努力磨练,督
饬照顾,决不能一觉便直下顿消,必得用种种善巧方便,使它销落,这正是力量和功夫的问
题。概括说来,除习气有下列的过程:一般人们终日烦恼妄想,认妄作真,总是坠入于主观
的迷阵而不自知。一旦因痛苦而感觉,知妄想习气为害不浅,方肯修习佛法,来作对治。但
在初修时,其意境必定是半信半疑,忽明忽昧,只有理解,没有事证,说戒则偏于事相,说
定则执于死定,说慧则用禅门的口习,习气来时,仍无力和它相抗,正是“说时则有,用时
则无”。经过专精地修习佛法,千百次的磨练、抵抗之后,意境逐步开朗,力量逐步充足,
便能悟见自己本来的体性。这时便知一切是非、顺逆、美丑、憎爱等等,无非都是自心的虚
妄分别作用,而能不随其流转,并逐步灭除自己的习气:由粗重转轻微;由长时转短时;由
浓厚转平淡;由大事转小事;由勉强转自然;由无力转有力;由着意转不觉。总之,习气之
根,已经拔松,不象过去的坚固执著。这样,再继续不断以般若扫除习气,定慧力便日益强
盛,有沛然莫之能御的情况,对自己习气,能处处圆照,时时成觉,自性渐渐成为一浑然圆
明的整体,寂寂然了无一念,却又活泼泼地不可思议,不必去着意收摄,自然能心不散乱,
习气来时,一转就了不可得,无可捉模,迷固捉不着,觉也摸不到,无动无静,非凡非圣,
超然于思议之外,这正是所谓“圆觉”。
    修一切法门,离不开觉照,因心和境相接时,不照就不转,不转就不空,不空就不定,
不定就不慧。在扫除习气过程中,觉照力量的进步,可分为下列几个层次:一、心起在前,
觉照在后,且必须竭力提起;二、虽觉照在起心之后,但提起可不甚费力;三、起心时就能
觉照,但还是略有先后;四、起心时,觉照也同时而起;五、觉照在前,心念在后,但也有
时忘照;六、觉照能时时在前,但还是顾及觉照(以上在用功地);七、不知有照,却未离
照,明知有境,本来无碍;八、入于常寂常照的地步。我们可以考问自己,究竟到了那一种
境界。

                 乙 阶段和位次

    关于觉性显发的过程,假使用教理来说明其位次,那末各经所说,各有广略开合的不
同。象《仁王般若经》说五十一位;《璎珞经》加上“等觉”说五十二位;《楞严经》加三
渐次、乾慧地及暖、顶、忍、世第一等位,共说六十位;《大日经》则依十住心而说十位,
及说十地的十位。天台智者大师,将流入此土的一代化导众生的佛法,根据时机说教的深
浅,释成藏、通、别、圆四教。现在我把圆教断惑的程度和所证入的位次,来扼要介绍一
下,以供修学同仁的参考。
    根据天台智者大师的发挥,把自性觉悟的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六即佛)。一、理即
佛,就是说一切众生虽然迷惑颠倒,生死浩浩,但就其不思议理性的本体来说,随拈一法,
无非法界,本来智慧觉照,与佛不二。二、名字即佛,就是说:我们从经卷或师友处,闻到
自性是佛的名字,因而能通达悟解,明白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也就是说,了知一切法不离
自性,一切法皆是佛法。在这一阶段,就是教家所谓大开圆解,宗下所谓彻见本来。三、现
行即佛,就是由名字位大开圆解之后,即起妙观,境观相资,正式修持的时候。在这一阶
段,已能圆伏见、思、无明的烦恼,就是圆教的五品弟子位,也叫做外凡位。四、相似即
佛,就是这时气分已经与佛接近。这一阶段就是圆教的十信位,也叫内凡位和六根清净位。
到初信位时,是已断了见惑,不再有疑、邪见、身见、边见、见取见及戒禁取见等的妄见,
这时便不再退转凡夫之位,叫做位不退;到七信位时,是已断了思惑,不再有贪、嗔、痴、
慢等的妄情(见、思惑是粗惑),修持到这一地步,便脱离了三界分段的生死流转,出凡圣
同居土,而生方便有余土;到十信位时,是已断了三界内外的尘沙惑(尘沙惑是细惑),这
时能应病与药,以若尘若沙的无量法门,度无量众生,悲智双运,利济众生而不怯弱,叫做
行不退。五、分证即佛,这一阶段,就是圆教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等位次,
也叫做圣位。由十信位断尘沙惑后,进破无明的一品(无明惑是微细惑),就到了初住位,
居于实报无障碍土,也分证常寂光土,从此亲见佛性,得真智不动的无生忍力,中道正念,
永不退失,叫做念不退;(这是大乘的见道位,小乘断见惑的初果,便叫见道位。)以后破
除一品无明,就证到一分觉性,到等觉位共破四十一品无明。六、究竟即佛,就是到等觉
位,更破一品生相无明之后,便成为究竟妙觉的佛,居于究竟常寂光土,也叫上上实报无障
碍土,这样才算彻底成就了清净的法身,彻证了圆满的真理。(圆教一行一切行,一位一切
位,所以本无位次,就以“六即”为位次。所说五品弟子位,依《法华经》,其余依《璎珞
经》,是借用别教的。)
    此外,我们再把念佛九品往生的情况来说明一下。凡具足真信切愿,但念时仍散乱的,
是下品下生;念时散乱渐少的,是下品中生;念时便不散乱的,是下品上生;以上虽还没有
断见思惑,但能生安养的同居土(极乐四土都是清净的),一得往生,就是位不退。(其他
的教相中,必须断见惑,才谈得到位不退。)若能在一切时,念念相续,不散乱、不昏沉,
在事上念到一心不乱的,便同断见思惑的罗汉,是中辈三品生,生安养的方便土。若能体究
到万法皆如,心佛不二,在理上念到一心不乱的,便同破无明惑的大士,是上辈三品生,生
安养的实报和寂光土。这里也可见念佛法门的可浅可深、圆融普摄、利钝全收的优越性了。

              丙 成就正觉的时间问题

    在佛法上对于成就正觉的时间问题,根据自始至终有系统的说法,须经三阿僧祇劫,这
譬如读书由小学、中学而大学,必经一定的时间和程序,不能越级超登。经历十信、十住、
十行、十回向等位次,为第一阿僧祇劫;从初地至七地为第二阿僧祇劫;从八地以后为第三
阿僧祇劫(依别教位次)。
    所谓阿僧祇,意译为无央数,正是说时劫的久远,我们就自性上烦恼垢污所积的深厚来
说,当然必须有相当修治的时间,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不过是就一般教义普遍性的说法,
实际上,佛法并没有一定的时间相,要看各人执著深浅、学法因缘和主观努力的不同,来决
定其成就的迟迷;而且学佛一事,原不能只就今生一个时期来论断,所以不要作一般情见上
的呆板执定。象密宗对这三劫,就不取其时间的意义,而是配合于粗、细、微细的三种妄
执。根据密宗教义,那些夙植深厚、上根利智的人,由于用自宗不共的异胜方便,得三密他
力的加持,现行又能苦到精纯,这样,在一生中修完一切学程,顿断三种妄执,即身开、
示、悟、入佛知佛见,并非完全不可能,正象有些学校读完一定的学分,即得结业,而不限
定其时间。(应当指出,既说“夙植深厚”,可见过去也曾修学,仍有积渐成顿的意义。)
此外,密宗有三种即身成佛的说法:一、理具的即身成佛,就是说明我们的身心,本是大
日、金刚两部的本体,换句话说,除我们现前肉身之外,更没有本觉的体性,这正相当于台
宗“六即”中的理即佛;二、加持的即身成佛,就是我们本具的自性功能,与觉者三密的加
持力相应,互相融会贯通,便能即身表现觉者超然的动作,显示本尊所具的德相,这大略相
当于六即中的相似即佛;三、显得的即身成佛,就是由于自身成就三密妙行,而能显发本具
的万德,圆成自性的实相,这便相当于“六即”中的分证和究竟即佛,所以密宗“即身成
佛”的意义,正与台宗“即佛”的圆义,有其共通的地方。
    此外,禅宗又有“见性成佛”的说法,由于宗下是圆顿教,直截根源,先破无明,而粗
垢也随之脱落,所谓一断一切断,本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