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佛教知识 >

第143部分

佛教知识-第143部分

小说: 佛教知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凡  夫─世 间 法┤   ├五乘共法─修五戒十善───┐
     │        └天  乘┘             │
     │                          │
五  乘┤        ┌声闻乘┐      四谛十二因缘  │
     │   ┌出世间法┤   ├三乘共法─修       ├成佛之道
     │   │    └缘觉乘┘      三十七菩提分  │
     └圣  人┤                      │
         │                      │
         └世出世间法─菩萨乘─一乘不共法─修六度三聚戒┘

    从这一表上,我们便可知道菩萨道,虽称一乘法,但却是三乘共法与五乘共法
的汇归于一乘;小乘虽称三乘共法,但却是五乘共法的升华;五乘共法虽冠以五乘
二字,其实仅是人乘及天乘阶段的善法而已。(按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
大乘不共法」,统摄一切佛法,开显由人而成佛的正道,乃是太虚大师的创见。)

    人天乘是世间法,依旧是生死法,仍有生死的漏洞而不能航出生死的苦海,所
以又称世间法为有漏法;小乘虽是自了汉,但却已是不受生死的出世圣者,故而出
世间法又被称为无漏法。

    菩萨,有凡夫有圣人,菩萨共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
觉的五十加两个阶位,十地以前的四十个阶位,全是凡夫,从初地以上的十二个阶
位,才是圣人,表中所列的菩萨,是指圣位说的,因为佛典中通常称的菩萨,如不
标明地前菩萨,也多是指的地上圣位菩萨。

    小乘圣者不求成佛,但求入于涅盘,涅盘的境界,从本质上说,大小乘是一样
的,不过小乘入于涅盘之后便安住于涅盘了,不再度众生了,大乘的涅盘是虽入涅
盘而不即住于涅盘,并以生死也是涅盘的同一体性,所以称为「生死即涅盘」,所
以称为「无住处涅盘」,这是大乘圣者的境界。

    小乘涅盘,是由断了我执──烦恼障而得,所以小乘的罗汉,若从解脱道的境
界上说,相当于大乘的第七地或第八地菩萨。菩萨道的圣者,是由断了法执──所
知障及我执──烦恼障的各一分,而亲证真如法性的一分,进入初地阶位;从断烦
恼障的程度上说,罗汉同于七地或八地菩萨,从断所知障的程度上说,罗汉仅相当
于菩萨的第七信位。因为,断烦恼障(我空)即解脱生死,断所知障(法空)即不
离生死,解脱生死即入涅盘,不离生死即度众生,解脱是慧业,度生是福业,福慧
双修是菩萨业,福慧圆满便是成佛。因此,若从度生的福业上说,罗汉仅同于初发
心菩萨的第七个阶位,距离初地菩萨尚有三十三个阶位,在整个成佛之道的全程之
中,初地菩萨已经走了三分之一(第一无数劫已满),八地菩萨已经走了三分之二
(第二无数劫已满),十信菩萨尚在即将进入三大无数劫的预备阶段哩!

    因此,如果罗汉要想成佛,必须回小乘向大乘,从第七信位上慢慢修起来。但
是罗汉入了涅盘之后,短时间内很难回小向大,所以修了小乘道,几乎就跟佛道绝
了缘,于是,有的大乘经论,竟将小乘与外道相提并论而大肆贬斥。其实,如照法
华经的观点,真的阿罗汉,必定能够回小向大,法华会上的诸大比丘比丘尼,也多
是从小乘入大乘的阿罗汉。

    回小向大也有两种人:一种是一向修的小乘道,如果再从罗汉位上回入大乘,
便得从大乘的七信位上起修大乘法;一种是曾经修过大乘法,后来退入小乘道的罗
汉位后再进大乘道,那就要连带他们先前修过的大乘位加起来算了,比如舍利弗在
往昔生中,已曾修道第七住的大乘位,后来退入小乘,证到罗汉果后再来进入大乘
一样。大致说来,如果先曾修习大乘法,退失之后再入大乘法,一念回心向上,即
可进入初住位,或曾经已有深厚的大乘基础,退失之后再入大乘,一念回心,即可
证入初地以上的菩萨圣位了。当然,罗汉回小向大,只是福业不够大乘的圣位,他
们的慧业──解脱功用,决不会也连带著退入凡位的。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的果位是菩萨道的究竟位,所以也可将佛陀称为究竟菩
萨;佛陀的果位也是解脱道的究竟位,故又可将佛陀称为究竟阿罗汉,阿罗汉有应
受人天供养而作人天福田的意思,因此,应供也是佛陀的十大德号之一。佛陀是自
觉觉他觉满或无上正遍知觉的意思;菩萨是觉有情──自觉觉他或正遍知觉的意思
;小乘的声闻缘觉,也都有正觉或自觉的意思;人天凡夫便是未得正觉的痴呆汉了
!现在且将五乘以其所得菩提(觉)的程度别列表如下:

       ┌人天凡夫──不    觉──轮回生死──有漏界
       │
       │小乘圣者──正    觉──自度生死┐
觉的差别─┤                  │
       │菩萨圣者──正 遍  知 觉──自度度他├─无漏界
       │                  │
       └佛  陀──无上正遍知觉──功德圆满┘


    另有一点,在中国传说中有关罗汉的生活形态,必须加以澄清。中国的佛教徒
们,由于发现中国的佛教史上,曾有寒山、拾得、丰干、布袋和尚等的傀异奇特;
南泉斩猫、归宗断蛇等的大用现前;或有弄船江上,或有吊影崖岛,或有混迹市廛
,或有张弓舞叉,或有学女人而戏拜,或有取肥肉而大嚼──禅宗的不存规则的超
佛越祖的作风。因此而往往把懒惰肮脏不修边幅不守律仪的出家人,称为罗汉型,
视为罗汉化现,中国的佛教绘画及雕塑中,也就把罗汉的圣像,表现得仪态乖张,
衣履不整,或者是暴牙裂嘴,面目可憎。(注十六)

    事实上,我们从小乘经律中所见到的罗汉生活,乃是最重律仪的,只有六群比
丘(僧中的捣蛋鬼),才会像中国传说中的罗汉那样。这种歪曲观念如不纠正,实
在是对罗汉的大侮辱。

    相反地,中国人心目中的菩萨,倒是垂眉低目,璎珞披戴,庄严万状的。其实
呀!菩萨的报身固然是庄严的天人相,菩萨的化身为了随类应化,也随机摄化,往
往化成各色各类的身分。所以,中国人说的罗汉型,实在说成化身的菩萨比较妥当
。罗汉必是出家的僧尼,僧尼是佛法的住持者,也是佛法的表徵者,罗汉不可随随
便便,否则即有碍佛教的声誉;菩萨没有固定的身分,目的是开化众生,并不要求
众生知道他是菩萨,菩萨固可以示现福德庄严的天人相,如有必要,往往也化身为
外道屠夫乃至魔王,纵然如此,也不致于损及佛法的声誉。

    可见,中国的佛徒们,该把这个歪曲的观念,纠正过来了。

注十六:(一)康未京兆虾子和上,印心润山而混迹闽中,沿江岸拾虾蚬以充食,
         暮卧白马庙纸钱中。
         五代梁世有布袋和上在四明奉化,其袋中藏有□木履鱼饭、菜肉
         瓦石等物。以上均见佛祖统纪卷四十二(大正藏四十九册三九○页
         )。
      (二)宋真宗时,婺州沙门志蒙徐氏,衣锦衣,喜食猪头,言人灾祥无不
         验,呼人为小舅,自号曰徐姐夫,坐化时遗言吾是定光佛。奉其真
         身,祈祷神应不歇,世目之猪头和上──佛祖统纪卷四十四(大正
         藏四十九册四○三页)。
      (三)南北朝时有宝志大士,跣足锦袍,以剪、尺、镜、拂、柱杖、头负
         之而行,儿童见者哗逐之,或微索酒,或屡日不食,尝遇食□鱼者
         ,从求之,食吐水中皆成活鱼。参阅佛祖统纪卷三六(大正藏四十
         九册三四六页)。

(注:此处删除第七十问)
 …。…。…。…。…。…。…。…。…。…。…。…。…。…。…。…。…。…。…。…。…。…。…。…。…。…。…。…。…。…。…。…。…。…。…。…

          附  注

注  一:增一阿含卷六利养品:有一婆罗门劝佛至孙陀罗江侧沐浴除罪,佛以不与
      取、杀生、妄语、心等告之洗罪。

注  二:易经观卦之疏云:「微妙无方,理不可知,目不可见,不知所以然而然,
      谓之神道。」

      易经观卦云:「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惑,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注  三:佛祖统纪卷十五有朋法师传:「湖人薛氏妇早丧不得脱,其家斋千僧诵金
      刚般若,请(朋)师演说经旨。妇凭语曰:「谢翁婆一卷经今得解脱。」
      翁问:「千僧同诵,何言一卷?」答曰:「朋法师所诵者,盖师诵时不接
      世语,兼解义为胜也。」

注  四:「佛如医王,能治一切诸烦恼病,能救一切生死大苦。」(华严经入法界
      品三十九之十六)

注  五:参阅佛祖统纪卷三十三法门光显志「寓钱」条(大正藏四十九册三二三页
      )。

注  六:参阅佛祖统纪卷三十(大正藏四九册三○○~三○一页)弥勒年代亦有异
      说。

注  七:劫与三世劫的千佛。时间参看佛祖统纪卷三○(大正藏四九册二九七~三
      ○二页)。

注  八:阿僧只为华严经中百二十四个大数的第一○五个。若以万万为亿,万亿为
      兆,则一阿僧只相等于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又各为无央数。

注  九:世界观参阅佛祖统纪卷三十一「世界名体志」。

注  十:佛祖统纪卷三十五(大正藏四十九册三三六页)司马君实注扬雄之性善恶
      混,亦谓孟荀各得性之一面。

注十一:禅宗的五家七宗的派别,不是理论的,乃就吾人所禀自然之理解,对禅所
      发挥之态度而言耳。故性质温和者其言和,性质烈者其言峻,因其发言之
      和峻,禅风因之而变,其禅风之相异,即禅之派别相异。故禅宗之派别在
      教理的区别上不若华严天台之明皙也。

注十二:宗密禅师,禅源诸诠集都序曰:「故三乘学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
      无门,离此无路,至于念佛求生净土,亦需修十六禅观,及念佛三昧,般
      舟三昧。」「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
      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
      ,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
      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
      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

注十三:十诵律卷三八佛言:「从今为破外道故,诵读外道书。」根本杂事卷六佛
      说:「不应愚痴,少慧不分明者令习外书,自知明慧多闻,强识能催外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