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刻刻没有忘记菩提心,也劝人发菩提心,菩提心是我们生活之中的防腐剂,能防止我们生活
腐化,能防止我们走入歧途,坚定我们对佛法的信心,健全我们修行的生活。
以上讲的是学佛,以下讲日常生活──第一是平常生活,第二是修行人每日的修行生
活。
一、平常生活,就是平常人的生活,就平常人的生活来讲,我们先要做个平常人,从平
常人做起,而后做到不平常,做到不平常以后,再又回到平常。这不是卖关子,在我们初初
进入佛门修行佛法的时候,先要把自己的生活导入常人的轨道,过通常人的生活。这在佛经
中分为二类,一类是人与伦理生活,也就是社会生活,在六方礼经中讲,有个善生童子,也
名善生长者经,或善生经。长者之意,非年纪大的人,长者是有德之人,年轻有德也可称之
为长者,长者和童子是相对的,无欲为童子,文朱师利是法王子,事实是童子,六方礼经是
讲,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主对仆,夫对妻,妻对夫,国王与大臣,也就是我们中国的
伦理纲常,就是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伦理生活就是各尽其分,各尽其
责,以上是平常人的生活。反对出家的人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等等。因为出家人,又要烧疤、燃顶(燃顶从明末才有,明前没有的,现在有人画
玄奘三藏像,头顶也点十二个点,是没有历史根据的),又要离开社会,所以抙出家人是不
忠、不孝、不义。实际则不,释尊不但没有忘记父母,更没有忘记他的国家,他把佛法教给
和他有关系的人,后来他的国家被人灭亡,他也遭受灭族的惨痛,他明知不可为而还是要去
救护。今天我还想到这个故事,我对自己说,我要爱国,也护佛教,出家人也要对国家民族
尽心。
在人与人之间,要努力去求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一切不为自己,这是菩萨道的基础,
一切都为众生。度众生,要先从与自己有关系的人度起,不能度家里的人,责任在自己,要
检点自己,是否尽到了责任。第二要看缘,有缘很快就能使人信佛。释迦佛生生世世有个提
婆达多和他捣蛋。佛不能度无缘的人,不能度的人,就要把他当菩萨看。家里有人不信佛,
不要认为是生在魔鬼之家而想逃避,越是有这样家庭的环境,越要视为火中红莲,越要八风
不动,越要对他们好,越要努力尽到自己的责任。直到死为止,你虽无法度他,他却成就了
你的道业,家里如果出现了狠丈夫、凶太太,若自己是菩萨,他更是大菩萨。这是就佛法来
讲,先做平常人。
二、修行生活,离不开戒律,有祖师把戒律浓缩编辑起来叫<毗尼日用>,吃饭应怎
样,漱口应怎样,起居应怎样,理发应怎样...都有一定威仪,「三千威仪,八万细
行」,贯彻了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另有一部<禅门日诵>,一般人说,禅宗不立文字,不
立文字非不要经典,禅只是不著文字,不入任何形象、现象,任何形象、现象均可捉摸,不
立文字就是不立现象,心里一切形象、现象都没有了就叫收心,不是眼睛在看,是心在妄
动,<禅门日诵>是规定每天早上起来,一直到睡觉以前的五堂功课,乃是藉著念诵,帮助
我们收心,指导我们修定。还有百丈清规,禅院清规──都是禅的生活轨范。晓云法师不同
于众──威仪、风貌就能感动人,他讲话的姿态能使人敬仰,走路很轻,从不慌张,见到人
总是那样和蔼,使人如沐春风。他是艺术家,居所如入画境。日常生活就是从平凡中体验真
实的存在,其实是假的,一切如梦如幻,在没解脱以前,假的也要当真的做。业力是不假
的,愿力是很伟大的,我们要转变自己的业力,以我们的愿力把我们的生活改变为纯佛教化
的生活──做三宝弟子。学佛要从平常生活中著手,愿心要摆到发无上佛道上去,难得好因
缘,大家聚在一起,沾大家的福气,愿大家光明。
一九七八年三月二十五日讲于莲花学佛院
卢城录音·刘国香整理
二、佛教的修行方法
前 言
非常谢谢贵纪念堂理事长吴侠民先生,昨天、今天一再给我介绍。我非常感谢有此机会
到多伦多来为侨胞们讲佛法,同时也觉得非常难得的有醒华日报的总编辑简许邦先生担任翻
译。今天星期一,所以听众没有昨天多,请各位尽量坐向前排,把你们和我的距离拉近些,
因为佛教徒向法师们请教和学习,称为亲近善知识,意思是亲切地接近被你们尊敬的人。
修行的意义
今天的讲题是「佛教的修行方法」。很多人认为修行是出家人到山里去,或是关起门来
在寺院里才能修行。事实上修行二字固为佛教名词,但在每个人日常生活里也都用得到。修
就是修理、修正或修持。我们房子坏了破了要修理,家具破了坏了要修理,同样的,我们的
生理行为或心理行为如果不常检点的话,我们也会渐渐变成坏人。中国的曾子所讲的「吾日
三省吾身」,就是说我们应该每天检讨自己的行为。每天若都这样反省的话,纵有错误,也
容易随时改正。至于「修持」,是修正、修理而且要持之以恒,日日时时,乃至每一秒钟都
要修行。有些人做了错事,当天或能觉察,且有悔意,到了第二天又会再错,他没有勇气和
决心把自己改正过来,那便不是修行。修行则一定要在发觉自己有错误之后,加以修正、修
理,并且应该切切实实地照修正过的行为继续努力下去。所以我们说修行要反省自己:不该
做的事不再做,该做而尚未做的事,应该就开始去做。
修行的器量
从佛教立场讲修行,有大器和小器之分,也就是大修行和小修行之分。中国的孟子曾
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以人的立场看,如果能独善其身地修行,已经不
错,真正能达到这种程度,并不容易,可是在我们佛教来说,这尚是小乘。所谓小乘是对大
乘而言,大乘不但自己要修行,而且要兼善天下,帮助所有的人都能修行。譬如说:我们现
代的交通工具有很多种类,从脚踏车一直到飞机,从水陆到空中,有大有小。但脚踏车只能
载一人,而且走得很慢,坐火车则快些又可以载很多人,有时还必须乘轮船或飞机。所以大
乘和小乘,事实上就是说自修自度的人,是乘用小的慢的交通工具,自度度他的人,是乘用
大的快的工具。能自度已不容易,自度度他当然更不容易。譬如说:自度不了而度他者,就
像不会游泳的人,看见有人掉下水喊救命,便跳下水中去救人,结果救不了人,反而自己也
淹死在水里。因此要做大乘也好,做小乘也好,最基本的原则是切实的修行。修小乘也得先
学修行小乘的方法,好像买不起飞机的人,至少先要有钱买辆脚踏车。不论小乘或大乘,修
行是第一。
修行的层次
我们在一刹那间就做大乘菩萨,是办得到的,不过,大乘并非与小乘对立,大乘之中必
包含了小乘,同时也包含了凡夫的人及天,所以大乘的本身共有五个层次:(1)人,(2)天,
(3)声闻,(4)独觉,(5)菩萨。修行是一步步上去的,大乘不是比小乘显得高超,乃在于发
心的伟大,他们修行是为了度众生,而非仅为自己求解脱。世界上有很多宗教家、思想家,
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而专门批评其他宗教或其他思想是害人害世的魔鬼邪说,佛教则不必反
对任何宗教及思想。在佛教的立场看,一切方法只要是在道德行为上有用的,都是好的,不
过是有深浅高低的不同而已。昨日有位李先生,对我说他信道教,也信佛教,他认为佛道是
相同的,问我可否同时修行?佛和道的基本立足点应该是相同的,但在修行的方法上及最终
目标的证果上是不同的。虽然是同一立足点,由于方法不同,出发后的力量不同,得到的结
果也就不同了。从同为一个劝善行善、造福人群的立足点上,佛教可以承认一切的宗教家、
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乃至一切行业的一切好人,都是佛法的一部分,因为佛
教承认他们各有其本身的价值,可是他们所用的方法,因对象不同,程度不同,结果也不
同。大乘佛教的特点,是教你先发广大心,发心之后,你仍得根据你的程度来修行。你要先
认清那一样方法适合你的趣兴和性格,或者那一样是你所能接受吸收的。那么,那一方法对
你就是好的,不论高低,都是大乘法门。
现在,我们把五个层次的修行阶段,一一讲解下去。
(一)人
我们不可好高骛远,也不可小看自己,因为各人都有他们现在的立场和现在的程度。诸
位曾否听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你们信不信一个杀了很多人或牲畜的人,把刀
一放,就可以成佛?假如真有这样的事情,佛教便不值得信仰,佛也不足尊敬了。不过,这
句话的确没有讲错,因为「立地成佛」的意思,是指如果能够把屠刀放下,不再杀生,从此
即能开始一步一步地接近于佛,一点一点成功为佛。
还有一句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意思是说,我们向海中一直游出去;或者在海
中浮沉漂流下去,是上不了岸的,只有当我们希望登岸而掉过头来时,就朝著岸的方向了,
掉过头来虽非立即登岸,但已面对著岸并且向岸接近,那是不容置疑的事。因此,我们发心
要成佛,必须先从我们现在的立场和程度做起。
我们是人,成佛就必得从人的本位开始,如果人尚不能做好,成佛自是不可能的。
(二)天
「天」,是指各国家、各民族、各时代的一切宗教所信仰的对象及所向往的境界。宗教
殊少不求升天,中国道教所谓「白日飞升」「长生不老」「羽化登仙」,都是要升上天去,
西方的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也都要求升天,但假如连人还没能做好,能不能升天
呢?的确,有的宗教认为只要信仰神,并且有幸被神选中的话,纵使做再多坏事,也能蒙神
赦免而得救升天,这种说法,是不合乎逻辑的,应该说成:你做好了人,再信仰神,就有升
天的可能。很多人都说佛教是主张出世的,其实,佛教更重视入世,如果没有入世的基本道
德的训练,便不可能出世。很多人看到我做了和尚,而问我:「喂!和尚,如果人人都做了
和尚,人类岂不会在这世界上消灭了?」遇到这种场合,通常我会反问他:这世界上有几个
像我这样出家的人?」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可能出家和适合出家的。佛教固然愿度尽一切众
生,离苦得乐,解脱生死,而事实上并不能使得所有的世人都出家。所以佛教认为先有好的
在家人,才会产生好的出家人。如果做父母不尽父母的责任,做儿女不尽孝道,做师长不尽
师道,做朋友不尽友道,这种人成为佛教徒的资格是有问题的,出家更有问题。唯有能完成
做人的基本要求,才能进一步考虑是否适合出家修行,因此,做人既是升天的基本条件,也
是成佛的基本因素。
(三)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