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心;耳朵听到声音,知道声音的也是你的心,所知道的是声音。所以这六个识
是一念、一念的在作用,好像刚才我们念阿弥陀佛时,每一念、每一念都有一个
意识知道那个声音,当我们念“阿”的时候,那个意识知道“阿”;当我们念“
弥”的时候,那个意识知道“弥”;……所以每一念有不同的法尘与意识在生灭,
我们的眼识,耳识也是这样的作用,此即是识。我们除了眼、耳、鼻、舌、身、
意六个识外,根据大称唯识宗的讲法,我们还有第七识,这个意根就是第七识。
此外我们还有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我们凡夫对此识不知不觉,它能够收藏所
有造业的种子,同时那些种子依靠这个识的因缘而能够形成果报。第七识又称为
末那识,翻译成中文称为意,这个识一直执著阿赖耶识是“我”,所以它是执著
“我”的一种心理作用。我们的第六意识是依靠第七识而生起的,所以被称为意
根。好像我们的眼识依靠眼根而生起,所以称为眼根;第六识依靠意根而生起,
所以称为意识。
五、五蕴之间的互相关系:
五蕴中的色蕴,分为内色与外色,就是根与境(尘)。尘是所知道的境,根
是我们的识依靠它来知道外境。心与境接触的时候,那个接触的心理称为触。触
当时能知外境的是识,心、境接触之后,就会连续的生起受、想、行。过后苦、
乐、舍三种受即生起。同时心构画种种的形相。而且给它们种种名称,此既是所
谓的想。我们安立名言后,加上烦恼,就生起善、恶之心,甚至发动身、口、意
去造业,这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
一直连续不断的活动。
六、五蕴的真相:
五蕴的真相是无常、苦、空、无我。因为五蕴中的每一念都在生灭变化,故
它是无常的;因为它无常,每一念生起后,终归会消灭,故苦;因为在五蕴的聚
合中,任何的一个东西都不是常的,不是独立的,不是单一的,非常非一,而且
没有主人,没有人控制,它一直随着因缘生灭,故无我;因为五蕴是因缘所生,
因缘所生的东西没有自性,即使没有自己的性能,所谓没有自性,无自性故空。
七、观察五蕴:
佛陀在《五蕴譬喻经》中教导我们要怎样观察五蕴,经曰:“观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佛陀教导我们观察五蕴
中的“色”如河水冲击时形成的肮脏的泡沫,虚有其形,实无一物,保留片刻,
容易破灭;“受”如水中一个一个浮上来的气泡,一下子就破灭了,我们受的心
念也是这样,比如:眼睛一念一念的感受,一下子就过去了;“想”如春天或夏
天时阳光照在地上,水份蒸发成为水蒸气,它有时会反射,形成各种影像,它是
一种幻象,我们的想蕴就有如春时焰那样,虚幻不真实;诸“行”如芭蕉,就是
我们一念一念的心行好像香蕉树,一片一片的剥开来是空心的,里面什么都没有,
我们的心念亦复如是。比如说:阿弥陀佛,你看“阿”里面有东西吗?没有。“
弥”里面有东西吗?没有。……但是你把它组合起来,你看到“阿弥陀佛”四个
字所代表的东西;诸“识”法如幻,“识”就是我们能够知觉的心,它如幻如化,
就好像魔术师,它变化出一些东西,我们被它迷失了,以为真的有这些东西,同
样的,我们也认为有一个心存在,但是心是如幻如化的。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
一、各种禅定的差别: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如果连
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持了戒后要修定,因为平时我们
的心很散乱。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观察世间的真相。有了定,
就可以深入的观察世间的真相,即苦、无常、无我和空,这就是智慧。因此,
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成绩来,那
是因为他有宿世善根,一般人还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来修。那么,什么是
禅定呢?
禅定是由梵文(Dhyana)翻译过来的,音译是禅那,意思是静虑:既
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也就是以所观的境,令心专注不散,称为“定”;“观”
既是作种种的观行。禅定包含“止”和“观”,“止”(Samatha)和
“观”(Vipasyana)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一个人修任何的禅定,
一定离不了止和观,不然的话,他修的禅定会偏向外道。
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种种欲望,
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其中一个
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乃至进入灭尽定。
我们要进入四禅八定之前,必须先修习一些在欲界里的基本的定,真正来讲
有欲界定和未来禅两种。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再坐禅的过程中,我们可依心态的
不同而分成几个步骤:
㈠、粗心住:
开始静坐的人,心很散乱,越做杂念越多,控制不了;同时坐得腰酸骨痛,
身体不正直,歪来歪去,因为平时我们的身体弯曲惯了;有些人的身体不会歪
斜,是因为他用精神去控制,把身体矫正,这是有心去造作(故意去做)的;呼
吸又不大顺畅;我们得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等方法使心定下来。过了一
个时候,身体会慢慢调好,呼吸也渐渐顺畅起来,心念也就越来越细幼。这种定
称为粗心住。进入粗心住时,杂念减少。然而,杂念少并不等于定,只是不再胡
思乱想罢了,但是心念还会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门头跑来跑去。
㈡、细心住:
这时候的心念已经很微细,身体不必用心力调正,自动平衡,已经习惯了,
而且坐久也不疲倦,这就是所谓的持身法。所有有静坐经验的人,如果静坐半个
钟头、一个钟头后身体就很疲倦,那就是还没进入粗心住,当进入粗心住,在进
入细心住时,身体就自动的调正,而且坐久也不疲劳。如果继续坐禅,深入定的
话,就能进入真正欲界的禅定--欲界定。
㈢、欲界定:
平时我们要用心将妄念捉回来,进入欲界定后,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会
生起,而且心念自动平稳,不必用心力去调整它,此时心任运不动。进入这种定
后,就能够整天坐禅。以上三种定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只能称为普通的定。
㈣、未来禅:
进入欲界定后,继续修下去,到了某个时候,忽然间你感觉到失去身体的感
受,看不到欲界的身体,感觉到整个身心不见掉。这种感受是在静坐时发生的,
而不是打开眼睛来看。有了这种感受之后,身体就不会因失调而生病。因此,一
个坐禅的人,若要身体没病,至少要达到第四步骤,既是进入未来禅。
但是,有些人静坐时,心无所知地昏昏沉沉,他也以为自己的身体不见掉,
这不叫做未来禅,而是他的心念不知去了哪里?若要达到未来禅,必须达到欲界
定,既是心不必控制,自动的静下来;在这之前,必须完成第二步--细心住,
就是身体不必调整,自动的平衡,所以我们修习禅定要从粗心住、细心住、欲界
定一步一步地进入。
为什么第四步骤称为未来禅呢?因为他就要进入真正的禅定了。由于此未来
禅尚在欲界,所以又称为欲界未到地定。所谓真正的禅定,既是初禅、二禅、三
禅、和四禅。
①、初禅:
一个人进入欲界未到地定后,继续修出离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来越深,
原本静下来的身体,慢慢地会感觉到又再动起来。这种动触有八种不同的感觉,
即冷、暖、动、痒、涩、滑、轻、重;最普通的就是感觉到身体动起来。这时
候,他的心已离欲界,那就要进入初禅了。
有此感觉之前,必须先要静坐几天,或是坐禅相当久时间后,有很深的定
力,在定中感觉到身体不见了;满满地又感受到身体再度动起来,就会产生一种
触的快乐,也就是身心内外感受到很舒服,很宁静。初禅以上不须分段食,故无
鼻、舌二识,唯有眼、耳、身、意四识。进入初禅者没有鼻、舌二识,所以鼻子
嗅不到外面香、臭等气味;舌头也感觉不到甜、酸、苦、辣等味道。这时候,他
已舍离欲界里的五欲,不再贪财、色、名、食、睡。他也能除掉贪、瞋、睡眠、
掉悔和疑,这五种烦恼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使我们生起坦、瞋、痴,所以被称为
五盖。
初禅有五种特点,称为五支,即觉、观、喜、乐、一心。
觉:身体接触外境的感受。此时的知觉是初禅的心态,并非欲界的知觉。
观:内心的观察。觉与观也翻译成“寻”与“伺”。它们的差别是:觉是对
境比较粗的心念;观是内心比较细的观察心念。
喜:内心欢喜的感觉。
进入初禅者,第一次发现自己已经进入初禅,出了欲界,全无欲界的烦恼,
在定中内心很欢喜,那就是喜。
乐:身体的五根所感受的快乐。
比如:冲凉后身体感受到舒服的感觉;在坐禅时,进入初禅的时候,身体会
有很舒服的感觉,那就是乐。所以进入初禅也称为“离生喜乐”,意思即是因为
出离(欲界)的心生起喜欢与快乐的感觉。
一心: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动。一心也翻译成“心一境性”。
②、二禅:
当一个人进入初禅后,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觉、观的心念很粗,所谓“
觉”就是对境物的感受;“观”就是起种种的思想。比如说你感觉到身体上有发
生变化,你生起思想,知道它在坐什么,这就是觉、观。这种觉、观就是我们的
心念在想东西;这样的想念很粗,他又想把这个粗的心念舍弃,因为它也是一种
烦恼。当他把觉、观的心念(寻、伺)舍起后,就会慢慢进入无觉无观(又称为
无寻无伺)。这时,他的心静如水,处在清明的状态,内心一片平静,很清净,
这叫内静,与初禅的觉身宁静有所不同。
由于二禅是无觉无观,他的内心再也不去思维和判断所接触的境界,不起语
言的分别,因此这种定也叫“圣默然定”。一个人进入二禅之后无眼、耳、身
识,唯有意识。二禅有四支,即内静、喜、乐、一心。
内静:内心平静,感觉到内心很清净,再也没有语言的构思了。
喜:离开了觉、观,离开了语言,内心欢喜。
我们内心一念一念的想,虽然口没说,但是,是以语言的方式来想东西:印
度人用印度话来想;华人用华语或其他方言来想。初禅有觉有观,是用语言来想
东西;而二禅离开了语言的想象,发现没有语言的烦恼,他觉得很高兴,称为
“喜”。
乐:身体宁静与内心平静,他感觉到很快乐。
喜与乐的差别:身体感受乐后,内心起欢喜。
一心:也就是“定”。进入二禅(定)的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