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佛教知识 >

第96部分

佛教知识-第96部分

小说: 佛教知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从者授阿罗汉记或成佛记,那是打的大妄语,他自己非佛,何能为人授成佛记、成阿罗汉
记?如果他们自称已经是佛,但在佛经中,没有见到释迦世尊预告,某人在弥勒菩萨成佛之
前的某时代成佛为人授记。释迦世尊既然没有为他授记,何以他能够为人授记?时下有许多
人自称为佛或大菩萨的再来,他们也能表现出慈悲和救济众生的态度,在他们的内心深处,
却为大我慢所盘踞,其实是否定了释迦世尊的教法,并非正信和正统的佛教;正信的三宝弟
子,应当有所监别。 
    真正的大修行者,必定以凡夫的身分自许,否则,很可能成为鬼神及魔道的伴侣。释迦
世尊强调在人间活动并具有人间身的佛,是人性本位的佛,是人格健全的佛,所以太虚大师
提倡「人成即佛成」。 
    转码注: 「授成佛的记别」的「别」应为草字头下面一个「别」字
    转码注: 「必定证得阿罗汉果的记别」的「别」应为草字头下面一个「别」字 
    □ 佛是万能的吗?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佛的智慧和福德深浅大小,「无知即全知,无能即全能」。无
知并不等于愚疑,无能并不等于无力。有和无是一体的两面,有存于无,无含容有;唯
「无」能涵盖全体,「有」则不论是多么深广、远大,都是有限的,不能涵盖一切。 
    佛陀是福智圆满的人,既是圆满,便不能以形相来形容,也不能以有无来判断。从他本
身说,他就是全体,以全体的法界为身,故称为法身。法界遍一切处,一切时,法身藏于法
界的任何一个时空,已无自我中心的存在,而是以一切众生善根福德的感应,随处、随时,
以各种不同的形象、方式现前,那就成为化身。既然是化身,就是局部的,受时空限制的,
不能代表全体;既不是全知,也不是全能,只有具备善根福德因缘的众生能够接触并感受到
他的存在。 
    但这不是佛的本来面目,而是众生自己感应而得的结果。所以《法华经》说:「佛以一
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也就是说,以此全娑婆世界的众生共同所有的善根,而感应到释迦世
尊的降世。 
    因此,《法华经》说:释迦是迹佛。所谓迹佛就是化身,本佛就是法身和报身;释迦世
尊既有生老病死和修道、成佛、入灭等等的现象,当然不是真佛。真佛无形、无相,而即一
切形相。他跟泛神论的「神」,相近而不相同:泛神论的神是弥漫于一切时空,能够被人
爱,而不能爱人;法身的佛,弥漫于一切时空,即一切时空而不属于任何一时空所限,具足
一切智慧和福德的力量,能够接受一切众生的需求,做恰如其分的因应,而又如如不动,未
有任何造作。所以,从法身及报身来讲,他就是全知、全能而即无知、无能,从化身来讲则
不是。 
    佛的全知、全能并不是等于神教所说的「万能上帝」、「万王之王」,因为对众生而
言,佛不能改变众生的业力,只能够教化众生自己努力来改变他们的命运,但也需要看众生
本身的条件。这在佛经中也有比喻,佛的慈悲如日光普照大地,不论众生的根机大小,他是
普遍地照耀,众生所得的利益则千差万别。与生俱来的瞎子虽然得到阳光照射,但未见过阳
光是什么。终生生于地下的昆虫和阴暗处的微生物,虽然也能直接或间接受到阳光的利益,
但它们也不能体会阳光为何物。又如释迦世尊在世的时候,在其游行的化区,尚有好多人不
知佛为何许人也。三世诸佛在因地行菩萨道之时,都发愿度脱一切众生;但诸佛已经成佛,
还有无量的众生未闻佛法,所以佛不是全能。 
    当佛住世期间,也说过不能度无缘的人,不能转众生的定业。所以,在佛陀的祖国遭到
邻国琉璃王灭族的大屠杀时,也无法用神通加以救济。但是佛能够以佛法开导众生,使众生
自己来修善、积福、消灾、免难,因此,佛度众生,实际上还是众生自度,否则就违背自然
的律则和因果的秩序。 
    以佛的全知来讲,他知道十法界一切众生的三世因果及因缘的关系,因为佛不像众生有
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狭,他以任何一个时间、空间的点上,都知道全体的一切,因为他的
任何一点,对众生而言,都即是全体的时空和空间;对佛而言,则非任一时间和空间所属。 
    众生通过记忆而知道过去;神通乃凭感应而知道过去和未来;佛以全体的实证而知道一
切,但不能在同一时间用语言加以说明。佛所见的空间和时间是全面的、整体的,没有距离
远近和体积大小的,所以佛说任一众生的过去和未来,佛都知道;但是虽以无量无数恒河沙
劫,也说不能尽,所以,除了少数的例子,在佛经里头,并未逐一加以追溯。 
    佛不多说过去和未来的事,只要掌握著当下的一念,实际上就是涵盖著从众生到成佛为
止的历程,以及他活动空间的全部。因此,他以心为理体,掌握理体原则,开发心的智慧,
就能达到全知的目的。虽然全知,但不必说是万能,因为佛的境界叫做不可思、不可议,不
可以用心意去思考、不可以用语言去议论。 
    转载注:「迹佛」的「迹」应为ㄔㄨㄛ\部上一个「亦」 
    □ 成佛以后也要受报吗? 
    是的,成佛以后也要受报,这从世间的圣人和伟人来看,也都有许多的不如意事可知。
比如耶稣被他的门徒出卖,最后钉死于十字架;孔子绝粮于陈、蔡;文天祥受诛;美国的林
肯和印度的甘地被刺身死;中山先生在伦敦蒙难等。因此,在释迦牟尼佛成佛前后,也有好
多魔难,比如六年的雪山修行以及最后的树下降魔;另外托钵不得食,风寒而背痛,女人诬
陷,他的弟子提婆达多落石伤其足;以释迦族遭受灭亡而头痛;临涅槃前因误食有毒的野菌
而腹痛如绞等。佛的弟子更不用说,证得阿罗汉以后,也有受报的记录,如神通第一的目犍
连尊者和莲花色比丘尼都是被人活活打死。 
    这从东西方的宗教看,各有其理论和说法,所以圣人受难,正表现其伟大人格和伟大事
业的成就之不易;基督教说耶稣是为了人类赎罪,佛教则有不同的理论依据。这可以从两个
方向说:一是法身示现,以做为凡夫的榜样,表示凡夫也能成佛。佛由人成,所以,人类所
有的苦、乐、祸、福,示现为人间身的佛,也同样有;虽他自己本身没有苦、乐、祸、福的
障碍,为了诱导正在苦、乐、祸、福中的众生走上修行佛法的大道,所以,方便示现同于一
般的人类。 
    人在人间必定有他的身体,有身体必定会遇到身体的所需和所忌,两者产生冲突,就会
发生魔难。所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如果不假
辛劳而获得佛果,不遇魔难而成为佛,那就没有修行的必要,也显现不出圣人之伟大。所
以,在佛成道之后,虽具足六通,圆证三明,他还是在人间托钵、游行,他的衣、食、住、
行,完全同于人,生活所需也同于人,弟子向佛问讯的时候,也会说到:「众生难度吗?」
「身体健康吗?」确少见到佛陀使用神通来解决众生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只是用智
慧,以人间通用的方式,解决人间的问题。 
    二是从最后身的菩萨或最后身的罗汉来讲,他们从此以后,不再受到三界中生死的约束
和苦难的左右,因此,必须要把无始以来凡夫位中所造的一切不善业全部清理偿还。这也等
于佛世的时代,规定俗人,若发心出家,必须在清偿了所有一切债务、责任和义务之后;若
是犯罪、负债、父母不允、妻子或丈夫不许者,均不得出家。到目前为止,要来我们寺院出
家的人,也要求他们首先把所有一切世俗的钱财关系、感情关系,彻底清理之后,才可进入
我们的寺院,而成为走上出家身分的第一步。所以,在成佛之前的最后身菩萨,固然要接受
往昔的业报,初成佛时,虽然心得自在,不再受到烦恼的困扰和苦乐的影响,但是他在没有
进入称为无余涅槃之前的身体,还是在人间活动,还是会受到物质世界的影响,那就是最后
果报的承受。 
    不过心得解脱的佛,身体虽然跟一般的常人一样地受到痛、养等种种反应,但是不会因
此而生起喜、怒、哀、乐的烦恼,所以,佛的受报和常人的受报迥然不同;受报是对因果负
责,解脱是从烦恼得到自在。如果大乘罗汉、菩萨以及诸佛,乘愿来到世间救济众生,那是
化现,不是受报,从凡夫看他们,也有生、死、衰、老、病痛等的现象,他们却未受到这些
现象的困扰。 
    □ 先度众生还是先成佛? 
    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阎浮众生业感品〉的记载,地藏王菩萨在无量劫以前,曾为
一小国王,与其邻国的国王为友,当时两国的人民,多造众恶而不修善行,二王计议,广设
方便,救济他们。一王发愿早成佛道,然后度脱如是众生;另一国王发愿先度此等罪苦众
生,令得安乐,至于菩提,然后自己成佛。发愿早证佛道的国王,就是后来的一切智成就如
来,已在距今无量阿僧祗那由他不可说劫之前成佛;另一国王就是后来的地藏王菩萨,以迄
于今,尚未成佛。 
    由这两个例子,所以有人要问:「究竟是先成佛道好?还是先度众生好?」 
    此与各人的本愿有关,一切智成就如来,在因地作国王时所发誓愿,只说早成佛道而度
众生,未说先成佛道后度众生。也就是说,愿他于菩萨道的圆满之时,即成佛道,成佛之
后,还度众生,他在成佛后的寿命,长达六万劫,当然被他所度的众生,不可计量。当地藏
菩萨,在因地做国王时,所发誓愿是:不愿早成佛道,而愿先度一切众生,故迄于今,仍是
菩萨身分。未愿遵循通常菩萨道之三祗百劫的时限,这是出于他个人的悲愿,不是说众生成
佛,都要像地藏菩萨,或者都要像一切智成就如来。 
    菩萨依愿力受生,众生依业力受生,菩萨为救度众生而往来于三界,众生是为接受罪报
和福报而流转于三界。菩萨虽在三界,却是已得解脱的自在之身,众生是被生死业报束缚的
可怜愍者,圣位的菩萨,既是自由自在,那么对于先成佛道或先度众生,已没有不同了。所
以,地藏菩萨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在诸大菩萨之中,悲愿第一。至于其他的菩萨成
佛,依照通途乃是经过三大阿僧祗劫菩萨道之修行。 
    所谓菩萨道,即是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不是说不度众生,就能成佛。《地藏
经》所说的一切智成就如来,发愿早成佛道,也没有说不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及度众生
的阶段。只是比起地藏菩萨尚在无量劫中行菩萨道,一切智成就如来是早成佛道了。据此可
知,早成佛道救度众生与度尽众生方成佛道,二者皆系出于诸佛菩萨不同的悲愿。 
    □ 佛为什么要度众生? 
    《金刚经》说:「彼非众生,非不众生。」又说:「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
生。」又说:「实无有众生如来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