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现代前期科技史 >

第20部分

世界现代前期科技史-第20部分

小说: 世界现代前期科技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煤的反射炉熔铁,用火中的氧脱碳,为了加快反应速度要不停地进行搅拌, 

故为“搅钢法”。用这种方法炼出的铁易熔化和锻打,因此相对于含碳量高 

的生铁来说,它被称之为“熟铁”。“泡钢法”的应用比“铸钢法”和“搅 

钢法”稍早一些,生产工艺和技术也比较简单。它是把熟铁条放在木炭上, 

加热10天左右,使之吸收一定量的碳质即成泡钢。这些方法效率都很低,产 

量也极其有限,因此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对钢材的需求。要解决这一难题,必 

须研究先进高效的炼钢方法。 



                            2。炼钢方法的变革 



     在探索大规模炼钢技术的过程中,可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贝塞麦炼 

钢法首创转炉炼钢新技术;二是德国的西门子和法国的马丁发明了平炉炼钢 

法,炼出了优质钢;三是托马斯炼钢法脱磷成功,在欧洲各国得到迅速推广。 

由于平炉、转炉炼钢新技术的广泛采用,从而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大发展。在 


… Page 62…

研究新的炼钢方法方面应当说最早的成功者是英国人威廉·凯利 (1811— 

1888)。他在肯特郡开设了铁工厂。1847年的一天,他偶然发现一种现象, 

当精炼生铁时,如果少放一些木炭燃料而多向炉内鼓进空气,反而能使炉温 

升高。他把这种方法称作“空气沸腾法”。采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节省燃 

料,还可把铁炼成钢。1851年,凯利根据这个方法建造了炼钢炉,但他严格 

保密达7年之久,直到1857年贝塞麦发明了“转炉炼钢法”,凯利才公布了 

自己的发明。 

      (1)贝塞麦与转炉炼钢法 

     转炉炼钢法的问世,给钢铁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欧美各国争相引进 

之后,贝塞麦发明的转炉炼钢法,迅速在全世界得到推广。说来也怪,本不 

是钢铁工业专家的贝塞麦,却为钢铁冶炼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英国长大 

的贝塞麦,其技术发明却是在外国人支持下进行的。 

     1856年8月,贝塞麦(1813—1898)向英国科学促进协会提交了一篇题 

目为《关于不使用燃料生产可锻铁和钢》的论文,并在有关的会议上做了贝 

塞麦新炼钢法的报告,受到与会者的欢迎和重视。精于学习、勤于钻研的贝 

塞麦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发明家。他在20岁时发明了印制邮票的新方法,后来 

还发明过制糖压榨机、金色涂料等。在军工技术方面他还有过不少新发明。 

导致他投入新炼钢法研究的契机,是军备和战争的需要,直接原因是在英、 

法、土耳其对俄国的克里米亚战争 (1853—1856)期间,贝塞麦研制出一种 

新型炮弹,并发明了大炮炮筒的来复线结构。显然用生铁铸造的旧炮已不适 

用,为了得到合格的钢铁做炮筒,贝塞麦便开始探索新的炼钢方法。经过多 

次失败,贝塞麦发现:强化鼓风非但不会降低炉温,反而还会提高炉温,而 

且可以减少铁水中的杂质和降低含碳量。于是他发明了“吹气精炼法”,并 

于1855年10月取得专利。贝塞麦分析指出,充分供应空气可以使铁水中的 

碳、硅、磷、锰等杂质氧化,在它们氧化的过程中会放出热量,连续不断地 

进行高温反应,因而不需再加入燃料。贝塞麦在报告中讲到:“转炉熔铁只 

要从炉底吹 20—30分钟空气 (氧使铁中杂质氧化后除去,则减少了碳的氧 

化),虽然引起猛烈爆炸,但钢不变,杂质成为渣子浮在表面,或成为气体 

逸出,而后则可出钢,熔钢流出来,发出耀眼的强光。”同年,贝塞麦改装 

了一座炼钢炉,以进行新的炼钢法实验,即从炉底吹入空气,“除了铁水和 

空气什么也不需要”。对于这种实验,许多人都表现出疑惑和不解,甚至连 

参加实验的工匠们都警告他说,不加焦炭光吹空气是会使铁水在炉中凝固 

的。而实验结果完全出乎人们的预料:从炉底鼓进的空气,首先将铁水中的 

锰和硅氧化,形成褐色烟雾沸腾逸出,同时生铁中的碳也被氧化成二氧化碳。 

这时炉温没有下降,反而从倒入铁水时的1350℃上升到1600℃,炉料“燃烧” 

呈现白亮的光焰。大约10多分钟以后火焰消失,放出浓重的褐色三氧化二磷 

烟雾,表明铁水中的磷也被除去了。这样,用了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就炼出一 

炉钢水,实验取得了完全成功。为使炼好的钢水易于倒出,贝塞麦将炼钢炉 

从固定式结构改为转动式结构,转炉由此诞生。1857年他取得了这一发明的 

专利权。 

     当时英国炼钢要从瑞典进口大量的棒状铁,冶炼方式仍然摆脱不了过去 

的“泡钢法”和“铸钢法”,而且要消耗大量的焦炭,因此和贝塞麦炼钢法 

相比,可以明显看出贝塞麦炼钢法的巨大优越性。一是它大大降低了生产成 

本;二是改进了生产工艺;三是形成了大规模生产;四是提高了钢的质量。 


… Page 63…

正因如此,所以它引起了欧洲工业界的轰动,随后便被引入法国。德国的阿 

尔福莱德·克虏伯(1812—1887)专门为该项技术建设了一座转炉炼钢厂并 

于1862年投入生产。尤其是美国大规模引进这一技术,并且在很多地方建立 

了以贝塞麦名字命名的钢铁厂。 

     贝塞麦炼钢法一度产生了轰动效应,但不久便遇到了麻烦。许多引进贝 

塞麦炼钢法专利的钢铁公司,接二连三地遭到失败。原因是他们用贝塞麦炼 

钢法生产出的钢制品质地很脆,于是贝塞麦招致了很多人的批评甚至是责 

骂。一时间搞得贝塞麦十分孤立和难堪。从1857年起,贝塞麦对自己炼钢法 

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结果发现,使钢质变脆的原因是磷、硫 

杂质脱除不好,其中磷又是主要因素;而问题的症结出在原料上。凡是发生 

问题的转炉,使用的生铁都是由含磷、硫量较高的矿石冶炼的。贝塞麦使用 

过的原料恰巧都是含磷、硫量较低的矿石,因此对这一问题他未曾发现。正 

当贝塞麦处于困难境地之时,瑞典企业家盖朗松大胆引进了贝塞麦炼钢法, 

并于1858年试生产取得成功。贝塞麦由此获得了启示和信心。他坚信自己的 

理论和方法完全正确,并于1860年自行建厂,用转炉炼钢法炼出了优质钢, 

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生产。1862年,贝塞麦在国际博览会上展出了用他的转 

炉钢制造的大量产品——从小小的刮脸刀片到威严的大炮。 

     1860年,贝塞麦炼钢法在英国取得成功之后,法国在同年引进该项技术 

并进行推广;1862年德国的炼钢业也采用了贝塞麦炼钢法;1864年美国也开 

始大规模引进转炉炼钢技术,于是贝塞麦炼钢法在经历了一段坎坷后重获生 

机,炼钢业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2)平炉炼钢法 

     在贝塞麦发明转炉炼钢法的同时,就有人开始了平炉炼钢法的探索。为 

此做出贡献并取得成功的是西门子兄弟和马丁父子。 

     1856年,刚刚加入英国籍的德国人弗里德利希·西门子 (1826—1904) 

和哥哥威廉·西门子(1823—1883)曾设想用废气把蓄热室的耐火材料加热, 

再把热传给空气和燃料,他们将这一办法用于制造玻璃,提高了炉温,并因 

此发明了用废气预热的蓄热法专利。后来,他们试验把这种办法用在反射炉 

上,但试验并不成功。这使弗里德利希转而用这种办法去制造玻璃,威廉则 

继续进行研究。1861年,威廉改用发生炉煤气作燃料以代替燃用焦炭,并对 

炉体结构进行了改进,取得技术突破。1864年,法国人马丁 (1824—1915) 

对反射炉炉体又进行了改造,在威廉·西门子的帮助下,把提高玻璃熔化温 

度的蓄热式气体炉技术应用到反射炉上,以提高炉内温度。起初采用酸性炉 

衬,后又改用碱性炉衬,使用生铁、废钢终于炼出了优质钢,发明了“平炉 

炼钢法”。1866年,威廉·西门子在伯明翰也建成了平炉,用生铁和铁矿石 

炼钢成功,并投入工业生产。后来,西门子兄弟与马丁父子之间为平炉炼钢 

的首创权问题发生了争执,但不久便达成统一。因此人们把平炉炼钢法又称 

之为“西门子一马丁炼钢法”。1867年,这一新的炼钢技术在法国巴黎万国 

博览会上获奖。 

     平炉,因其形状低平和有一个比较平展的熔池故而得名。将经由下层蓄 

热室预热的空气和煤气送入上层,在熔池的铁水表面吹拂、燃烧,可较彻底 

地将铁水中的碳和其他杂质氧化。虽然平炉冶炼过程比转炉要长,但平炉的 

容量大,一炉就可炼出上百吨甚至上千吨钢。1868年,美国引进了这项技术。 

1870年,俄国也引进了这项技术。1900年,平炉炼钢法已在世界各国得到普 


… Page 64…

遍推广。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平炉炼钢法一直成为钢铁企业普遍采用的冶炼 

方式,超过了贝塞麦炼钢法而占据主导地位。其重要原因是不仅它产量高, 

而且所用原料广泛(生铁、铁水、废钢、铁屑、熟铁、铁矿石均可用于炼钢), 

质量稳定,特别是又可使用劣质煤炼出优质钢,后来,由于制氧技术的发展, 

出现了纯氧顶吹转炉炼钢法,于是占据了近百年主导地位的平炉法,又开始 

让位于转炉炼钢法。平炉炼钢法和转炉炼钢法应该说各有长短,所以至今平 

炉和转炉仍是炼钢业的两大主要技术体系。 

     (3)托马斯炼钢法 

     贝塞麦炼钢法适用于冶炼含磷少的铁,而对含磷较高的铁则不适用。他 

虽然找到了自己的症结,并显示了贝塞麦炼钢法的成功和优越,但问题并没 

有因此而得到解决。因为当时英国钢铁企业所用的原料含磷、硫量都很高, 

欧洲90%的铁矿石都是含磷的,只有瑞典和意大利例外。1860年以后,社会 

对钢铁的需求量继续大幅度增长。以铁路为例,全世界铺路总长度 (按公里 

计算)1870年是1860年的2倍,1880年为1870年的3倍。因此要大幅度提 

高钢铁产量,必须尽快解决高磷铁矿石的冶炼问题,这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紧 

急任务。自然人们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贝塞麦炼钢法不能用含磷较 

高的矿石呢?这是因为贝塞麦炼钢法是酸性底吹转炉法,转炉内部的耐火材 

料是硅酸盐物质构成的,这种酸性冶炼法不能解决脱磷问题,在用坩埚冶炼 

 “铸钢”的过程中铁水中的磷在1300℃左右的温度下可以自行变为气体逸 

出,所以不存在对矿石含磷量的苛求。然而在转炉冶炼过程中,铁水温度高 

达1600℃,在这种高温条件下,变为气体逸出的磷,又会重新被铁水所吸收。 

所以要解决脱磷问题,必须另寻他途。而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的是英国人托 

马斯(1850—1885)。 

     托马斯幼年丧父,家里很穷。他在17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