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前期科技史-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细胞内先是形成两极,两极之间有许多细丝相连,而后,这些细丝在细胞中
央拉断,于是就形成两个细胞。这就是“有丝分裂”现象。在有丝分裂中细
胞核中的每一个染色体都分成两个,并被准确、均等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 Page 71…
去,这就是染色体分裂现象。
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形成,使生命现象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细
胞的结构和功能,因此,细胞学说便成为整个生物界进化的科学基础。
3。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进化论和细胞学说把生物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在生物学的发
展中,遗传问题尤其引起人们的重视。究竟遗传是怎样发展的?有没有规律
可循?如何才能改良动植物的品种?诸如此类的问题,驱使着人们进一步去
探索生命的奥秘。在遗传问题的研究中,捷足先登取得了辉煌成果的生物学
家是现代遗传学说的创始人孟德尔(1822—1884)。孟德尔的家乡是奥地利
的布隆镇(今捷克的布尔诺市)。他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年轻时,因贫病
交困而进入天主教布隆修道院作修道士,后任院长。1851—1853年间他被派
往维也那大学学习数、理、化和生物学知识。著名的奥地利植物学家翁格讲
授的《植物生理学与显微技术》,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回到布隆修道院后,
从1856年起,他在修道院的花园里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遗传的试验。
1865年在布隆博物学会上他宣读了论文,公布了他的杂交试验结果和他的理
论概括。1866年在布隆自然历史学会的会刊上发表了他的论文《植物杂交的
试验》。
在孟德尔以前,也有人进行过植物杂交试验,但并没有总结出遗传的规
律。孟德尔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教训,精心地选择了试验材料——豌豆,在
收集到的34个豌豆品种中,经过两年严格自花授粉的单独培育使之成为纯
系,然后从中选出稳定保持自己性状的22个品种作为试验材料。他在各种复
杂的遗传性状中共选用7对典型的区别明显的性状来进行试验。
在豌豆的杂交试验中,孟德尔每次试验只留心观察和研究其中的一对性
状,并用数学统计方法研究处理试验所得资料。孟德尔把植物的高矮,花冠
的颜色(红花、白花),豆粒表皮的光皱等稳定性状作为研究和观察的对象,
经过试验都得出同样的结果。
以花冠颜色不同的豌豆为例。孟德尔将红花豌豆和白花豌豆作为原始亲
本 (P)进行杂交。所得子一代(F)都是开红花的,两个亲本的区分性状
1 1
只有一个表现出来。将F自花授粉得到子二代(F)。在F中,既有开红花
1 2 2
的又有开白花的。开红花的植株与开白花的植株其比例为3∶1。将F自花授
2
粉产生子三代(F)。F开白花的植株所得F全部开白花,表现为白花纯种。
3 2 3
F开红花的植株中有1/3在F全部开红花,表现为红花纯种,另外2/3在F
2 3 3
既有开红花的又有开白花的,红花与白花的比例仍为3∶1。
在探索性状传遗规律中,孟德尔做了大量实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遗
传因子假说,来解释杂种F的全显性和杂种F的分离现象。他用大写字母表
1 2
示显性性状,用相应的小写字母表示隐性性状。红花亲本产生花粉(A)和卵
(A);白花亲本产生花粉(a)和卵(a)。红花亲本和白花亲本杂交产生F
1
(Aa),由于A为显性,表现为红花。F(Aa)可以产生二种花粉和二种卵,
1
即花粉 (A)、花粉(a〕和卵(A)、卵(a)。它们之间以同样的概率配合
则可产生4种类型的F代,即:(AA)、(Aa),(aA)、(aa)(见图一)。
2
… Page 72…
其中第一项 (AA)为红花纯种,第二项(Aa)、第三项(aA)与F代相同,
1
为红花杂种,第四项(aa)为白花纯种,总计起来红花与白花的比例为3∶1。
■
孟德尔进一步对二对相对性状、三对相对性状乃至多对相对性状的传递
规律进行了实验。他发现不同的两对相对性状,例如花的颜色(红花和白花)
和种子的颜色 (黄色和绿色),在性状传递中是互不相关的、相互独立的,
这些性状在后代可以自由进行组合 (见图二)。在“子二代”中出现4种类
型的种子 (红黄、红绿、白黄和白绿),其株数比例9∶3∶3∶1。在“子二
代”中就红花、白花这一相对性状来说,应有3/4开红花,1/4开白花;若
以种子黄色、绿色这一相对性状来说,应有3/4是黄色的,1/4是绿色的。
把两者综合起来,应有3/4×3/4=9/16是红黄的,3/4×1/4=3/16是红绿的,
1/4×3/4=3/16是白黄的,1/4×1/4的白绿的,其比例恰为9∶3∶3∶1。孟
德尔发现在三对以上的性状一起传递时,都遵守同一规律。
■
经过多年的反复杂交试验,孟德尔发现了生物性状传递的规律,并在反
复的实验中,检查和验证自己得出的结论,形成了科学的遗传学理论基础。
孟德尔将自己的研究结论概括为4点:
第一、生物的每一性状都由一对遗传因子所决定。它们分别来自父本和
母本,在性细胞中单个出现,而在体细胞中成对出现。
第二、“亲本”产生的两性配子经杂交形成“子一代”的合子。在子一
代中,含有父本和母本的各一个因子。其中一个因子会压抑或遮盖另一个因
子的作用,使受压抑或被遮盖的因子性状得不到显现。性状得到显现的称为
显性因子,反之称为隐性因子。
第三、生物在子二代发生性状分离。在子二代中,由于显性、隐性因子
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之中,且相互结合的机会均等,所以产生4种组合,但
其中只有1种组合是一对隐性因子的结合体,这就使显性与隐性之比呈现出
3∶1的比例。
第四、如果是两对性状杂交,即双亲各带有两对遗传因子,在杂交子二
代中一对性状的分离与另一对性状的分离是相互独立的互不干扰的,它们可
以自由组合。
孟德尔的上述结论经过后人验证概括为3条定律,即显性定律、分离定
律和独立分配定律。在孟德尔之前显性定律已被发现,因此科学界公认后两
条定律是由孟德尔发现的。孟德尔所说的“遗传因子”是从杂交实验中作出
的推论。他认为遗传因子是颗粒性的、不能再分割的遗传单位,而且是世代
传递的。假定因子在性细胞中单个出现,在体细胞中成对出现,这是孟德尔
超越时代的一种大胆而非凡的设想。它与其后细胞学发现的两种生殖细胞成
熟分裂时染色体的数目减少一半的事实完全相符。孟德尔遗传定律第一次用
数学方法定量地把生物遗传的规律表示出来,在生物学发展史上有着重大的
历史意义。以前,关于生物的遗传存在着一种“混合”的概念。即是说生物
的亲本性状在杂种后代中“混合”。孟德尔以自己的实验和所得结论否定了
“混合”说。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在1909年经荷兰的遗传学家约翰
森 (1857—1927)建议改称“基因”,从此,基因这一术语便为生物学界所
采用。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是生物遗传的普遍规律,它是遗传学产生的标志,并
… Page 73…
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实验和理论基础。
说来运气欠佳,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的总体水平尚未发展到相应的高度,
因此,孟德尔的伟大发现并没有为他同时代的人所接受,亦未引起生物学家
们的重视与思考。当时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最具轰动效应的生物学理论,因
而使孟德尔的实验方法及其结论遭遇了漠视与排斥的命运。孟德尔把他的论
文寄给当时著名的瑞士植物学家耐格里(1817—1891),请他审阅,但却被
这位权威轻蔑而不加思索地打入了冷宫。孟德尔关于生物遗传理论的重大研
究成果,达尔文竟不知晓,甚至连孟德尔的论文也没有读过。这确是遗传学
史上的莫大憾事。
埋于泥土中的宝石终有被人发现的一天。它一旦被发掘出来,其光彩更
加鲜艳。在时过34年之后,孟德尔的论文终于被重新发现。这一机缘是由3
个国家的植物学家于同一年(1890年)在各自独立的研究过程中查阅文献资
料时偶然得之的。
这3位植物学家是荷兰的德弗里斯(1848—1935)、德国的柯伦斯(1864
—1933)和奥地利的丘歇马克(1864—1933)。他们在杂交实验中,都发现
了生物性状遗传的某些规律,而各人都不知道另外两人的情况,亦全然不知
以前孟德尔所进行的研究工作。德弗里斯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用月见草、罂
粟、曼陀罗等材料进行了杂交试验,发表了《论杂种分离的规律》,并首创
了“突然变异”这一名词。柯伦斯在德国的耶纳用玉米进行了杂交试验,发
表了《杂交分离的孟德尔定律》。丘歇马克在比利时的根特,用豌豆进行了
杂交试验,发表了《豌豆人工杂交》的论文。他们三人都把自己的研究结果,
看作是对孟德尔所发现的科学定律的验证,而把科学发现的荣誉归于孟德
尔。从此孟德尔被公认为遗传学的创始人;遗传学也被确认为一门独立的学
科。
4。摩尔根的基因学说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重新发现,引起了人们对遗传问题的进一步探索。如
遗传因子(基因)是虚构还是客观实在?它究竟在哪里?在动物、植物体内,
在生殖细胞中,遗传基因以何种形式存在?能否按一种确定的机理来促成遗
传基因的分布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使遗传学从个体水平发展到
细胞水平,因而使遗传学和细胞学结合了起来。
早在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赫脱维奇 (1849—1922)和瑞士生
物学家福尔 (1845—1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