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现代前期科技史 >

第27部分

世界现代前期科技史-第27部分

小说: 世界现代前期科技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黎曼猜想是黎曼于1859年的论文《在给定大小之下的素数个数》中作出 

的,至今未能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和孪生素数问题的最佳结果均属于中国数 


… Page 83…

学家陈景润。 

     哥德巴赫猜想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1690—1764)于1742年提出的关 

于“大偶数可表为两个素数之和”的猜想。这一猜想被简称为“1+1”。许多 

数学家为解决这一猜想作出了努力,但直到本世纪20年代才有所进展。 

     1920年左右,挪威数学家希朗改进了古老的筛法,首先证明出了“9+9”, 

即“大偶数可表为两个素因子不超过9个的数”。接着,从1924年到1956 

年,陆续证明出了“7+7”,“6+6”,“5+5”,“4+4”,“3+3”。中国数 

学家王元于1958年证明出了“2+3”。 

     1948年,匈牙利数学家兰尼恩从另一角度出发,证明了“1+6”;1962 

年,中国数学家潘承洞证明了“1+5”;同年,王元、潘承洞等证明了“1+4”; 

1965年,意大利数学家庞皮爱黎等证明了“1+3”。 

     1966年,年仅33岁的中国青年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大偶数可表为一 

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即“1+2”,并于1973年发表 

了详细的论证。英国数学家哈勃斯和德国数学家理查德在伦敦出版的 《筛 

法》,将陈景润的证明增为“陈氏定理”,并赞扬其为“构成筛法理论的光 

辉顶点”。这一突破性进展,离最后的结果“1+1”,还有一步之遥。数学界 

认为,要彻底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现在的方法已经用尽,必须在方法上有所 

突破和创新。 

     ⑨任意数领域中最一般的互反率的证明。该问题已分别由 

     日本数学家高木贞治(1875—1960)于1921年和奥地利数学家阿廷(1898 

—1962)于1927年解决。 

     ⑩丢番图方程可解性的判别。求出一个整数系数方程的整数根,称为丢 

番图 (古希腊数学家,约210~290)方程可解。希尔伯特问,是否能用一种 

有限步构成的一般算法判断一个丢番图方程的可解性?1950年前后,美国数 

学家戴维斯、普特南、罗宾逊等取得关键性突破,1970年,苏联的马季亚谢 

维奇最终证明,第10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尽管如此,该问题的探索过程产 

生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副产品,其中不少和计算机科学有密切联系。 

     (11)系数为任意代数数的二次型。德国人哈塞、西格尔和法国的魏依在 

此问题上均取得重要结果。 

     (12)阿贝尔域上的克罗内克定理推广到任意的代数有理域。该问题尚未 

解决。 

     (13)不可能用只有两个变数的函数解一般七次方程。1957年,苏联数学 

家阿诺尔德 (V。I。Arnold)解决了连续函数的情形,1964年维土斯金 

 (Vituskin)又推广到连续可微函数情形。解析函数情形则尚未解决。 

     (14)某些完备函数系的有限性的证明。这和代数不变量问题有关,1959 

年,日本数学家永田雅宣举出了反例,获得否定解决。 

     (15)舒伯特计数演算的严格基础。舒伯特曾对“有几条直线能和三维空 

间中的四条直线都相交”的典型问题,给出了一个直观解法。希尔伯特要求 

将问题一般化,并给以严格基础。其代数几何基础已由荷兰数学家范德瓦尔 

登 (1905—)等所建立,但舒伯特演算的合理性仍待解决。 

     (16)代数曲线和曲面的拓扑问题。这个问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涉及代 

数曲线含有闭的分支曲线的最大数目,一部分则要求讨论dy/dx=Y/X的极限 

环的最大个数和相对位置,其中X,Y是X,y的n次多项式。苏联的彼德罗 

夫斯基院士曾证明了n=2时极限环的个数不超过3。1979年,中国的史松龄 


… Page 84…

和王明淑分别给出了4个极限环的反例。(17)正定形式的平方和表示。1927 

年,由数学家E。阿廷解决。(18)用全等多面体构造空间。德国数学家比勃巴 

赫、莱因哈特分别于1910年和1928年分别对该问题作出部分解决。 

     (19)正则变分问题的解是否一定解析。苏联数学家伯恩斯坦和彼德罗夫 

斯基等得出了部分结果,前者证明了一个变元的解析非线性椭圆方程其解必 

定解析。该结果后又被推广到多变元和椭圆组情况。 

     (20)一般边值问题。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在蓬勃发展,已形成一个很大的 

数学分支。 

     (21)具有给定单值群的线性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已由希尔伯特本人于 

1905年、勒尔于1957年和德利涅于1970年所解决。 

     (22)解析关系的单值化。问题涉及艰深的黎曼曲面论,1907年德国的克 

伯解决了一个变数的情形,取得重要突破,其他方面尚未解决。 

     (23)变分法的进一步发展。希尔伯特在这个问题中,谈了对变分法的一 

般看法。20世纪中变分法有了长足发展。 

    希尔伯特提出的23个问题,对20世纪数学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当然, 

本世纪中数学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出世纪初的预测,这表现在代数拓 

扑、抽象代数、泛函分析、多复变量函数等方面,更表现在应用数学以及随 

计算机出现而蓬勃发展起来的计算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方面。 

    在21世纪的脚步已清晰可闻的又一个世纪之交,23个问题中仍有约三 

分之一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的大部分恐怕要留给新的世纪了。 

    这一时期,数学还发展了一个全新的、重要的分支——张量分析。它的 

创建只是迎合数学的某种特殊目的,是与黎曼几何相联系的微分不变量研究 

的一种变形。然而,相对论的诞生和爱因斯坦成功地应用张量分析于相对论, 

则大大促进了人们对这一分支的兴趣,也同时促进了这一分支的发展。 


… Page 85…

                    九、世纪之交的科技特点及其比较 



     1870年—1918年,这48年的时间跨越了两个世纪。处在世纪之交的这 

段时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当时的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鲜明的特 

点: 



                 1。经典科学理论向现代科学理论的转变 



     从19世纪后30年到20世纪20年代,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从经典理论到 

现代理论的转变。这一变化最突出、最重要地表现在物理学方面。19世纪末, 

物理学的发展在力学方面有了牛顿的力学体系,在电磁学方面有了麦克斯韦 

的电磁理论。牛顿力学概括了从伽利略到开普勒的力学理论;麦克斯韦的电 

磁理论概括了从奥斯特到法拉第的研究成果。至此,古典物理学已经达到了 

自己的顶峰。许多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的理论大厦已经建成,它甚至达到 

尽善尽美的程度,因此,剩下的问题只不过是些可有可无的修饰,总之,要 

做的事情已经不多了。但令物理学家们感到美中不足也放心不下的是经典物 

理学还有两个问题没有得到完满的解释,因此它们被称为物理学上空的两朵 

乌云。其一是黑体辐射的疑难,其二是“以太漂移”实验的“0”结果。人们 

试图揭开两朵乌云之谜,但又发现这将动摇经典物理学的理论根基。 

     两朵乌云引起了物理学的危机。面对危机,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表现了 

不同的态度,于是形成了“机械学派”和“批判学派”。机械学派极力维护 

经典物理学的基本理论纲领——以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来解释一切物理现 

象;而批判学派则对经典物理学采取了大胆的批判态度。机械学派继承了物 

理学的传统,他们遵循了认识的唯物主义观点,但又把力学原理看作可以达 

到的绝对真理,从而把机械论和唯物论等同起来,他们又总是力图把新的发 

现纳入经典力学的体系之中。批判学派否定机械论中的形而上学,但他们只 

承认知识的相对性和坚持约定性,而忽视了知识的客观内容,因此陷入了实 

证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泥坑。机械学派和批判学派在哲学观念上的保守与偏执 

使他们在理论研究中无法走出科学的迷宫。 

     物理学上空的两朵乌云,看似成不了什么气候,然而却酿成了20世纪物 

理学革命的暴风骤雨。这场革命的伟大旗手便是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 

在狭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提出了“尺缩”和“钟慢”效应,否定了牛顿的 

绝对时空观,指出了牛顿力学在低速状态中的合理性,从而把物理学的理论 

从低速扩展到高速。在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提出了等效原理和广义相对 

性原理,从而把物理学理论从宏观扩展到微观和宇观。物理学的新概念——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囊括了牛顿力学的理论体系,获得了理论研究的重大突 

破,从而使物理学发生了从经典科学理论向现代科学理论的转变。 

     科学的发展是辩证的否定,是在批判的基础上汲取前人成果中的合理部 

分并加以发展和创新。因此可以说,如果没有牛顿力学和那时其他科学家创 

立的科学理论,就不可能发生18世纪的产业革命;如果没有法拉第的电磁感 

应定律和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电气化时代在19世纪就不可能出现;如果没 

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质能关系式和薛定谔的波动方程,那么,电子和原子 

时代的到来就不可能在20世纪变为现实。 

     化学也同样发生了从经典科学理论向现代科学理论的转变。经典化学的 


… Page 86…

最高成果是拉瓦锡的氧化说和道尔顿的原子论。拉瓦锡建立的燃烧的氧化说 

否定了燃素说,使化学从燃素说中解放出来,并迅速得到发展。拉瓦锡不仅 

建立了科学的燃烧理论,而且还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后来,道尔顿的原子 

论把化学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关于物质分割到最后的最小单位,当时 

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说法,如分子、粒子、原子等,是道尔顿使用了原子一词, 

将各种称谓归于一统。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倍比定律。1808年,道尔顿发 

表了《化学哲学的新体系》的论著,确立了以质量不灭定律为武器的科学的 

元素观,与拉瓦锡的《化学的元素》一起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成为古典 

化学的两大名著。 

     此后,粒子物理学的发展,进一步发现原子仍然是可分的,它包含电子、 

质子和中子。在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列出了周期表之后,人们对元素 

的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有了质的认识和量的把握。从此,化学进入了现代化 

学阶段。 



        2。以电气技术为主导,带动、促进其他领域的技术发展 



     如果说18世纪的技术是以蒸汽动力技术为主导而发展起来的,那么19 

世纪则是以电气技术为主导,电气技术的发展,带动和促进其他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