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1984 >

第43部分

1984-第43部分

小说: 1984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室,第一次接触一个完全异样的人种,一份截然不同的文化;也是第一次体味:疆界可以跨
越,文化可以交流。也许是苏珊娜的学识和胸襟给了我太多的希望和幻觉:对于友善而优雅
的欧洲人。但确实,如果说,八十年代国门初开,那么是这个德国姑娘向我展示了迷人的外
部世界。一日,谈起了《1984》,我说起我对小说的预言性的惊叹,并未说得更多——
我毕竟认定,她不会懂得。她却激动得站起来:“谁说是预言?他写的是历史。是纳粹!”
“纳粹?当然不。他写的是红色恐怖。”

  我们好像在争夺这悲剧的原型权。为了证明,她翻出德国的画册。是的,“ 一切”都在上面:旗海,巨幅画像、胸章、臂章,欢乐幸福的人群,无数的狂欢式的游行;
还有禁欲、疯狂和物质匮乏——那是希特勒时代的德国。日后看到纳粹著名的纪录片:《意
志的胜利》,发现与我们成长年代的大歌舞,除了意识形态的对立,其表象系统相像到令人
发指。所不同的,是我在其中长大成人,而她是在父亲反复的讲述中铭记了那可怖的岁月。
她因此不同于视二战为不可逾越的历史断层的西方同代人。

  对,在我们“争夺”悲剧所有权时,她出示给我一只密码锁,码号是1984,她说这
锁从高中寄宿学校跟她到现在;她祈望每一次开锁,便是一次对魔咒的解除。她同样恐惧着
历史的轮回。在20岁的年龄上,几乎下泪——为一个来自异文化的知交。1984年,她
给我写来短信:1984年到了,上帝保佑我们。——对宗教极端轻蔑的她,用了这样的措
词。1985年元旦到来的时候,世界重要报刊的话题之一:我们安度了1984年,预言
幸未成真。

  我记住了那把锁,它第一次使我尝试走出自己的历史和伤痛,望向疆界之外,去思考集
权、暴力、体制与自由。一直热衷于阅读种种关于大革命与历史浩劫的书籍;因无法逃离记
忆中的梦魇,便尝试去正视它。法国大革命,纳粹,奥斯威辛,古拉格群岛,麦卡锡时代的
美国,法国五月风暴。是的,《1984》不是一个关于中国的预言,也不只是一个关于红
色的寓言。

  后来知道,苏珊娜也错了:她和我一样过分沉湎于自己的历史与自己国度中的创伤记忆。
如果说有某种引发奥威尔写作《1984》的历史动因,那么它得自第三帝国,也得自三十
年代苏联的“大清洗”:它是一个关于现代专制的天才寓言。

  《1984》,乔治·奥威尔(英)著,董乐山译,花城出版社1985年12

月第1版,1·75元;1988年7月第2版,2·60元

                 (原刊《南方周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