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读不尽的人生-欧美小说史话(上) >

第16部分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读不尽的人生-欧美小说史话(上)-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利场》是萨克雷的代表作。女野心家蓓基的形象已成为世界文学中的典型。萨克雷把《名利场》比作一场木偶戏,自称是幕后牵线人。故事开始,讲述者从木箱中取出傀儡。做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小说快结束时,这些木偶又被存放了起来。萨克雷不但操纵人物的命运,还常以第三者的身份发表议论,嘲笑讥讽之处也是小说的点睛之笔,对争名逐利的资产阶级酣畅淋漓地进行了嘲弄。

  萨克雷在对现实进行无情的讽刺同时,对资产阶级内部的不幸者和牺牲者表现了一定的婉惜。作者企图用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老奥斯本死前与爱米丽亚和解,乔治出征前对爱米丽娅表现出的内疚,都表现了作者的这种思想。这使《名利场》的批判性受到了一定的局限,但就整部作品来说,仍是难得的讽刺佳作。

  平民女子的爱情

  ——夏洛蒂·勃朗特的 《简·爱》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和她的妹妹艾米丽·勃朗特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姐妹作家。夏洛蒂以一部《简·爱》,艾米丽以一部《呼啸山庄》而享誉文坛。

  夏洛蒂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哈渥斯教区,父亲是一个穷牧师。在勃朗特姐妹还很小的时候,她们的母亲就去世了。由于家境贫寒,父亲只能把女儿送进慈善机关办的寄宿学校接受免费教育。在寄宿学校的生活,成了勃朗特姐妹痛苦的回忆,也彻底击垮了她们的健康。以后,她们担任家庭教师等职,生活一直很困苦。1847年,夏洛蒂的《简·爱》发表,得到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勃朗特姐妹从小爱好文学,在她们还是默默无闻的姑娘时,夏洛蒂就曾说过:“我一定要写这样一个女主人公,她没有钱,也不怎么漂亮,但她却是个充满精神力量的人,许多人因此而喜欢她。”到《简·爱》发表时,无依无靠却自尊自强的平民女子简·爱的形象,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首创。

  《简·爱》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有许多重合之处。其中的寄宿学校和家庭教师经历就曾是夏洛蒂亲身经历过的,与此有关的情节也是全书揭露性最强的部分。小简·爱的父亲是传教士,夫妻两人不幸染上传染病去世,留下一女叫简·爱,由她的舅父收养,孤苦伶仃的简·爱来到革特谢德府。在这里,只有舅父真心疼爱小简·爱,而她的舅妈里德太太和几个表兄妹都视她如仇敌,万般折磨她。这并没有使她屈服,而是勇于反抗表兄约翰的虐待,骂他是个坏孩子,即使被里德太太关进红房子,简·爱也没有屈服。里德太太在丈夫去世后,残酷地把小简·爱送到寄宿学校。在罗沃德寄宿学校是简·爱生活最悲惨的时候,也是她反抗性格形成的时候。面对寄宿学校非人的待遇,简·爱坚定地说:“假如她们用那根条子打我,我要把它从她们手里夺过来。并且当面折断它。”她还说:“我们无缘无故被打的时候,我们应当很严厉地回打,可以教训打我们的人永远不再打了……不公平惩罚我的人,我一定反抗。”这些话只能出自简·爱这样一个有个性的女子的口。在寄宿学校里,善良顺从,处处爱护简·爱的鼓斯对生活无所欲求,最后得伤寒而死。她的死,在简·爱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使她久久忘不了寄宿学校的生活。希望有一天能逃离这个人间地狱。

  在过了八年寄宿学校生活后,简·爱登了一则广告,来到桑菲德府做家庭教师。在这里简·爱遇到了这家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两个人的相遇到是传奇式的,接下来的恋情也神秘而甜蜜。两个年龄相差很大、地位财产不可同日而语的人开始了一段超越生命、不计得失的真正的爱情。但这段生活始终笼罩着一层未知的氛围,这个谜到两个人结婚的一天才算打开:罗切斯特先生已经结过婚,而且妻子还活着。只要他妻子没死,简·爱就不能成为他合法的妻子。但他的妻子血液中流着偏执狂和仇恨的种子,她不能给罗切斯特以任何形式的爱,但简·爱为了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毅然离开了心爱的“主人”。无依无靠的简·爱流落到泽屋,结识了圣·约翰兄妹,开始过上较为安定的生活。不久,她才发现,原来自己与这一家是姑表亲戚,同时她继承了叔父的遗产,与圣·约翰兄妹平分。在这里,简·爱的精神经历煎熬,她终于拒绝了圣·约翰娶她为妻再到印度传教的请求,回到了日思夜念的桑菲尔德府,这里已变成了一片废虚,罗切斯特的疯妻烧毁了它,自己也葬身火海。简·爱回到了罗切斯特身旁,成为他忠实的伴侣。

  简·爱是这部小说中最鲜明、最有光彩的人物形象。她无依无靠又贫穷孤立,寄宿学校的八年生活也造成了她矮小平淡的面貌。但她不是受侮辱被损害的角色,而是一个通过自己的奋斗完成独立的人格塑造的典型形象。但是,最后她成为遗产继承人,与罗切斯特先生平起平坐,摆脱了平民的地位,不能不说是作者的一处败笔,削弱了简·爱形象的反抗特征,也淡化了他们爱情的诚挚和真诚。

  《简·爱》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揭露和批判。罗沃德学校名义上是慈善机构,但管理学校的布鲁克尔哈斯特神父实际上把学生们当奴隶看待。他鼓吹“人不仅靠面包,还靠上帝口中所说出的每句话生活。”他不让孩子们吃饱,忍饥挨饿地诵读枯躁的经文,他给孩子们买坏针线,让孩子们节约。可他自己的妻女却穿着华丽,搔首弄姿。罗切斯特之所以和疯女人结婚,完全依赖于父亲的意愿,而父亲正是看中了女方三万镑的嫁资。在金钱左右一切的世界里,罗切斯特发现了间·爱身上超凡脱俗、视金钱如粪土的品格,深深地迷恋上她,并为她爱恨交织,把她视如生命。作者塑造简·爱这一形象的意义就在于她对现实生活铜臭气的蔑视,以及对人格理想的追求和向往。她歌颂的正是那个污秽社会中所最缺少的道德力量和精神纯洁。

  威塞克斯的生活

  ——哈代的文学创作

  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作家哈代 (1840—1928),出生于英国南部道塞特郡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是建筑师。哈代在伦敦学习建筑的同时,还研究文学、哲学和神学。1867年他返回故乡,再没有离开过,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在这里,他以故乡道塞特郡及其附近地区为背景,写了总名为《威塞克斯小说》的作品。

  哈代一生写了大量长、短篇小说以及诗歌和剧本。他的小说创作,主要集中在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这一时期,正值英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阶段。资本主义生产的充分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在边远地区的穷乡僻壤,这种分化也在加剧,使这里的家长制农村社会迅速瓦解。大批贫困农民无法生存,流离失所,只能受资本主义势力的剥削和压迫,沦为他们的雇佣奴隶。哈代长期生活在道塞特郡,亲眼目睹了农村社会的深刻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造成的种种灾难,对农民的痛苦命运深感同情,表现了哈代对现实的不满。哈代早期创作了《绿荫下》、《远离尘嚣》等作品,描写农村田园生活,有诗情画意。

  1878年创作的《还乡》,是哈代一部重要的作品。它以“一片苍茫万古如斯”的爱敦荒原为背景,描写了几个资产阶级青年的悲剧,反映了资本主义“文明”同偏远地区古老生活方式的冲突。小说标志着作者从田园诗式的幻想中解脱出来,开始对生活比较深刻的观察,是向现实主义转变的重要一步。克林·姚伯在巴黎经营珠宝生意,他有才能有抱负,因为厌倦城市生活,同时对社会怀有美好的幻想,他回到家乡,想为这里的教育事业奋斗一番。他新婚的妻子游台莎热情活跃,骄傲任性。她和克林结婚,是希望丈夫带她离开穷乡僻壤,摆脱荒原上空虚无聊的生活,丈夫的决定使她大感失望。在发生了一系列误会之后,游苔莎终于和克林的表妹夫苇狄在黑夜私奔,希望到巴黎享受“城市快乐的余沥残滓。”不幸在途中双双落水而死。克林的理想不能被人们所理解,首先他的母亲就不支持他。他打算去接近的农民也不了解他,婚姻的失败带给他无穷烦恼,他的理想最终破灭了,克林作了传教士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他悲叹时运不济,异常失望地喊出:“我们不能打算怎样在人生里光荣前进,而只能打算怎样不丢脸地退出人生。”作品中的消极悲观思想极为浓重。游苔莎也认为她一连串的不幸,是有一种力量在同她作对,“哦,把我弄到这个恶劣的世界上有多么残酷哇!我本来能做好多事情,可是一些我管不了的事情却把我损害了,摧毁了,压碎了。”他们的悲剧在于,不能摆脱资本主义的现实,无法超越资本主义的人生哲学。在那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永远是对立的,没有融和与理解的可能。哈代把自己的哲学思想渗透在作品中,爱敦荒原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象征,具有超然物外的支配人类命运的力量,它万年不变,冷酷无情,人类在它面前永远无法支与自己的命运,显得那么渺小。

  1891年哈代写了《德伯家的苔丝》,这是他现实主义思想成熟的小说。出版后引起极大反响。资产阶级的卫道士们大为恐慌,指责哈代“想要借这些书揭起反抗一切社会礼法的旗帜,掀起推翻一切神圣道德的风潮。”这些攻击,正说明了作品对虚伪的资本主义道德深刻而大胆的揭露。

  小说的女主人公苔丝是一个善良、勤劳的姑娘。她的祖先曾是贵族,但到了她父亲的这一代家境已经败落,成为贫苦的农民。苔丝是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姑娘,她热爱生活,有自尊心。她对祖先的贵族姓氏无动于衷,一定要随母亲农民的姓,她认为自己的一切,甚至惊人的美貌,都是母亲给她的。一次深夜架车赶集买蜜蜂,一时不慎,让全家赖以维持生计的老马给邮车撞死了。她自责之余,决定用自己的双手承担起全家生活的重担,“就是饿死也不伸手向人要。”这时,父母鼓励她去找用钱买了贵族姓氏的冒牌本家亚雷·德伯认亲。她找到亚雷,在他那里辛劳地工作,不幸被这个纨绔子弟欺凌,成了一个“失了身的女人”。苔丝为了摆脱凄苦的境遇,执意离开了亚雷,回到家乡,没想到已怀有身孕。孩子病死后,苔丝重新振作精神,到一家牛奶厂当女工,认识了牧师的儿子安矶、克莱,两人产生了爱情。在成婚之夜,出于对安矶的忠诚和爱,苔丝向他坦白了往事。没想到平日满口资本主义民主论调的安矶,这时却摆出一副冷酷的嘴脸,无论如何不能原谅苔丝、两人实行分居,苔丝实则遭到遗弃,安矶一人去往巴西。苔丝重回娘家,在一家农场干着与男人一样繁重的劳动。亚雷又找到这里,对她百般纠缠,遭到苔丝的痛斥。她写信给安矶,希望他早日回来保护自己,但都如石沉大海,杳无回音。这时,父亲在贫病中去世,母亲积劳成疾,弟妹们年幼失学,一家人无依无靠,沦落街头。苔丝在绝望之中答应亚雷的请求与他同居,希望对一家的生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