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文学史-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山花向我笑。”(《待
酒不至》)当社会现实污浊不堪时,自然成了诗人的至交: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此外,李白诗歌的语言爽快、豪迈,“语多卒然而成者”,“他人作诗
用笔思,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都是人们对他的评价。他不拘泥于格律,
不雕琢字句,气脉贯通,自然流畅,他评价别人诗的两句话“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正可用来说明他自己的创作。然而李白并非只凭天赋脱口而出
来写诗的,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积攒
了雄厚的诗家资本,他可以从上自《诗经》、《楚辞》下至齐梁诗人那里挪
借无数诗材,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学古最多的一个。他常常用看似单纯豪
迈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情感与蕴意,如《早发白帝城》、《子夜吴歌》等名
诗中的名句。李白注重学习民歌的语言和当时的口语,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尤其五七言绝句,把乐府古题发展到“情深词显”的境界,既有民歌风味,
又具个性特点。如《长干行》显然受《孔雀东南飞》、《西洲曲》的影响,
像这些诗句:“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妾
薄命》)具有民歌的比兴手法;“一回一叫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生
动的口语又饶有民歌气息。
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继屈原之后的浪漫主义的又
一高峰。李白以其天才的艺术创造力,极大地开拓了诗歌的艺术境界,丰富
了诗歌的表现技巧。唐诗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李白的特殊贡献,中国文学史
上源远流长的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离不开李白的继承与开拓。李白的追求理想
与自由的精神,豪迈高傲的性格,飘逸恣肆的诗风散发出永久的魅力,给后
代的人们以无限的启迪。
… Page 80…
3。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年)祖籍襄阳,出身于官僚家庭。开元年间,他曾
漫游吴越齐赵,作诗交友。据说当时文坛名人都称赞他像汉代的杨雄、班固,
可是他考进士却落第了。公元746年,杜甫来到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长安,
希望在此找到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阶梯,但四处投诗
献文却不能得到当权者的认可,生活陷于困顿之中。唐玄宗虽对他的两次献
诗很惊奇,却直到安史之乱前才给予正八品下的小官。安史之乱中杜甫被叛
军俘虏逃脱后,在凤翔当了左拾遗,触怒皇上被贬。第二年(公元759年)
杜甫弃官西行,定居成都,有时赋闲有时任职。离开成都后又漂泊几年,最
后凄惨地死于途中,最终也没能回到他梦魂萦绕的“故国”。
杜甫在古代文人心目中占据着“古今诗人第一”的地位,这一方面是因
为他的诗歌中始终如一地对国家君主忠贞不渝的信念,对劳苦大众真诚地怜
悯,他具有盛唐诗人最博大的胸怀和最真挚的情感,很少有人能与他那种“时
危思报主”(《江上》)及“一洗苍生忧”(《凤凰台》)的拳拳之心相比;
另一方面,杜甫的“诗圣”地位是由他在诗歌语言技巧上的变革与创新来奠
定的。他“新诗改罢自长吟”,“语不惊人死不休”地呕心沥血磨砺诗句,
终于在群星璀灿的盛唐“独开生面”,成为诗的集大成者。
杜甫以其现实主义精神贯穿于诗歌创作始终,直面人生和现实,是他的
诗风更是他的人格。他的创作主要在安史之乱前后,不论现实如何黑暗,政
治怎样腐朽,社会何等凋敝,杜甫总是面对着现实,大胆地揭露矛盾、讽喻
时事,表明自己的态度。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杜甫突破传统
文人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境界,再穷再老再不被重用,
仍然不改变从政的理想;同辈的嘲笑、艰苦的生活、当权者的冷淡动摇不了
他的信念和决心,而这一切的出发点并非为了自我的私利,而是要拯救人民: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个人的不幸远不如民生疾苦之重要;“朱门
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才是作者情之牵系,心所愤恨。正因为如此,杜甫的
诗具有忧愤深广的社会内容,他的笔触时时指向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尖锐的社
会矛盾,处处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三吏》、《三别》饱含着作者对战
争的态度、人民为赋税和徭役所受的压迫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揭露批判。
对于战争,杜甫反对的是军阀混战,但对于镇压安史之乱和抵御外来侵略的
正义战争却是支持的,如《春望》。杜甫是一位有着政治头脑的诗人,富有
积极的入世精神。
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还表现在对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疾苦的客观反映上。
他笔下的人民是勤劳、勇敢和善良的,无论是农民、船夫、士兵,还是负薪
的女子、无靠的寡妇,在杜甫诗中都具有独特的人性美,淳朴而率真。作者
以亲切而体贴的态度细致地描绘他们,并探讨他们贫困的原因,如《又呈吴
郎》、《枯棕》、《自京赴奉先县述怀》等诗中,可以窥见一位出自内心关
心老百姓的诗人形象。他看到“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收”的横征暴敛的不
合理,指责“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的贫富对立,渴望“安得
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的太平景象。
在揭示批判生活中的种种黑暗的同时,杜甫又最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光
明、美好的事物,以敏感与热情去发掘歌颂希望,把非常普通的生活情景点
化得如诗如画,令人领悟到浓郁的生活情趣。春雨、秋花、娇莺、花鸭,无
… Page 81…
不在诗人的笔下诗意盎然。当杜甫以赤子之爱描绘生活时格外平易近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
船火烛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仿佛春雨也通人性,该来时则来,给人们送来一个万
紫千红的春天。杜甫还格外重夫妻情、儿女爱,在战乱中尤为强烈,“烽火
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一
百五日夜对月》)对兄弟手足之情也格外珍视,《月夜忆舍弟》中说:“露
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向生死。”令人感动不已。杜甫
对朋友至诚之极,比如《梦李白》二首和《赠卫八处士》;对邻人、父老乡
亲也充满情谊。这是一位胸怀博大、情感深挚的人道主义诗人,是中国文人
良心的典型代表。
与杜甫的人格和思想同样动人的是杜诗的艺术功力。杜甫开拓了广阔的
诗歌天地,形成了自己雄浑苍劲、深沉凝重的独特风格。在诗中创造具有个
性的形象是杜诗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种带有诗人主观情愫的物象以秋景最为
有名。秋天的萧瑟与衰飒是诗人伤时忧国心境的载体,“秋枯洞庭石,风飒
长沙柳”,“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登高》为其典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还
有《白帝》、《秋兴》八首都以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负载诗人博大的情怀和深
广的胸襟。即使是叙事诗,诗人的鲜明的个性也跃动在诗的旋律之中,《兵
车行》的忧虑,《丽人行》的辛辣,《新安吏》的体贴,《石壕吏》的沉默,
无不令人窥见到作者的忧国忧民,并能在诗的若断若续中体味到不尽的蕴
意。杜甫的思想感情在一系列的形象之中找到寄托,而形象也把诗人宏阔悲
壮的心理烘托得更为鲜明。
强烈的现实生活气息是杜诗的又一特色。杜甫继承从《诗经》以来的中
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达到空前的高度。他善于对客观现实生活作高度的
艺术概括,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作客观描写,从而揭示其本质。如“朱
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过十字,但却触目惊心地呈示了贫富间尖锐的对
立。有时诗人以对话来达到对事物的概括,如《石壕吏》中老妪的一番话写
出当时千千万万个家庭的遭遇。为了忠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杜甫有时甚至以
年月入诗,增强写实的气氛。虽然杜诗留下的一千四百多首诗歌绝大部分为
抒情诗,但他发挥了抒情诗所具有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特点,把生
活的本质浓缩在情感之中,如《春望》等诗。
以细致入微的刻画达到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由身边琐事的描写推衍到
国计民生的重大主题也是杜诗的一大特色。“细”乃杜甫的夫子自道:“老
来渐觉诗律细”,他曾赞赏王宰的山水画,能在尺幅的画卷中表现万里江山;
他自己也刻意地追求精雕细刻,以小见大,以微见博。他通过一枝沾满鲜血
的箭来反映安史之乱的灾难,以溅泪之花、惊心之鸟去点缀沦陷的京城。有
的看似身边琐事,实则联系着国家的变化人民的安危,比如《北征》写儿女
的衣着之破衬托出国破之痛。后人评杜诗“一句说得多事”、“意脉深藏曲
折”即此意。
杜诗在语言艺术上的成就极为突出。他说“为人性僻耽佳句”,又说“清
词丽句必为邻”。后人评他“无一字无来处”也许有些夸张,但确实可见杜
甫锤词炼句的功力。如果说李白的脱口而出常常是不自觉地宣泄情感,那么
… Page 82…
杜甫则在反复咏吟选句作词,所谓“太白韵高,少陵思精”。杜甫对诗歌尤
其是近体律绝的句法、字法、篇法、声律都苦苦琢磨,使他的诗精工、稳重,
有力而又时有出人意外之神妙。杜甫是众体兼长的诗人,各种律绝无不运用
自如。尤其在七律方面贡献最丰,他写的七律超过初盛唐诗人的七律总和,
他以沉雄悲壮的风格,把七律推向了新的高度。
在中国现实主义发展史上,杜甫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他继承前人的优秀
传统,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高峰。他的“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直接开导
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为诗歌开启了一条更为广阔的反映现实的道路。杜甫
是一位承前启后的文学巨人。
… Page 83…
4。新乐府运动和白居易
新乐府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它创
始于杜甫,元结和顾况又有所发展。中唐兴起了新乐府的运动,首先是由张
籍、王建、李绅等人的创作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