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中国黄河调查 >

第6部分

中国黄河调查-第6部分

小说: 中国黄河调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危机,并为克服这种危机做了高度的准备。
    对合并后的煤业集团,张文江实施的战略是北部挖潜,南部发展。由于北部多是老矿区,而宁夏大部分煤矿资源在南部;北部的石嘴山老矿区经过技术改造使它的产量提高,南部则力图建立新的矿区。南部是煤业集团增长的下一个地区,资本、技术和人力都将向南部转移。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不能给公司带来利润的行业从集团分离了出去。能在市场上生存的改为股份公司,那些没有希望或者没有盈利能力的公司都将被淘汰掉,第四章垄断造就的虚弱工业谁在背后抵挡衰退(1)      受地理条件制约,黄河流域大部分城市和工业的兴起都依赖于矿产资源。黄河流域工业的衰退和失业的增加,表明以矿产资源为主的工业增长并没有给工人阶层带来多少利益。
    更重要的是,黄河流域没有产生出一个极富创造力的企业家群体,将矿产资源的能量最有效地释放出来变为财富。当地的官员仍然陶醉在资源的优势中,有多少资源就用多少,失去了制度创新的机会。
    资源的优越性,造成黄河流域的官员和企业家们被动地接受资源的支配,使他们远离冒险和创新,占有资源的优越性成为了他们获取部门利益的优越性。制度创新的缺乏使资源被大量消耗却没有创造出巨大的财富,资源的垄断使财富集中在少数利益集团手中,结果,黄河流域的一些城市依然在萧条和贫困的笼罩中。
    而那些资源越短缺的城市,领导者与企业家的危机意识与寻求资源的内在动力,就被刺激得越强烈,这反过来使那些没有资源优势的城市,更有竞争力超过资源丰富的城市。
    三面被陡峭的大山包围的西宁,只要一阵风吹来它的身上就会被蒙上一层厚厚的灰尘,而在这层灰尘的下面,人们看到的是这个城市憔悴、疲倦、没有活力的表情,就像它面前流淌的湟水河,显得是那样的混浊与暗淡。
    历史没有让西宁的土壤里成长出一种工业文化,它只是被作为军事要地来抵挡外部力量对中原的入侵。上个世纪50年代从内地移入了一批移民,移民的使命是建设兵工厂,扮演着备战备荒的角色。他们不可能为西宁培养一种成熟的工业文化。
    一批机床、汽车、钢铁企业在行政命令中,从中国其他地方迁入西宁。一个门类齐全的工业似乎在西宁形成了,但青海本地的资源优势是矿产,这些迁入的行业与这里的优势并不融合。
    当市场竞争的时代到来时,这些产业政治上的使命就结束了,原来为应付战争建立的企业已失去存在的意义。这些产业不但政治上不再需要,市场也无情地将它们抛弃。他们靠“三无”起家,即材料无来源,产品无市场,企业无竞争力,只靠政策的支持不需要支付任何代价,就能从中国各地获取大量资源。
    如西宁钢铁公司,他当时的使命是制造大炮。本地几乎没有矿石,但西钢能够不计成本地占有其他地方的矿石。当它的特殊使命结束后,其原料与市场都在外地,突然间它的优势就不复存在,不堪重负的债务向它袭来。同样,不产棉花、烟叶的青海,却办起了纺织厂和卷烟厂。
    青海奶牛产的奶只在当地消费,没有产生像蒙牛、伊利那样一个庞大的乳制品产业。一个能够整合当地资源在商业上创新,并引导当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企业家阶层在青海并不存在,以至于青海高原上有无数头奶牛却不能出现一个奶制品产业。
    解放前就有的上海康尔素乳制品公司,迁到青海是因为这里有丰富的乳业资源,但设备老化与技术落后使它在步履艰难中陷入倒闭。
    同等条件下,青海生产一吨乳品,可能在上海就会产出二吨,更何况乳制品在青海的销售空间根本就没有上海那样宽广,可见,占有多少资源从来不是一个城市与企业有竞争力的表现。
    旅游产业似乎是在西宁没落的国有企业中升起的一个亮点,但它在整个西宁国民生产总值中还占不到5%的份额,更何况旅游景点单一带来的高旅游成本,仍不能大规模地吸引游客。
    事实上,市场的浪潮无情地击溃了他们“三无”的梦想,他们被掩盖起来的虚弱驱体开始以倒闭、破产出现,有些被新的资本所有者收购。机械、汽车、纺织等行业除了关上破旧的大门外,还将大量的无产者抛向社会。
    那些在计划经济中为显示官员政绩和意志,不断追求门类齐全的西宁工业体系,不仅耗费了大量的稀缺资源,还使青海本身的特色工业难以崛起。结果,西宁不管是有原料还是无原料的企业,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都走向了没落,它们看似旺盛的时候实际上危机已经渗透到它们的灵魂中。
    没有产业优势,陷入传统产业衰落中的西宁,像其他城市一样充满幻想地搞起了经济技术开始区,缺乏技术创新与人才优势的西宁,开发区能吸引到什么样的产业?昆山、东莞本地没有出现新技术产业的群体,但外来企业家带来的资本、技术、人才,成为当地科技产业的主体,而西宁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又是谁呢?
    资本、技术、人才是跟着有财富创造能力的企业家走的,西宁在国有企业衰退,私营企业家又没有成为一个庞大的阶层时,资本与技术能跟着谁走呢?
    因此,落户于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仍是本地的企业。寥若晨星还没有形成一定产业规模、技术上又不是最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显然不足以支撑一个园区高科技产业的形成。
    三面被大山阻挡的西宁由于地理上的封闭,使他形成不了对周围县、市的辐射力,相反,机会选择的缺乏,使低收入、低消费,无业可就成为这一地区的常态,走在西宁的街上,我发现一些行人无精打采,面色憔悴。那紧皱的眉头,仿佛是一座大山时刻压在他们的头上。这种表情向我传递的信息只能是,产业衰退后,大批工人从倒闭、破产的工厂走向了社会,他们的家庭正在承受着一场由失业带来的生活、医疗、教育等没有保障的危机。
    这些人汇集到了拉三轮车、开摩托车、服装店、小吃店等行业,他们在艰难地挣扎。我站在街头同一个开摩托车的人交谈起来,他从前在建筑工地干临时工,不稳定的工作使他的收入没有保障,后来他花了4000元买了一辆摩托车拉人,已经开了5年。运气好的时候他每天赚30元,除掉油钱每月还剩下600元,可他家里有4口人,两个儿子没有找到工作闲在家里,老伴一身病也不敢上医院治病。他每月赚的600元就有300元要拿出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平均一个人每月只有70多元。
    我采访他时已是上午10点多钟,从早上出来到现在他只挣到2元钱。马路上扬起的灰尘扑在他黝黑的脸上,站在炎炎烈日下他焦虑地望着街头过往的行人,希望能再拉几位客人。我看出他的失落与无奈,仿佛他再也没有力量去改变艰难的现实。
    站在他旁边的同样是一位开摩托车拉人的司机,他曾在青海一家国有建筑公司干了30多年,公司破产后他拿到了买断工龄的2万元,除了买一套房子以外,他还买了一辆摩托车拉人。一家人的生活与孩子上学,每月要交的100元养老金,全部负担都压在他一人身上。
    干了30多年已是50多岁的他,万万没有料想到自己也被卷入失业的激流中,并在无法捉摸的市场风险中苦苦挣扎。他感到生活的艰难就像黑夜一样漫长,而他似乎已感到没有多少时间能走出这漫长的黑夜。像他这样焦虑地伫立在街头开摩托车拉人赚钱的司机,在西宁大约有4000多人,他们大部分都是无可奈何地被失业的浪潮冲到这里的。
    第四章垄断造就的虚弱工业谁在背后抵挡衰退(2)      我沿着马路向前走,来到了西宁滨江小商品市场,同样看见了被失业推向市场感到焦虑的人群。他们从破产的企业往往只拿到1至2万元的补偿,用这笔钱他们开一家农副产品店、副食店、小百货店。这些店利润微薄,有时批进来的货又按批发价卖出去,一箱火柴有1000盒,批发出去只能赚2元钱。
    开一个店每月房租大约600元,加上税费一个月下来开支大约1000多元,生意惨淡、成本增加、利润低下,使这些从破产的工厂出来开店的创业人员,仍面临着不可预测的生存压力。
    这条街上开着100多家店,但利润太低有一大半的店已经关闭。被失业驱逐到这条街上的人们,严峻的现实使他们寻求财富的梦想,在这条冷清的街上并没有被重新点燃。
    滨江小商品市场另一头是服装市场,只有很少的几个顾客走进来,100多家服装店前显得冷冷清清。守着摊位的老板在太阳下低着头,那舒展不开的眉头分明显示的是生意难做。
    被失业浪潮推向市场的人们,大部分来自国有企业,没有受过市场经济的洗礼,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也很微弱。虽然处在快速变革的商业社会中,但他们的内心存有一种抗拒的心理。他们大部分40岁以上,正遇上了房改,面对的是高昂的房价,不断上涨的医药费和子女的教育费。多年的微薄工资没有积累足够的资本来支付这些费用。面对严峻的现实,他们感到自己被抛向不可预测难以应付的风险中,仿佛眼前是一片黑暗和迷茫。
    需求不旺造成的经济萧条,在西宁其他的商业区同样可以见到。我在西宁的一个古玩城采访时,一位姓喇的先生对我说,6至8月旺季,能给古董的销售带来一些突破,每月能卖1000至2000元。可这个季节过去后,有时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也卖不出一件货,一直要苦苦地熬到春节过后才能看到一线希望。他投资2万元开业一年多的古董店,不但本钱没有赚回而且生意每况愈下,他只能勉强地维持。这个古玩城有40多家店,有些店只是在开业之初朋友捧场买了一点货,以后几个月一件货也卖不出去。
    我在古玩城里转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有看见顾客进来。一个60多岁的老人在古玩城门前摆起了地摊,到中午时分,他一件货也没有卖出去。午饭是从家里带来的一个馒头和一杯茶。
    中午强烈的阳光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可他依然没有离开摊位,只是用毛巾不停地擦着额头上的汗水,那无言的执着就是为了等到一个顾客。
    与古玩城那些古色古香的物品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建古玩城时留下的沙子、砖块等杂物至今还堆在里面。风一吹,整个古玩城就被笼罩在灰尘中。这脏乱不堪的环境又怎么能吸引顾客?
    那些铁路、电信、银行和电力部门建起的大楼成为西宁最壮观的景象。这些行业仍垄断着这个城市主要的财富,但私人资本正从它们周围发起了冲锋。他们通过经营商场、酒店、五金店、副食店、服装店、小百货店等,试图突破垄断部门对财富的封锁。
    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店面,显得有些陈旧不洁,屋顶上甚至长出了杂草。但正是这些小商小店将大量的失业人员吸收进来,使他们获得的收入能够维持一家人体面的生活,供孩子上学,并避免了由失业带给社会的不稳定。
    晚上,当西宁的官员、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员,下班回到家里坐在沙发上悠闲地看着电视,或者若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