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天骄--世界著名企业家成功典范-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争对火药的消耗是惊人的,几个月后,美国国内已不可能再买到硝石了,
各地的生产者均已停产。没有硝石,杜邦家族会失去财源,信誉也会毁于一旦。
这时,从法国巴黎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英国和法国有大量的粗硝石,而且没有
出现捷足先登的采购商。亨利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从国外采购硝石供应国内
的战争。远程运输原料,引“远水”解“近渴”本是企业经营的大忌,但战争将
这一切都改变了。为了这个计划,亨利派侄子拉蒙秘密前往华盛顿求见军界要人,
很快,拉蒙带着秘密使命去了法国的巴黎和英国的伦敦。此时,南北战争已进行
了7 个月,白兰地河畔的硝石原料仅够工厂生产一个星期。
杜邦公司在伦敦有许多贸易伙伴、火药代理商。拉蒙到达伦敦后,立即动员
他们买下全英所有库存的硝石原料,总计2 万余桶。此时,一艘货轮正由加尔各
答驶往伦敦,船上载有335 万磅粗硝石。拉蒙将这未到口岸
的硝石也全部买下。硝石装了满满4 艘大船,总计花费货款300 万元。货船
全部停在泰晤士河码头,随时等待出港。出发的日期到了,拉蒙却被告知英国政
府禁止这批货船出发。亨利日夜兼程往来于华盛顿和英国政府之间,经多方交涉,
终于达成了运回硝石的协议。1862年1 月1 日,拉蒙。杜邦乘船从纽约港出发去
英国运回他所购买的全部硝石,同船的竟还有两位南军派去购买军火的人,但他
们已晚了整整一周。
运回的硝石全部制成火药奉献给美国南北战争。杜邦公司也由此获得了数以
万计的财富,火药制造商获得了向化学大王蜕变的巨大物质基础。
□不战而屈人之兵在美国特拉华州的白兰地河畔,有一片草木浓郁、绿意盎
然的豪华宅邪,这儿是化学巨子杜邦家族的大本营。高大的建筑物上分别标志着
杜邦家族的家长姓名、杜邦研究所、杜邦学校、杜邦俱乐部。这个移民美国已历
五代的化学家族此时正遭遇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危机:家族集团的第四任总裁
犹仁突然病逝。犹仁死于肺炎。由于死得很突然,既没有培养合适的总裁接班人,
也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因此,杜邦家族一片混乱。
家族危机日夜困扰着一个远在肯塔基的杜邦后裔——皮艾尔。杜邦。
他此时年仅32岁,正在经营电车公司,生意兴隆。皮艾尔毕业于麻省理工学
院,致力化学研究,获得过两项专利,曾为家族的火药生产作出过巨大贡献。但
在几年前公司进行改革时,皮艾尔却被排斥在家族继承权之外,没有获得任何股
份,皮艾尔愤怒地辞职而去,自闯天下。虽然离开了白兰地,皮艾尔的心却时刻
都在关注着家族的变化,白兰地河畔的火药制造工厂渗透了他父子两代人的心血。
工厂的中心化学实验室则是皮艾尔亲手创建的。为了制成黑色火药,打破欧洲对
美国火药市场的垄断,皮艾尔在那个化学天地里度过了无数不眠之夜。皮艾尔与
留在白兰地家族的堂兄阿尔弗莱德一直保持着非常亲密的关系,无论他走到哪里,
这位堂兄都会把家族集团的经营状况随时告诉他。1902年的一个深夜,阿尔弗莱
德从纽约给皮艾尔打来长途电话,要他立即和另一位兄弟科里赶往纽约。因为犹
仁死了!
在纽约的一个旅馆里,杜邦家族正在召开秘密会议,讨论继任总裁的人选,
但争论几天仍然没有结果。家族现任副职的高级管理人员中,要么年老力衰不堪
重任,要么能力低下不善经营,要么无意于化工业,只想把持有的股份兑换成现
金。几天争执之后,得出令人悲哀的结论,全部出卖杜邦家族的化工产业!听到
阿尔弗莱德愉偷送出来的消息,皮艾尔和科里愤怒得咬牙切齿,怎样才能挽救家
族集团的灭顶之灾呢?他们中只有一票表决权,无法阻止出卖计划,那么唯一的
选择只能是在消息没有外传之前,捷足先登,抢先买下所有股份,使公司改变经
营者而社邦姓氏依旧。
然而,收买又谈何容易!皮艾尔和科里的电车公司虽然生意兴隆,但和杜邦
家族的资产简直无法相比,那一笔数额巨大的评估资金对于他们几乎是一个天文
数字。智力超群的化学家皮艾尔和两位堂兄一起制定了令人膛目结舌的收买计划。
家族会议的最后表决时刻到了,待其他股东先后表示了拥护出卖计划的意见
后,阿尔弗莱德才胸有成竹地说:“我决定一个人买下公司。”几位股东惊异之
后很快便开始轻蔑与嘲笑,阿尔弗莱德只拥有公司 10 %的
股份,他们想象不出他能从哪里弄到这笔巨款。阿尔弗莱德冷冷地看着嘲笑
他的人,不紧不慢地说出他的计划。公司资产评估为1200万,阿尔弗莱德说他愿
意再加上800 万,使资本增至2000万,然后以银行利息对各位股东立下借据,分
期偿还。这个提案很有诱惑力。股东们都很清楚,当时正值经济不景气,没有任
何一家公司能付出这样一笔巨款,甚至银行也在接连倒闭。收买协议达成后,阿
尔弗莱德对各位股东说出皮艾尔和科里。三位堂兄弟没有动用任何资金,戏剧性
地解除了原有股东的全部权力,挽救了家族的危机。
皮艾尔重新回到白兰地河畔。经过夜以继日的资产清理和帐目分析,他发现
公司的实际资产评估应为 3000 万,比他们原先的估计还要高得多。1902年12月,
整顿后的杜邦公司总部迁入威明顿,并举行了规模宏大的庆祝会。庆祝会上高朋
满座,灯火辉煌。皮艾尔任公司的财务副总裁,以后又连续实施了几次大的收买
计划,使杜邦公司在火药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75%。1915年,皮艾尔任公司第6
任总裁。人们用蛛网来比喻他的管理才能,在他温和的微笑后面,是细而柔韧的
蛛丝,让对手在不知不觉中动弹不得。
□辐射式经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潜艇“德却兰得”号在巴尔的摩港
靠岸后受到了美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威明顿各报以显著标题报道德国潜艇受欢迎
的原因:德国潜水艇带来了1000吨染料和药品。德国潜艇艇长还发表了一段公开
讲话:“我们带了一批德国造的染料来到这里,送给美国人民,以后我们还要继
续运来。”潜艇在巴尔的摩用染料和药品换取了美国的镍和生橡胶后,很快就回
国去了。另有一则秘密电文,提到美国的染料库存所剩无几,一旦德国停止对美
国输出染料,美国将有400 万人无事可干。
作为公司总裁的皮艾尔自然异常敏感地关注着那只德国潜艇,同时又从另外
的途径获知了那份关于染料的电文。他对一起看报的艾乐说:“潜艇送染料来美
国应该是最后一次了。”艾尔是他的三弟,是杜邦家族的第一个博士。化学染料
的生产历来为欧洲各国所垄断,美国仅有两三家化学工业公司正准备研制生产,
市场对化学染料的需求量非常之大。由于染料的落后,参战的美军绿色咔叽军服
变成了灰色,星条旗上的星也一片猩红。
皮艾尔清醒地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很快就会结束,以火药生产发迹的杜邦公
司在战后必然不景气。为此,皮艾尔向公司董事会提交了“战后转换战略”。
这个战略的根本点就是抑制火药生产,全方位开发与人民生活贴近的化工产
品,实施化学工业的辐射式经营。这个战略的第一个瞄准点自然是引人注目的梁
料工业。这是个与火药完全不同的行业,需要长期的投资和技术开发研究,富有
极大的冒险性。皮艾尔制定了两个实施计划:一、专门拔出60万美元研究开发化
学染料。艾乐为这个计划的实施从各大学至少招募了100 名以上的专门人才;其
二是收买一些美国染料公司和有关的技术专利。
1917年,新泽西州建起了一座庞大的社邦染料工厂。德国战败后,美国又没
收了德国4000件专利提供给美国企业界,杜邦公司自然是最大的受惠者。由化学
染料开始的产品战略转移逐步全面展开:比天然橡胶更富有耐性和弹性的人造橡
胶;能在很短时间里干燥,而且表面不会有裂
痕,用途极为广泛的杜邦亮漆;利用化学加工后的纸浆产生的再生纤维;改
变食品保存法的玻璃纸……1938年9 月21日,对于杜邦公司来说,是一个历史性
的转折点,完全由化学合成的新丝——尼龙,终于从实验室走向了市场。杜邦公
司一直致力于将物理学家、化学家的研究成果向实用方向发展。杜邦公司终于走
完了产品战略转移这一步,由火药制造商转而成为化学集团公司,成为一棵世界
化学工业的巨树。
四、钢铁大王卡内基钢铁大王卡内基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铁铁公司——卡
内基钢铁公司,估计资产为4 亿美元,其钢产量占全美的1/3。
1835年,安德鲁。卡内基在苏格兰的邓姆弗林诞生。1848年,由于苏格兰经
济状况恶化,卡内基一家迁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亚利加尼。那一年,仅苏格兰
一地移民去美国的便达18万人。移民生活异常艰难,卡内基父亲仍然从事纺织业,
以编织台布为生,母亲则以缝鞋为副业贴补家用。
卡内基14岁那年,舅舅霍甘建议他去兜售小商品。
那一瞬间,母亲如悲剧里的女主角,哀凄地站起来,紧紧搂住她的两个儿子,
泪如雨下:“你说什么?叫安德鲁去码头和那些粗人一块儿做小贩?你知道,男
人的事业有多重要,干那种贩夫走卒的下贱工作,不如死掉算了!”母亲不停地
颤抖,整个人几乎都僵住了。
卡内基毕生都记得母亲的这几句活,为此,他几近疯狂地致力于钢铁事业,
直至50岁多岁才娶了妻子露伊。卡内基1919年去世,享年84岁,留有一个女儿。
母亲玛琪和弟弟汤姆均先于他而病逝。
卡内基先后建立了拱心石桥梁公司、联合制铁公司、贝西默钢轨合伙公司、
卡内基兄弟公司,直至发展为卡内基钢铁公司、US联合钢铁公司。
卡内基的经营之道非常独特,主要谋略为“独占目标流”、“反向求逆地创
造机遇”等,从一个不名一文的报务员逐步成为钢铁巨子。
□寻找铁的最大市场卡内基经营制铁业稍有成就之后,便作出了一个重大决
策:将与人合股的都市制铁公司一分为二,创立独眼巨人制铁公司。此后,卡内
基便拥有了两家制铁公司。南北战争爆发前,制铁业已成为市场追随的一股强大
“目标流”。
为了独占这股制铁业的市场“目标流”,给独眼巨人制铁公司寻找最大的铁
制品市场,卡内基携母亲乘坐英国“特伦娜”号返回故乡。母亲穿着黑色的长礼
服,犹如高雅的贵妇人,年轻的卡内基陪伴在她的身旁,一路上非常引人注目。
卡内基在沿途看到各地的制铁产品大量涌进市场,品种规格繁多,甚至还有人引
进了价格便宜的欧洲和瑞典制品。卡内基还看到铁路的发展已很迅猛,火车头铁
轨、车轴的需求已不可估量,就连苏格兰海岸边的邓姆弗林车站,铺设的铁轨也
已密如蛛网。“铁路需要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