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克己,放弃一切现实欲望,通过虔修默祷,以求接近真主,达到“人神合一”
的最高境界。该派的主张切合了下层阶级的需要,广大的农民和下级种姓的
人,寄希望于伊斯兰教中的平等原则,摆脱种姓制度的桎梏。于是纷纷改信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育也就成了教育的主流。
德里苏丹的统治者们在全国各地建立清真寺、图书馆、学校,推行伊斯
兰教育。每一所清真寺都附设一所“马克塔卜”,即小学,附近地区的男女
儿童皆可以在此接受教育。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古兰经》,其次旁及简单的
读、写、算。教学方法注重死记硬背。此外还设有学院,教授文法、修辞、
因明学、神学、玄学、文学、法律及其他自然科学。波斯语和阿拉伯语是学
校教学的主要语言。
… Page 85…
八、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文化教育
1。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公元7世纪30年代至公元13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在中东建立了阿拉伯
帝国,结束了亚历山大帝国崩溃以后中东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从比利牛斯山
脉到信德、从摩洛哥到中亚的所有地区。
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利用阿拉伯半岛各部落要求改变社会现状和实现
统一的愿望,在麦加接受天使的启示,创立伊斯兰教。开始时,穆罕默德的
信徒极少,但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到公元632年他逝世时,一个以伊斯
兰教为共同信仰、政教合一的、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出现于阿拉伯半岛。
穆罕默德以后,阿拉伯国家的首脑称哈里发。最初的4位哈里发是由穆
斯林公社选举产生的。第一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平定了各部落的叛乱,恢
复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第二任哈里发是欧麦尔(公元634—644年在位),
他利用拜占庭帝国和波斯长期战争后两败俱伤之机,发动“圣战”,先后征
服拜占庭统治下的叙利亚 (公元636年)、巴勒斯坦 (公元637年)和埃及
(公元641年),并于公元642年打败波斯军队,占领了从波斯湾到高加索、
从伊拉克到波斯本土的广大地区,为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第三任
哈里奥斯曼·伊本·阿凡(公元644—656年在位)继续向外征战,东灭波斯
萨珊王朝(公元651年),西达北非昔兰尼加。奥斯曼被杀后,阿里继任,
很快也被杀掉。
公元661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亚即哈里发位,以大马士革为首都,建
立了倭马亚王朝。8世纪初,倭马亚王朝在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后又发动了大
规模的对外战争。在东线,他们征服了布哈拉·撒马尔罕、信德及旁遮普部
分地区,并达到中国唐朝边界。在西线,则在蔟占了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区后,
于公元711年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了安达卢西亚。公元732年,在入侵
法兰克王国的普瓦提埃战役中遭到失败,退回西班牙,从此再未越过比利牛
斯山。至公元8世纪中叶倭马亚王朝后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西临大西洋,
东至中亚河外地区,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
从四大哈里发时期到倭马亚王朝时期,阿拉伯人所到之处一般都注意保
护古代文物,并创造了象征浩瀚的沙漠和沙漠中帐篷的雄浑宏大的圆顶建筑
以及象征沙漠中枣林的挺拔形象的高耸入云的清真寺尖塔——宣礼楼等,但
这一段时间主要的力量都用在了军事征战上,文化方面的成就相对较少。
公元750年,穆罕默德的伯父阿拔斯的后裔阿布·阿拔斯推翻了倭马亚
家族的统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随着阿拔斯王朝对外军事扩张的基本停止
和帝国局势的日趋稳定,统治者得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经济和文化事业,尤
其是文化事业,使阿拉伯文化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著名的“百年翻译运动”,
产生了巴格达、开罗、科尔罗瓦等文化中心,一大批文化成果也应运而生。
首先是“百年翻译运动”(公元750—850年)。倭马亚王朝时期,阿拉
伯人的翻译事业已经开始,但多为零星的、无计划的个人的活动。阿拔斯王
朝建立后,由于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出现了繁荣景象。阿拔斯统治
者为了维系庞大的帝国内众多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的和谐统一,迫切希望把
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等古代学术遗产译为阿拉伯语,以满足帝国行政管
理、宗教传播及文化自身发展等各方面的急需,遂有计划、有领导地展开了
… Page 86…
大规模的翻译运动:国家投入巨资,建立机构,并从帝国各地延聘大批翻译
家,专事翻译,国家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给予优厚的待遇,使之能够专心翻
译。
阿拔斯王朝的统治者们首先关注的是波斯古籍的翻译。由于阿拔斯王朝
主要是借助于波斯人的力量才推翻倭马亚王朝的统治的,因此,阿拔斯的统
治者们对波斯人倍加重用,王朝初期近百年间的军政大权几乎完全操诸波斯
人之手,学术文化也向着“阿拉伯——波斯文化”方向发展。波斯籍的文人
学者在民族主义情绪和实际仕途需要双重动机驱使下,竞相学习阿拉伯语。
很多既精通波斯文、又精通阿拉伯文的学者陆续把其祖先创造的典籍翻译成
阿拉伯文,介绍给哈里发和帝国境内的各族人民。这样,在阿拔斯王朝初期
的近百年间,出现了伊本·穆加发等一大批著名的波斯典籍翻译家;波斯的
主要典籍,如《波斯列王记》、《波斯诸王史》、《阿因纳迈》(一部介绍
波斯制度·传统和习俗的长达数千页的巨著)、《王冠》、《马兹达克》、
《卡里莱和迪木乃》、《希扎尔·埃夫萨乃》、《千篇故事》等大都译成了
阿拉伯文;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波菲利的《亚里士多德导
论》也由波斯文译成了阿拉伯文。这些典籍的翻译对阿拉伯帝国的政治制度、
宗教信仰、学术文化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阿拉伯文化
的发展。
其次,阿拔斯王朝也十分关注希腊典籍的翻译。之所以如此,其主要原
因在于:希腊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它在哲学、数学、天文学、历史
学、文学、美学、伦理学等各个领域都有独到之处,都闪烁着希腊智慧的光
芒。此外,阿拉伯帝国版图内的埃及、叙利亚、伊拉克、波斯等地,都曾经
是希腊马其顿王国的一部分,都曾受过希腊文化的影响。正是由于上述原因,
阿拔斯王朝在其前期的近百年中,组织翻译了古希腊科学典籍中所有的重要
著作和大部分次要的著作,如亚里斯多德的《工具论》中的逻辑学著作以及
《物理学》、《论天》、《论生叉》、《气象学》、《动物志》、《论灵魂》、
《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柏拉图的《政治家
篇》、《法律篇》、《理想国》、《智者篇》、《辩解篇》、《蒂迈乌斯篇》
等;格林的《解剖学》、《小技》等全部医学著作;托勒密的《天文大集》、
《地理学》、《光学》等;阿波·罗尼罗斯的《圆锥曲线》、《比例截割》、
《有限极数》等;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数据》、《现象》、《光学》、
《论音乐》等;阿基米德的《论球和圆柱》、《圆的测定》、《论浮体》、
《定律》等;获奥斯科里的《药物学》;获奥科里迪斯的《医典》等。参与
翻译这些典籍的翻译家中,最著名的是侯奈因·本·易司哈格和萨比特·本·古
赖。前者擅长翻译医学著作,格林的全部医学著作就是由他翻译的;此外他
还翻译了不少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的著作,其译文以准确、精炼、理解深刻、
术语独创、注释详尽而著称。后者以擅长译深奥难译之作而著称,主要译作
有托勒密的《地理学》、阿基米德的《论球与圆柱》及阿波罗尼罗斯的《圆
锥曲线》等。
上述希腊典籍的翻译,在哲学、自然科学、语言文学等方面对正在形成
中的阿拉伯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丰富了阿拉伯人的知识,刺激了
阿拉伯人的求知欲望,奠定了阿拉伯文化的许多学科的基础。
在此期间,阿拔斯王朝还组织翻译了部分印度典籍,如拜尔赫姆卡特的
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印度两部重要的医学著作《苏色卢多》和《阇逻
… Page 87…
迦大集》等都被译成了阿拉伯语,对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等产生了重大影
响。
这场翻译运动到第七代哈里发买蒙时代达到高潮。在买蒙的大力倡导
下,穆斯林学者及阿拔斯王朝治下的非穆斯林学者涌向君士坦丁堡、塞浦路
斯等地,搜求古籍。买蒙本人和拜占庭皇帝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他写
信给拜占庭皇帝,要求允许巴格达派代表团到君士坦丁堡去搜集古籍,并请
求协助。他的这一要求得到允许,于是便派人前往。他还在巴格达建立了一
座综合性的学术机构,称为智慧宫。从君士坦丁堡和塞浦路斯访求到的古籍
被运到巴格达,收藏在智慧宫内。于是,巴格达成为汇集古典文化遗产的重
镇。智慧宫中的图书馆、研究院和翻译馆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学术机
构,前述侯奈因和撒比特等大翻译家就是在这座智慧宫中进行其翻译工作
的。
总之,这场持续达百年之久的翻译运动,是阿拉伯文化史上重要的里程
碑,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奠定了阿拉伯文化发展的基础,
而且还推动并沟通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
意义。
除翻译运动外,阿拉伯人对《古兰经》、圣训等宗教学科以及语法学、
修辞学、诗歌、散文、历史、地理等学科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同时对
哲学、自然科学等新从其它文化引进的学科进行了深入学习和研究,使阿拉
伯文化迅速发展为中世纪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之一。
阿拉伯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从阿拔斯王朝开始,逐渐形成了三大主要
文化中心,即巴格达、开罗和科尔多瓦。巴格达是当时西方世界的国际文化
中心。买蒙时代的智慧宫成为西方世界的学术和文化殿堂,帝国各地的学者
云集于此,进行各方面的研究,使巴格达成为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稍晚于巴格达而于公元 10—12世纪埃及法蒂玛王朝时代发展起来的开罗中
心,在其繁荣时期,与同时代的巴格达相比,也毫不逊色。公元10—13世纪
的开罗艾资哈尔大学堪与公元9—10世纪的巴格达智慧宫相比,是当时阿拉
伯文化的“卡尔白”(即圣地),是当时东西方穆斯林荟萃的中心,东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