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公认的中世纪最优秀的学术著作之一。
正是由于基督教会及其学者们的种种努力,才使欧洲文化传统保留了一
线生机,不致彻底灭绝。但教会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无力展开大规模的文
化活动,从而迅速而全面地提高整个基督教世界的文化水准,更何况基督教
会本身也不时受到日尔曼族伦巴第人等的威胁。因此,罗马教廷从一开始就
争取得到一个强大王国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支持,以保护教会免遭敌人的
侵犯,并帮助教会开展其它事业。公元753年,教皇斯特凡二世给法兰克国
王丕平行加冕礼,并吁请他保护罗马教廷。丕平率军队入侵意大利,打败伦
巴第人,并将夺来的土地赠给罗马教廷。800年,教皇利奥将丕平的继承人
查理曼(公元768—814年)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罗马教皇给一个日尔
曼族的勇武的国王加冕,此举意义深远,它标志着日尔曼传统、罗马文化和
基督教的融合,成为中世纪西欧文明的根本特征。
查理曼被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后,对基督教的事业表现出了非凡的
关注。他认为,自己有义务提高教士的文化素质,以便使他们理解基督教义
并更好地布道传教。要做到此点,必须先克服大多数教士的文盲半文盲状态
并编辑一部准确无误的《圣经》。为此,他网罗了欧洲一批最优秀的学者。
英格兰诺森伯兰的阿尔琴(公元753—804年)被聘负责管理查理曼的“宫廷
学校”,负责教育皇室子女及贵族子弟等,并受命编辑《圣经》。经他编写
… Page 15…
的《圣经》成为中世纪标准的《圣经》版本。
查理曼还努力提高教士们的识字水平。他下令各地主教和修道院,要求
他们设立学校,培养教育青年人。他还下令研究改进书写方法,将以往所有
字母都大写的方式改为统一的、以小写字母为主的“书写体”(或“加洛林”
体),使书写更流利,词汇更易辨认,阅读速度大幅度提高。查理曼时代的
学者们还创造了一种被称作“中世纪拉丁语”的语言,既保留了古典拉丁文
的基本文法规则,又能灵活地吸收、创造反映现实的新词汇,但又明显不同
于世俗的拉丁语,使学者们、官员、旅行者得以在欧洲各地旅行而不会产生
语言障碍。
查理曼的这些文化活动被称作“加洛林文化复兴”。这种复兴虽无法与
罗马文化相提并论,也不可与后世的文艺复兴同日而语,但它毕竟标志着欧
洲已开始从低谷中回升,一种新的、不同于拜占庭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欧洲
基督教文化已开始形成。
到1000年前后,西欧社会发生了若干影响深远的变化。在此之前,欧洲
人口萎缩,商业断绝,城市生活被破坏,经济以农业为主;政府软弱无力,
各地大小王国互不统属,不时交战,又加外敌入侵,使欧洲社会长期处于混
乱状态;学术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发展受阻,极少有值得称道的成果。而在
此之后,欧洲人口开始呈不断上升趋势,商业又开始繁荣起来,都市生活也
重新恢复,各地涌现出不少人口达数万人的城镇,大批处女地得到开垦,农
业产量增加。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等一批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
开始诞生,新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开始重建社会秩序,内战减少。一向易受
外敌入侵的欧洲开始向外出击,发动了十字军东征等战争。战争的胜利使西
方人信心大增,更使教会的权力和影响空前扩大。西方进入了中世纪的全盛
期。
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动促成了公元12至公元13世纪西方文化的复兴。
人们的求知欲望普遍增强了。公元12世纪初,学校的学生为数极少,然
而到公元12世纪末时,学校的学生已有成千上万。这些学生对能学到的任何
知识都感兴趣,他们研究只在西欧能找到的任何书籍,并不惜长途跋涉,前
往西班牙和君士坦丁堡等地寻求阿拉伯文和希腊文的材料,不分文本优劣,
不分题材如何,得到什么书都如获至宝,读得如痴如醉。他们的活动为以后
几个世纪西方世界的文化活动打下了基础。
要读书,要思考,就需要语言,一种精确的语言,这种语言只能是拉丁
语,由于这个缘故,公元12世纪上半叶,人们又重新开始阅读古典作品,以
扩大词汇量并改进文体。同时,由于读书、思考、写作都需要有条理,罗辑
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于是,亚里斯多德等人的罗辑学著作及阿拉伯人
对这些著作的注释和解释成为学者们争相阅读的书籍。
拉丁语水平的提高和罗辑理解力的增强促进了法学和神学的复兴。法学
研究主要集中在意大利。第一位著名的法学教育家是巴罗那的厄奈瑞斯,他
创立了一种法学学习法,带领学生们逐行阅读 《查士丁尼民法》条文,解释
疑难词汇,宣讲段落大意分析条文与条文之间的相互关系。用这种方法培养
出来的学生真正理解法律,处理案件准确,行文精当。在研究罗马法的同时,
教会法也受到重视。巴罗纳的修士格雷廷将散乱的教会命令和教皇的谕旨等
编辑加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他的巨著《法令全书》也像罗马法一样成
为研究的对象。大批学生涌入巴罗纳、学习、研究上述两部法律,毕业后成
… Page 16…
为公元12世纪下半叶对教会和国家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在他们的影响,
西欧的秩序更好,法制也加强。
如果说意大利是法学研究的中心,那么法兰西则是神学研究的故乡。公
元12世纪上半叶,法兰西有很多才华出众的神学家,其中最著名的是阿伯拉
德 (1079—1142年)。他早年放弃继承封地的权力,到巴黎求学,先后精通
了逻辑学和神学。由于他相信理性对于信仰具有重要意义,不断地探讨和质
疑会给人带来智慧,并试图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使宗教信仰更加理性化,
结果与教会方面的领导人发生冲突;又由于他才华横溢,直言不讳,得罪了
许多同事。所以,当他撰写的关于三位一体的论文及编著的包含有150个有
争议的神学问题的《是与非》问世后,受到多方面的攻击,并被指控制教会,
被判在修道院终身监禁。象阿伯拉德一样主张用理性为基督教信仰服务的神
学家虽不时受到保守派的攻击,但他们却为西方文化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意义
深远的道路,这就是理性的道路,它不仅大大提高了中世纪西方人的文化水
准,同时也为西方人走出中世纪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
自然科学方面,古希腊、罗马的自然科学著作及阿拉伯人翻译的科学著
作也开始有人问津,尤其是医学著作,吸引了大批读者。
文化发展的规律表明,文化本身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就需要对前
段的成果作一系统清理,进行必要的整合。中世纪极盛期文化的发展也经历
了这样的过程。整个公元12世纪期间,到处充满了文化发现,包括对古典文
化的发现和对新文化的发现,但这些发现是比较散乱的,对基督教文化提出
的挑战也是严峻。当基督教学者们阅读着亚里斯多德等人的著作,高谈着用
理性为信仰服务时,他们故然做出了一个大的文化发现,将亚里斯多德的哲
学及其理性从故纸堆中抢救出来,但也同时向自己的基督教信仰提出了挑
战:亚里斯多德认为人类理性可以独立探索宇宙的奥妙而无需借助于外力,
而基督教则强调必须借助于神的启示。类似这样的情况迫使13世纪的学者们
清理上个世纪的文化成果,并调动他们所能接触到的所有人类积累起来的经
验和阅历,着手建立一个能够容纳所有真理和所有信仰的开放的思想体系。
这就使得公元13世纪成为西方文化史上一个“整合”的世纪,阿奎那、但丁
等人是这一世纪的代表人物,哥特大教堂则是这一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物,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公元13世纪文化整合的一般特性。
阿奎那(1225—1274年)早年入多明我会,曾先后在蒙特卡罗、那不勒
斯、科隆、巴黎等地学习、教授神学、著有大量有关神学、哲学等方面的论
文和书籍,其代表作是《神学大全》。面对着公元12世纪以来基督教世界中
理性和信仰的冲突,阿奎那试图将两者进行协调、综合。他认为,理性和基
督教的教条都来源于上帝,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
充,有机统一:理性是以人类感觉为基础的,是锐利的武器,但还不足以帮
助人类认识一切事物,而上帝的启示即基督教的信仰恰好可以弥补这种不
足。但阿奎那并不认为理性和信仰处于同等地位,相反,他只是在基督教文
化中给了理性一席之地,骨子里仍然主张信仰居于指导地位,理性居于从属
地位。尽管如此,阿奎那的理论在中世纪文化史上的意义还是不可低估的,
它对后世的思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丁(1265—1321年)是公元13世纪末、公元14世纪初用文学作品总
结当代文化的大师。 1307—1321年间,他写成了长达100章、计14233行
的长诗《喜剧》(后人称之为《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和《天
… Page 17…
堂》三部分,分别记述了诗人在地狱、炼狱和天堂中的旅程见闻:诗人在人
生旅程中产生了失落感并在黑暗的森林中迷路。代表人类理性的弗吉尔引导
但丁穿过地狱和炼狱,来到人间天堂。在地狱中,但丁碰到了那些选择了名
利、权势、声色而不是敬仰上帝为其人生最高目标的人群。弗吉尔告诉但丁,
完善的人生不能建立在这些自私的目标上;理性可以使人绕过这些物欲的陷
阱,达到更高境界。在人间天堂,弗吉尔向但丁展示了如何才能获得完美而
宁静的人间天堂中所需的自然美德。后来,代表上帝的启示和恩赐的倍特瑞
斯接但丁去参观,天宫中的宁静与欢乐使诗人大为感慨。整个作品实际上反
映了但丁同时代人感到困惑与不安的各种文化问题,包括理性和信仰的关
系、自然和恩赐的关系、人力与天意的关系等。但丁同阿奎那一样,也在做
调和两种不同观点的工作:一种观点认为人是自身及自然界的主宰,另一种
观点则认为人是迷途的孩子,其命运由上帝主宰。但丁通过其作品,不仅总
结了中世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实际上也表达出了他对人生的基本看法。
像神学家和文学家一样,艺术家们也试图表现出系统的宇宙观,哥特式
教堂是可与《神学全书》和《神曲》相媲美的杰作。
“哥特式”一词最初是对中世纪蛮族建筑的蔑称,现在一般指1150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