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宋君称王,战国第三
宋康王是第三个称王的战国诸侯,仅次于齐、魏两雄,而早于秦、赵、韩、燕四雄。
马陵之战后魏惠王任用主张与齐和解的宋人惠施为相,并于前335年继齐之后称王,翌年(前334)改元。魏惠王与齐威王在齐地徐州会盟,互相承认称王事实,史称“徐州相王”。周天子的象征性权威,至此已荡然无存。
宋君偃称王之年(前328),秦惠王(前337~前311在位)任用魏人张仪为相,四年后(前325)称王,翌年(前324)更元。秦惠王称王后二年(前323),曾与张仪在秦国争事秦惠王失利的韩人公孙衍(字犀首,以字行。时人称“犀首”,如称“仲尼”而不名),游说魏惠王建立中原诸侯“合纵”联盟,与齐、秦两强抗衡,得到魏相惠施赞成。魏惠王遂主持了韩、赵、燕、中山四国称王。魏与四国相互承认称王事实,史称“五国相王”。因此《史记·鲁世家》说:“景公二十九年(前323)卒,子叔立,是为平公。是时六国皆称王。”
前353年齐率先在中原称王时,庄子十七岁;前323六国皆称王之年,庄子四十七岁。三十年中,庄子亲眼目睹了“王天下”彻底崩溃的全过程,身处“礼崩乐坏”的乱世。庄子的母邦,摊到了极其凶暴又在位甚久的宋康王;庄子本人,抽到了毕生与其共始终的下下签。所以庄子说:“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庄子·人间世》)
三、中山称王,灭于赵国
战国诸侯称王,有两国不在“战国七雄”之列:中山与宋。因此汉人刘向编定《战国策》时,除了为“战国七雄”各列专章,另有《中山策》、《宋卫策》两章。
中山为魏之别封。魏文侯(前445~前396在位)以中山人乐羊为将,前408年至前406年,伐灭古之中山国。但中山与魏国南部本土中隔赵国,无法并入版图,魏文侯遂封幼子魏挚于中山,成为魏的北部殖民地。
中山史唯一之王,其名未详,为魏挚(魏文侯之子、魏武侯之弟)之子、魏惠王堂弟。战国后期的道家魏牟(前320…前240),是中山王之子,魏挚之孙、魏文侯曾孙、魏惠王堂侄、魏襄王族弟,《庄子·杂篇·让王》称其为“中山公子牟”,又因中山曾一度称王而称其为“万乘之公子”(“千乘”指诸侯,“万乘”指王)。《汉书·艺文志》列《公子牟》四篇于道家,久佚。魏牟是庄子学派重要人物,《荀子·非十二子》攻击六组十二位诸子,魏牟与今已不详学说的它嚣同列第一组。中山被灭前,魏牟崇信公孙龙的名学(见《列子·仲尼》);中山被灭后,魏牟因亡国丧家而转为庄学信徒。
赵灭中山之年(前296),庄子六十八岁。比庄子小四十九岁的魏牟,很可能在失国后成了庄子的晚年弟子。
研究庄学,不能不了解魏牟,也不能不了解与魏牟关系密切的名家集大成者公孙龙。《列子·仲尼》记载了中山公子魏牟在失国前对赵人公孙龙的崇信。而《庄子·外篇·秋水》记载了前中山公子魏牟在失国后对赵人公孙龙的猛烈诋毁。《秋水》是有助于理解《齐物论》的“外杂篇”中的重要篇什,很可能为魏牟所撰。
四、宋国称王,灭于齐国
前481年田齐篡姜齐,在格于“王天下”旧格局的中原,因名不正言不顺而遭到中原诸侯鄙视。直到齐威王(前357…前320在位)取代强魏,成为战国中期中原最强国,才令诸侯不得不仰视。痛恨“乱臣贼子”的大儒孟子、荀子都先后游齐,成为稷下学宫的客卿。孟子任“列大夫”,荀子三为“祭酒”。但庄子终生未履齐地,痛诋田齐为窃国“大盗”。
宋康王东败齐,南败楚,西败魏军,拓地三百里,久与齐、魏、楚为敌。齐国伐宋,魏、楚出兵相助。秦国坐山观虎斗,希望中原最强的齐国,因伐宋而师劳国疲。前286年齐灭宋。
战国中期,诸侯纷纷僭称“王”号,导致了四大结果:
一、非诸侯的封君或卿相,在战国中后期也水涨船高地僭称“公”。
二、不愿与诸侯平起平坐的秦昭王和齐湣王,于前288年在秦相魏冉(楚人,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弟)力主之下,一度僭称“西帝”、“东帝”,月余即迫于列国压力,各自撤销“帝”号。这一年庄子八十二岁,亲见以前仅用于天神的“帝”号被人间君主僭用。这对理解“内七篇”最后一篇《应帝王》以及最后的“混沌”寓言中“南海之帝”、“北海之帝”、“中央之帝”的奥义,极其重要。
三、诸侯称“王”后,逐鹿中原的血腥战争更趋白热化。交战双方人数合计常近百万,死伤常达数万乃至数十万。这对理解“内七篇”尤其是《德充符》中充满刑余、肢残之人,极其重要。
四、曾经称王的东周诸侯共计十一国:楚、吴、越、齐、魏、宋、秦、赵、韩、燕、中山。越灭吴,楚灭越,赵灭中山,齐灭宋。六国称王百余年后的前221年,秦灭曾经称“王”的剩余六国而一统天下,未曾称“王”的卫国,直到前209年才灭。秦王嬴政既不满足于像商、周那样称“王”,也不满足于曾被秦昭王、齐湣王用过的“帝”号,因而号曰“皇帝”,开启了漫长的中华帝国史。庄子对专制制度的惊人预见和超前批判,也因而长期有效。
五、宋王篡位,庄子弃职
宋康王逐兄篡位之年(前338),庄子三十二岁。此前,庄子一度在其本邑蒙城,短暂担任漆园吏。这是庄子近距离了解专制制度运作方式及其悖道本质的重要经历。
有一天庄子在雕陵的栗园里游玩,看见一只异鹊从南方飞来,翼展七尺,眼大一寸,翅膀扫过庄周额头,停息在栗树林里。
庄子说:“这是什么鸟啊?翅膀很长却不能飞远,眼睛很大却视力不佳。”提起衣角快步跟过去,手持弹弓留意其举动。看见一只蝉,正躲在树叶下纳凉而忘了真身。一头螳螂在树叶遮蔽下正伺机捕蝉,由于将有所得而忘了真形。而那只异鹊正准备捕杀螳螂,因为将获其利而忘了真性。
庄子惊叹说:“唉!万物原本互相牵累,每一物类都会招致更强物类的捕杀。”于是扔掉弹弓转身就跑,结果招来了怀疑庄子偷摘栗子的守园人追赶斥骂。
庄子回到家里,三天心情不好。弟子蔺且问:“夫子为何这几天心情很不好?”
庄子说:“我只知守护肉身,反而忘了真身。我习惯了在浊水中认知肉身,在清泉中看到真身反而感到迷惑。况且我早已听老师说过:‘沉溺俗世之中,就会盲从俗世命令。’如今我在雕陵游玩就忘了真身,那只异鹊的翅膀扫过我的额头令我惊醒。我在栗林里游玩又忘了真性,栗林守园人怀疑我偷窃而侮辱了我,因此我心情不好。”
这一庄子轶事,载于《庄子·外篇·山木》。故事中的“异鹊”,似为《逍遥游》大鹏之原型。据此概括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把“异鹊”改为“黄雀”,使异鹊与大鹏的关系隐而不显。故事中还有唯一确知的庄子弟子——蔺且。《山木》当为蔺且所撰,故自书其名,与庄子在“内七篇”中自书其名相同。这是古人著书的署名方式。
《外篇·山木》的“材与不材”故事,与《内篇·人间世》主旨吻合。因此这一故事很可能为蔺且亲见亲闻,并非寓言。庄子一方面有感于“物固相累,二类相召”,另一方面适逢母邦发生宋康王逐兄篡位的宫廷政变,因此不愿再依附专制庙堂。他在《人间世》中写道:“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显然与他曾供职漆园有关。因不愿像漆树那样听任宰割,庄子遂弃漆园之职。
据“外杂篇”,庄子娶过妻,生过子,其妻先他而死,子嗣无考。庄子弃职以后,曾经西游魏,东游鲁,南游楚,北游赵。广泛的游历见闻,使他对天下专制制度有了无人能及的深刻认识。庄子居于陋巷,傲立江湖;编织草鞋,钓鱼授徒。这是只知钻营庙堂、逢迎君主的其他诸子不可能做到的。没有一部先秦子书,如此广泛涉及鸟兽虫鱼;没有一位先秦巨子,如此谙熟洞悉百工技艺。这更是只知钻营庙堂、逢迎君主的其他诸子不可能具备的。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赞扬他“于学无所不窥”。
六、寓言讽世,痛诋专制
庄子在宋康王篡位后辞去漆园吏,安贫乐道,滑稽放言;寓言讽世,痛诋专制。从庄门弟子后学在“外杂篇”中记录的庄子言论来看,庄子撰“内七篇”时尽管极其慎言,但生活中却极其敢言。
《杂篇·列御寇》记录了庄子对宋康王的评论。
有人游说宋康王,得到十乘马车的赏赐,以此向庄子炫耀。庄子说:“河边有人家贫,靠编织苇席为生。儿子潜入深潭,采得千金宝珠。其父对儿子说:‘拿石头把珍珠砸了。那千金宝珠,必定是在九重深渊,而且含在黑龙嘴里。你能采到宝珠,必定恰逢黑龙打瞌睡。假使黑龙醒着,你怎能侥幸得手?’如今宋国的水深火热,不是九重深渊可比;宋王的凶猛暴虐,也非黑龙可比。你能得到车子,必定恰逢宋王打瞌睡。假使宋王醒着,你就粉身碎骨了。”
或许有人会想:庄子生不逢时,母邦君主恰巧是暴君。倘若宋君是儒家赞扬的仁义明君,恐怕庄子也会出仕吧?然而战国时代的无数士人都“有奶便是娘”地游仕异国,庄子却没有“楚材晋用”地游仕异国。《杂篇·列御寇》的一则故事,足以证明庄子轻视功名、粪土富贵,与当世君主是“明君”还是暴君无关。
宋国有个人叫曹商,宋康王派他出使秦国。他去时,从宋康王这里得到几乘马车。到秦国后博得了秦王欢心,加赐他一百乘马车。返回宋国后,曹商见到庄子,说:“住在偏远狭窄的巷子,窘困地编织草鞋,脖子枯槁如树枝,耳朵蜡黄像死人,曹商我不擅长。见一次万乘大国的君主,跟随的马车就变成一百乘,曹商我很擅长。”庄子说:“秦王得了痔疮请医生,能挤破痔疮消除脓肿的,赏车一乘。肯用舌头舔痔疮让他杀痒舒服的,赏车五乘。治疗的方式越下贱,赏赐的马车越多。你大概为秦王舔了痔疮吧?为何赏的车子竟有这么多?去你的吧!”
庄子对专制制度采取强硬不合作态度,既不出仕母邦,也不游仕异国。同时对取富贵于母邦专制君主或异国专制君主者,都予以猛烈批判和无畏嘲笑。庄子认为,无论母邦、异国,当时的整个天下都是专制制度,既不能为专制君王服务,更不能对专制制度屈服。
生活中的庄子,敢于无所顾忌地批判宋国庙堂为“九重之渊”,无所畏惧地抨击宋康王“猛过骊龙”,因此庄子在“内七篇”中隐晦批判专制制度,绝不是出于胆怯。“内七篇”如此隐晦,一是为了其身免遭宋康王诛杀,二是为了其书免遭当世的宋康王和后世的“宋康王”剿灭——使其崇尚自由、批判专制的不朽思想传之久远。
七、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与庄子同国同时声名最高的宋人,是生卒年都先于庄子十岁左右的墨徒兼辩者惠施,以宋人出任魏相,辅佐一代霸主魏惠王。
庄子弃职后不久,便西游魏都大梁,往访同国大贤惠施。惠施或许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