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

第101部分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101部分

小说: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的情景:“悍贼奄忽而至,驰骤如风雨”,但被“连环枪炮”所阻,而 
  且实际上被击溃了。① 
       许多历史学家曾把捻军的失败归因于曾国藩在1865至1866年制定的政 
                                                                   ② 
  策——首先,用笼络百姓及圩主的办法来控制皖北的圩寨。他悬赏搜集捻军 
  首领的情报,并宽恕那些因贫困或受裹胁而偶然跟从捻军的人。他要圩寨坚 
  守壁垒和保护里面的百姓及其牲畜粮秣,使之不落入捻军之手,这是传统的 
   “坚壁清野”战略。新的圩寨村长由居民提名,知县批准,钦差大臣亲自发 
  给职衔执照。村长然后不但编制倡首为敌者及“甘心从逆”者的“莠民册”, 
  而且编制包括“自新”的原捻军追随者和“全未从匪者”的“良民册”。取 
  得“良民”身分必须有五户愿在村长前为他具结担保,而村长则向知县具结。 
       为了保证这一工作的进行,曾国藩专门派人充当他的“委员”去捻军大 
  批出没的村庄调查,并与知县和“耆绅”咨商,查获并清除了隐藏的活动分 
  子。到1866年8月,经过十三个月的工作后,蒙城有五十九名捻军“惯匪”, 
  毫州有四十六名,颍州有五名被捕和处决,惟徐州一名未获。有些委员仅作 
  了调查姿态。他们既未得到知县也未得到“耆绅”的合作。在许多地方,新 
  的村长是经过改头换面的原来的“圩主”,只不过没有再被认出是捻军罢了。 
  曾国藩因一些“莠民”实际上就是绿营士兵而感到震惊,同时对有些委员不 
  负责任和玩世不恭的态度表示失望。① 
       曾国藩“调查”圩寨的结果不论在哪一方面说都不是有成效的,因为捻 
  军在1865年7月已经离开他们的老窝,再也没有回来。他们的失踪,再加上 
  帝国军队的日益加强,基本上说明了在侠盗的这些旧巢窟中又恢复了旧秩 
  序。 

③ 《剿平捻匪方略》,卷195 第22 页;卷205 第12、13 页;卷211 第15、16 页;卷214 第33—34 页; 

卷232 第20 页。《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21 第5 页。 
① 见李鸿章:《李鸿章致潘鼎新书礼》,第22—24 页。周盛传:《周武壮公遗书》,序言卷《自述》,第 

18—19 页。 
② 蒋湘泽:《捻军叛乱》,第101 页。 
① 《曾文正公全集·杂著》,卷2 第26—30 页;《奏稿》,卷30 第51—52 页;《批牍》,卷3 第40— 

43、45—46 、48—50 、51—53、55—56、68—69 页;卷4 第1、2、5 页;《书札》,卷13 第33 页。 

… Page 305…

       在曾国藩指挥剿捻战争的十七个月中,他还被认为对清廷的胜利贡献了 
  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即实施封锁的战略。他在1865年7月提议,他最精锐 
  的部队不应追击捻军,而应守住四个关键基地,即安徽的临淮、江苏的徐州、 
  山东的济宁和河南的周家口。一年后,即在1866年7月,曾国藩进一步提出 
  要选择一些航道作为自然屏障,来限制叛乱者的活动。最早论述“画河圈地” 
  的人可能是一度当过曾国藩幕僚的赵烈文,他把李鸿章最后战胜捻军的原因 
                                                               ② 
  归之于曾国藩的战略,而罗尔纲等人是赞同这种意见的。但这种说法把问题 
  搞乱了。因为曾国藩的河流封锁战略是利用军队以及河流、河坝和运河来阻 
  止捻军进入重要的、但防守薄弱的地区,而李鸿章后来在1867至1868年实 
  施的战略可以用他自己所说的“觅地兜围”这个词来描述则更为恰当。他更 
  多地利用骑兵和大炮来包围捻军,同时依靠河流和运河来阻止他们的逃窜。 
       曾国藩从江苏徐州派军守卫四个省的十三个府,它们是通向直隶省和北 
  京的必经之地。捻军骑兵这时依靠自己的机动性更甚于依靠民众的支持,这 
  是因为清廷在华北部署了新的地方军队,民众起义的次数少得多了。因此, 
  剿捻战争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捻军的运动速度和巧妙的战术与清军——特别 
  是淮军——拥有现代武器的对应优势两者的较量。曾国藩估计捻军骑兵每日 
  能驰骋一百五十里。在1866年6月,他注意到捻军仍缺乏火药武器。他自我 
  安慰道,“枪炮伤人较多,究非捻匪所可及”。 
       曾国藩认为,捻军强烈地希望进入繁荣的山东沿海区。赖文光认为太平 
  军的最大失策是攻打上海,破坏了他们与外国人达成的和平协议。也许赖文 
  光在1866至1867年希望与西方人友好接触并在芝罘取得他们的武器。1866 
  年5月捻军企图进入山东,但被刘铭传击退,捻军的骑兵遭到了他麾下的主 
  要炮手毕乃尔 (法国人,此时改隶清朝并当了总兵)的炮击。曾国藩建议沿 
  运河建造河堤和设置木制障碍,并在一些地方挖深河道,使捻军不能越过。 
  他在7月间把大本营移至河南的周家口后,提议要河南也设置河防。军队要 
  守卫两条实际上连接的河道(颍河和贾鲁河),它们组成了一条从淮河几乎 
  直达黄河的航线。他希望切断捻军进入东部平原的途径,使剿捻更加有力。 
       曾国藩的战略计划迅速被北京批准,但它不到两个月就落了空;同时也 
  说明他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9月24日,全部捻军在三个最高头目张宗禹、 
  任柱和赖文光的率领下越过开封以南单薄的障碍,迅速东移,进入山东。10 
  月1日曾国藩提出让在南京的代理总督李鸿章暂驻徐州,以便激励山东的淮 
  军将领更加努力作战。他认识到,李鸿章与刘铭传等真正的军人打交道,能 
  比自己更见成效。他还提出,要让1866年3月以来任湖北巡抚的兄弟曾国荃 
  在河南的战事中担任更重要的职务。他在致李鸿章的机密信中说:“贼匪之 
  日集日多,愈击愈悍。穷民圩破,从之如归,则流寇之祸殆不知其所终极。” 
  这使人想起了明朝的灭亡。曾国藩的战略已经失败,他只能再使用他那旧的 
  和经过试验的办法。由于有清帝的支持,他能扶植他信任的人,特别是李鸿 
  章和他自己的弟弟曾国荃。① 

② 赵烈文为周世澄的 《淮军平捻记》写的序言。罗尔纳:《捻军的运动战》,第51—52 页。 
① 《曾文正公全集·家书》,卷10 第19、20、30 页;《书札》,卷13 第17、21、22、34 页。赖文光的 

 “自述”,载向达等编:《太平天国》第2 册第863 页。《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30 第13—19、23、 
30—33 页;《家书》,卷10 第32—33 页。关于毕乃尔,见《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6 第59—60 页。 
 《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13 第24—25 、 36—43 页;《家书》,卷10 第28、37—38 页;《奏稿》, 

… Page 306…

       在这关键时刻,淮军将领刘铭传和潘鼎新兼用骑兵和大炮,把捻军拒于 
  山东之外,并在因小说《水浒传》闻名的匪巢梁山训练使用英制的大炮。捻 
  军战败后,其首领在10月20至23日作出了极为重要的决定。赖文光和其他 
  头目打算重返山东,张宗禹及其部下将向西经河南直奔陕西,这样就分成了 
  东西两支人马。张宗禹之所以启程前往陕西,是因为那里的东干回民之乱还 
  在继续,他希望找到一个新根据地。② 
       赖文光和自封为“鲁王”的捻军首领任柱12月再次被逐出山东,并于 
  1867年1月侵入湖北。也许他们想仿效明末的叛乱者而进入四川。但是,如 
  果真是这样,他们对骑兵的依赖就把他们拴在平原上了。他们打算渡过汉水, 
  但在2月份遭到惨败,于是在湖北放弃了他们的计划而后撤,6月份却又成 
  功地突入运河以 东的山东省。① 
        同时,1866年12月7日,清帝因曾国藩健康不佳接受了他的辞呈,任 
  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李鸿章担任新统帅后,采用了在江苏建立的财政制度, 
  ②并且使用了现代武器和总数达四千九百人的骑兵 (大部分来自察哈尔和满 
  洲)。亚洲腹地骑兵和欧洲武器的结合,使流寇感到有压力了。 
        山东的东捻在6月30日抵达芝罘附近,北京为之震惊。地方官请外国人 
  援助,于是二百名英、法海军陆战队应邀准备保卫这一商埠。美国驻芝罘的 
  领事发现捻军仍是一支有纪律的部队:“他们并不杀伤人,除非遭到抵抗。” 
  赖文光显然取得少数外国人的援助并拥有少量滑膛枪,但仅此而已。③ 
       就李鸿章而言,在豫、皖两省巡抚所派官兵的紧密合作下,在运河设置 
  了外围封锁线。在山东巡抚丁宝桢的勉强帮助下,又企图在胶莱河上设置内 
  层封锁。当丁宝桢的一个将领守卫的那部分胶莱河失守时,李、丁二人都受 
  到严厉指责。但叛乱者被迫退入苏北,并于11月份在那里再次战败。捻军不 
  断企图突破运河的封锁,但都未能得逞。最后,任柱手下的一名“营将”受 
  李鸿章重赏的诱惑而暗害了任柱。12月,捻军残部在离山东北部沿海不远的 
  河被彻底打败。赖文光逃到江苏扬州,在1868年1月被俘和处死,他至 
  死骄顽不悟。① 
       随着迟早总要代替地方民团的省级军队的成长,帝国在各地方上的统治 
  同时得到恢复。改编山东省一级军队时,湘军的训练方式造就了一支新省军, 

卷30 第10—12、45—49 页。 
② 周世澄:《淮军平捻记》,卷11 第5 页。《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31 第4 页。向达等编:《太平 

天国》,第2 册,第863 页。 
① 王定安等:《曾忠襄公年谱》,卷2 第12—16 页。江地:《捻军史初探》,第72—73 页。《曾文正公 

全集·家书》,卷10 第43 页。邓嗣禹:《捻军及其游击战》,第184—187、198 页。曾国荃估计湖北东 
捻的兵力为步兵三万人,骑兵为七、八千人。 
② 《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6 第24、46、47 页。《曾文正公全集·奏稿》,第25、29、52 页。 
③ 《剿平捻匪方略》,卷278 第16—17 页;卷286 第2 — 3 页。《山东军兴纪略》,卷6B 第9—10 页。邓 

嗣禹:《关于捻军运动及其对清朝衰亡的影响的几点新意见》,载《纪念香港大学成立五十周年中国研究 
论文集》,第3 集 (1968 年)第56 页。丁宝桢:《丁文诚公遗集·奏稿》,卷2 第49—50 页。 
①  《李鸿章新稿》,收于江世荣编:《捻军史料丛刊》,第2 册第50—64 页。《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 

卷7 第16—28 页;《奏稿》,卷12 第73 页。《剿平捻匪方略》,卷282 第10—12、18—19 页;卷288 
第9、22—23 、28 页。 

… Page 307…

                                                           ② 
  总数约两万人,尚未包括一千五百名满洲骑兵。这些扩充的省军开始剥夺地 
  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