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

第59部分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59部分

小说: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杰出政治组织家冯云山就是在这次遭遇战中战死的。然而他们的敌手缺乏协 
  调,再次使叛军赢得了喘息机会,东逃入湘。1852年夏,叛军在湖南民众中 
  大肆招兵买马,吸收了许多三合会成员入伍。进入湖南使他们一步登天,离 
  开了广西的水系,进入了长江的河网。 
       在向南京进军期间,太平军从一个相对狭小的省区叛乱转变成了席卷广 
  大华中地区财富和兵源的声势浩大的运动。1852年9月当太平军围攻湖南省 
  会长沙时,它的队伍已壮大到十二万人左右。对长沙的围攻突然停了下来, 
  太平军又涌向湖北省会武昌,把它洗劫一空又弃城而去;在这个过程中叛军 
  人数已增至五十万。太平军分水陆两路顺流而下,沿江的许多城镇随占随弃。 
  1853年3月19日,他们破城而入占领了南京,把它改名为“天京”。稍后 
  不久镇江这个重镇(英国占据该城是1842年它取得胜利的一个关键因素)也 
  告陷落。据当时一份情报估计,南京和镇江的失陷使二百万以上人口落入太 
                  ① 
  平军组织之手。凡此种种都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抗税运动的骚乱中即已初现 
  端倪的华中贫困和社会分化造成的必然结果。 
       太平军从金田发难到定都天京所经历的两年半时间,可以同以色列人出 
  埃及或中国共产党人的“延安时期”相比:因为在这期间太平军的主要品质 
  及其许多独特制度都已出现。早在金田时期就产生了一种几乎完全是军事性 
  质的官制。等级和职能部分取法于《周礼》:此书内容是周初之后的古人声 
  称对周初政治组织的描述,它在许多不同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名称,以及某 
  些见解新颖的发挥。永安被围时,在这种早期的军事组织中又增添了一种 比 
  较合理的政治组织形式。主要首领 (以前叫“帅”)现时称“王”,一共有 
  四个方面的王和一名“翼王”。洪秀全本人享有“天王”这个元首称号。 
       洪秀全的身份当时还不明确。他在精神上为诸王之首,这可以从他的崇 
  高称号看出;他还规定他只能称为“主”,而“上”是为天父和耶稣预备的。 
  领袖集团后来搞成了称兄道弟的帮伙,洪秀全的运动创始人地位势必有所削 
  弱。此外,新的安排还确认了杨秀清和肖朝贵的支配地位:他们不时地降神, 
  以传达神意,使他们的军政权力披着宗教的外衣。杨和萧分别被封为显赫的 
                                                                         ① 
   “东王”和“西王”,杨还被确认为总制诸王军队的最高统帅。 
       在永安被围时期,太平军就向中国人民发出了造反的果敢号召。另外还 
  正式制定了他们自己的历法 (这是合法政权的传统特权),发布了一系列檄 
  文以宣布新秩序的降临,并历数满人的罪孽。他们的叛乱被宣称为反对外来 
  压迫者的民族起义。这是在篡夺统治的中国的“传统敌人”北方蛮族面前争 
  取民族尊严:它们把一个残酷而腐败的政府强加于中国,并以异族的陋俗玷 
  辱了它的文明。人们不禁要问,太平军是否为了渴求民众的支持,才用在传 
  统上更能为国民所接受的呼吁来掩饰他们的宗教启示。只要检视1852至1853 
  年的这些文献,就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虽然宗教内容与强烈色彩的种族主 
  义夹杂在一起,但是却不想去掩饰这种内容。洪秀全被描述成直接受天命(即 
  上帝)的皇朝创始人,而满人则是怪异恶魔的化身:僭越悖理,恶贯满盈。 

① 关于太平军的人数,见张德坚著:《贼情汇纂》(其部分内容始于1854 年),这篇材料转载于向达编: 

 《太平天国》。 
① 《天命诏旨书》,见向达编:《太平天国》。 

… Page 184…

  基督教的主旨是用毫不含混的词句揭示的。太平军当时正在寻求广泛的支 
  持,但并不以他们的神圣使命为代价。虽然文献暗示他们愿意在当前接受与 
  他们有着共同民族目标的人们的效劳,但太平军公开 宣称他们的最终目的是 
                                       ① 
  在尘世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天国。不过,永安时期的文献在政治与末世学之 
  间并没有成功地作出令人信服的综合。确实,未入会的人一定很难理解太平 
  天国纲领中的民族主义和宗教成分之间的逻辑联系。作为脑力劳动的产物来 
  说,太平军的宗教启示显然没有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们在进军途中所提出的许多价值准则都在南京城垣内这个太平军社会 
  里付诸实行,这里是太平军十分严酷的制度能够加以实现的唯一所在。在这 
  里,生活的方式部分地取决于军事考虑,部分地决定于运动早期僵硬刻板的 
  清教主义特征。太平军保持着原教旨主义的良好作风,严禁吸食鸦片,不准 
  饮酒抽烟。男子和妇女被严格地分开,即使夫妻之间发生性关系也要处死。 
  许多妇女被编入军事单位,各有战斗岗位。不过1855年以后便废止了两性隔 
  离办法;它显然有碍士气,特别是因为它从未被最上层领导所遵守。但是他 
  们对传统家庭制度的某些成分还是抱着鄙视的态度,特别是地位低下的妇女 
  被命令不得缠足,并使她们有机会去担任某种官职。禁止缠足是广西客家人 
  文化的一个贡献。客家人是不兴缠足的。 
       太平军的政治生活方式也是在早期行军途中决定的,那时政治权力与宗 
  教热忱有着不解之缘。这种政教的结合不可避免地形成武断专横的政治作 
  风,即主要的决定都被宣布为上帝直接干预的结果,而由杨秀清和萧朝贵在 
  关键时刻以降神方式传达出来。杨秀清的作风左右了太平天国早年的君主政 
  体,并确实是使它招致中国上层分子物议的许多因素中的一个。 
       太平军的社会启示对农民施加的影响,看来很可能远比汉族主义或宗教 
  热忱的影响为大。它的社会经济思想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表明一种外来教 
  义可以怎样在东道国文化中变得亲如一家 并在它里面繁衍滋生。洪秀全早年 
  在梁阿发影响下撰述的作品都显示着基督教概念的明显痕迹,即人们在上帝 
  面前最终是平等的,他们在尘世上应得的各种赏罚应当反映这一事实。根据 
  一切所有权只属于上帝的前提,自利、私有权概念以及世界资源的开发都要 
  受到谴责。这样一些概念在中国的乌托邦思想中找到了共鸣。洪秀全的早期 
  作品不仅讨论了人对上帝应当履行的一般义务,而且讨论了超出地域与家族 
  界限的人与人的相互义务。象其他许多对中国社会制度的批评家那样,他不 
  厌其烦地引述了《礼记》中孔子歌颂古人“大同”思想的那句话:“大道之 
                                                           ① 
  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 同样地,上帝之道实行 
  之时,也将是“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取消人们之间的界限这一中国乌托 
  邦思想的老生常谈,以人们在至尊上帝之下应该情同手足的词句被不断地重 
  复着。 
       但是这种博爱关系的幻想并不是太平军社会启示的唯一内容。除此而外 
  还有更为露骨的平均倾向,它直接肇源于中国农村的社会苦难。这种倾向与 
  古典著作中令人向往的乌托邦主义不相容,反而在粗暴不敬的中国匪盗中引 
  起反响,因为他们在贫富两极中找到了造反的充足理由。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后期横行广西河网上的海盗张嘉祥 (后来投靠清朝)因下列诗句赢得了交口 

① 《颁行诏书》,见向达编:《太平天国》。 
① 《太平诏书》,第92 页。 

… Page 185…

  称赞: 
                      上等的人欠我钱, 
                      中等的人得觉眠, 
                      下等的人跟我去, 
                      好过租牛耕瘦田!② 
  太平军竭力按严格的军纪来约束自己队伍里的纯盗匪活动。虽然这一类村俗 
  之见在太平军的正式社会学说中不占什么地位,但对叛乱蔓延到华中省份时 
  它所发布的庄重得多的声明,则显然成了强烈的弦外之音。很清楚,太平军 
  号召力之所以不断增长,根源不仅在于他们公开宣称的对满汉官僚的憎恨, 
  而且在于民众对富豪权贵普遍抱有敌意。据一本绅士日记所载失陷后的南京 
  城周围的情况,憎恨官吏和憎恨地主在促使民众支持太平军上的作用是大致 
           ① 
  相当的。在财富和权力随时随处都被视为相互奥援的制度中,太平军的启示 
  方式足以吸引一支巨大的穷人武装追随其后。 
       太平军的理想社会在《天朝田亩制度》(显然写于向南京进军期间)里 
  有所阐述。家庭还是基本的组织单位:二十五家为一两,由一名两司马统领, 
  这就是地方社会的基本单位。但土地按人口加以分配,所有的成年人 (包括 
  妇女)都平等地领受到生产所得。土地及其所有的成果都是国家财产,更确 
  切地说,是由国家来管理和分配的上帝的财产。每二十五家组成的一两要建 
  立一个国库,除维持家庭生计的必需品 (可能是按规定的数目)外,一切财 
  富都归国库所有。太平军一再申明,平等而充裕地享有上帝的物质赏赐是这 
  个制度的经济目标。为此目的,必要的条件是废除土地私有权,和由国家来 
  控制劳动力。理论上是“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因此也可酌情准许将人力 
  从劳动力不足地区输送出去。毫无疑问,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 
  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 
  的公有制秩序。不过,在这个秩序中也有唐初“均田制”(它的平均分配土 
  地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劳动力的有效配置来增加政府岁入)的统制经济的痕 
  迹。透过太平天国社会理论的表面,就不难看出这个神权国家的利益何在了。 
  ②  《天朝田亩制度》里有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就是没有一处提到定期重分 
  土地的思想。从制度的逻辑及其历史举例来看,重新分配似乎是不可或缺的。 
  可是,以表面上许诺永恒的私有权的办法来吸引农民的支持,这种政治上的 
  诱惑力之强烈也非太平天国的领导所能抗拒的。由此看来,太平天国土地纲 
  领必然对贫苦农民和无地劳动者有着广泛的吸引力。纲领中的统制经济的调 
  子完全符合用严重官僚化的方式解决经济问题的中国传统。总的说来,早期 
  太平军教义中的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 
  事实上,对那些自认为是在权力和财富盘根错节的制度下成了牺牲品的人们 
  来说,反清使命和反地主使命是难以区别的。 
       按照《天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