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边寨的民俗与旅游-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记载有广西产象,在某些地方还专设有驯象卫。南宁称为象城,还真有不
少关于象的传说,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象岭的传说。
五象岭在城南方向,沿邕江顺流3~4 华里处。据《南宁府志》记载:江
南岸那5 座相连不断的土坡,“山势雄峻,拱向城廊,为邕之砥障,五峰相
倚,如五象饮江。”5 象有蹲、有匐、有欲往前奔之态,形象生动。在烟雨
时节,岚气缭绕,山色朦胧,景色更是美丽,故成为邕州八景之一,曰“象
岭烟岚”。五象岭因风景秀丽而驰名,又因传说故事而传世。
传说,从前南宁是个山好、水好的地方,人们辛勤耕耘,盼望能有好的
收成,但是,四周的野兽常来侵袭。后来5 头神象下凡,帮助人们耕种,赶
跑了野兽。由于有了神象的帮助,这块地方变得更加美丽了,于是,又引来
一只凤凰,它也非常热爱这块地方,亦定居在此。大象对凤凰说:“你力气
小,就在对岸帮我们看着有没有野兽来,有的活就告诉我们。“凤凰听后便
飞到对面青石顶上去,承担起瞭望的职责。后来有个贪心的官家想来霸占这
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他假惺惺地说:“你们生活得这么好,都是神佛保祐,
你们要感谢神的恩德就要建座塔来敬神。大家就让他在青山上凤凰站的地方
修建一座宝塔,这塔一建成凤凰再也飞不起来了。5 只象埋头为人们耕种,
猛地想起凤凰好象好久没有声音了,就扭头一望,只见映在河里的宝塔倒影
象一条鞭子向它们抽来。此后,这条塔鞭就强逼神象做了官家的奴仆,给鞭
子打伤了的神象,有的蹲、有的趴,另有两只想逃跑却仍回首,望着这块它
们热爱过的土地,恋恋不舍。
另一则故事则说,5 象是被秦始皇赶到南宁,治理山洪水患的。相传在
战国时代,南宁还没有建城,这里只是一小块平原,老百姓常遭山洪淹没房
屋、毁坏庄稼。秦始皇灭六国之后,想治理南方的水患,他召集文武百官商
讨治水良策,但都没有好办法。一天晚上,他睡得朦朦胧胧,忽然看见一位
老人向他走来,老人从随身挂着的葫芦里倒出一条蜈蚣,把它变成一条竹节
鞭,呈给秦始皇,让他拿着竹鞭去把岭南的5 头宝象赶来就能堵住山洪,永
保平安。秦始皇刚接过竹节鞭,老人就消失了。秦始皇将信将疑地拿着鞭子
走出宫门,说也奇怪,他忽觉两脚生风,身子腾空飞起,不一会儿就到了岭
南。他挥起竹节鞭,向5 头大象一甩,那5 头大象就随他走啊,走啊,刚近
南宁,天已蒙蒙亮了。一声雄鸡高唱,秦始皇手中的竹节鞭猛然现了原形,
复成蜈蚣。大象见他没有了鞭子,于是停步不前。秦始皇用手去拍大象的屁
股,然而却拍了个空,不禁大怒,醒来才知原来是一场梦。他半信半疑派人
去南方打探,回禀说,南边果然多了5 座活如大象的山。从此,南宁这块地
方的水患减少了,五象岭成了人们心目中保护南宁的吉祥形象。
徐霞客邕城哭祥侣
晓共云关暮共龛,梵音灯影对偏安。
禅销白骨空余梦,瘦比黄花不耐寒。
西望有山生死共,东瞻无侣去来难。
故乡只道登高少,魂断天涯只独看。
这首诗是徐霞客《哭静闻禅侣》诗六首之一,是徐霞客痛悼在南宁崇善
寺病逝的禅侣静闻的挽诗。诗中他与静闻的友谊跃然纸上,表示了他对挚友
的哀悼。
徐霞客,我国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他一生游历,东渡普陀、
北历燕冀、南涉闽粤,迹印西南边睡。他穿州过省,留下了宝贵的《徐霞客
游记》。他在记述广西的《粤西游日记》中真实地记录了广西的山川、地貌、
文化、民俗。
1636 年9 月,51 岁的徐霞客决定去考察西南,静闻和尚便有心与徐霞客
一同前往。就在徐霞客临行时,他带着禅杖、肩负行装,来到徐霞客的家人
为之饯行处求见徐霞客,徐霞客见静闻挚诚,便答应与之一起去西南考察。
静闻和尚是徐霞客家乡江阴迎福寺的和尚。他因“东林之难”,遁入空
门,已在迎福寺修行10 年。他在修行时,刺血写成《法华经》,欲献云南鸡
足山佛地。此行,他就是要到云南鸡足山去。一路上,静闻和尚和徐霞客情
同手足,在遇到盗匪时挺身而出保护徐霞客,身受重伤。明崇祯十年(1637
年)的农历闰四月初,他们由湖南进入广西,足迹几乎遍及八桂大地。他们
过桂林、游柳州,名山秀水、奇洞怪石形诸于徐之笔下,情趣无穷。如:写
岩洞“高穹广衍、无奥隔之窍,而顶石平覆,若施幔布幄。”写倒挂的石笋
“悬石下垂、水滴其端,若骊珠焉。”他与静闻一行探寻了柳江和郁江的水
系脉络后,于1637 年农历八月甘三日,乘船到达南宁,借宿在崇善寺。南宁
当时乃一郡之名胜,市井繁华,静闻因负过重伤又长途跋涉,到了南宁便卧
病不起,徐霞客让一名家仆留下服侍静闻,独自去游览了望仙坡、青秀山、
马退山、罗秀山和一些寺庙名胜。在他“逆左江而上”考察后回到南宁时,
静闻已与他水别多日了。闻噩耗徐霞客悲痛万分,他去崇善寺寻找静闻的遗
物,写下了《哭静闻禅侣》诗六首,在诗的题记中可见他当时痛失良友的心
情:“静上人与予矢志名山,来朝鸡足,万里至此,一病不痊,寄塌南宁崇
善寺。他袂未几,遂成永诀。死生之痛,情见乎词。”痛失良友的徐霞客,
并没有仁足不前,他想起了静闻的遗愿,他将好友的遗骨和血书的经文随身
带上,顽强地继续西南之行。他过宜山入南丹,然后转道贵州,一路上艰难
重重,可他百折不挠,终于进入了云南,在崇祯十二年(1639 年)到达了佛
教名山——鸡足山,将好友静闻以鲜血书就的经书献上,实现了禅侣静闻生
前的愿望,也了却了他心头的一件大事,用行动写下了怀念好友的不朽诗篇。
古邕州城隍爷——苏缄
城隍在神话传说中为城他的守护神。城隍神的由来十分悠久,据说由《周
礼》中腊祭八神之一的水即隍庸(即城)衍化而来。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三国
吴赤乌二年(公元239 年)所建芜湖城隍。一般来说,对地方有功之人,才
能为后人祀为城隍。古邕州的城隍爷——苏缄,就是记载于史册的忠于国家
忠于民族的一位英雄。苏缄,字宣甫,福建晋江人。宋朝熙宁四年知邕州。
《宋史·忠义传》载:熙于八年,“蛮遂入,寇众号八万,陷钦廉,破邕四
呰??”苏缄带领州兵千余人和全城百姓,一道奋力拒敌守城,终因故众我
寡,外援又不能赶到,城池被敌攻陷。苏缄在生死关头,仍率受伤的兵士继
续抵抗,最后,仍立誓为了民族“吾义不死敌手”,与全家36 人以身殉国,
与城共存亡。他的大忠大义,在《宁史记事本末》中有生动而感人的记载:
“缄义不死贼手,命其家三十六人皆先死,藏尸于坎乃纵火自焚,城中人感
缄之义,无一人从贼者,于是交趾人尽屠其民五万八千余口。”苏缄的民族
情感,在当时已被敌攻破的城池中犹如一面旗帜,使百姓看到了榜样,他们
同样在敌人面前慷慨赴死,而决不投降,表现出无畏的民族气节。即在宁代
时,人们就为他建了一座城隍庙,庙里供奉着他的神像,并将一块写着“怀
忠”二字的匾额挂于庙中。城隍爷苏缄的传说,代代相传,表达了人们对他
的万分崇敬。《宋史·忠义传》中记载了这么一个传说:苏缄死后,交趾兵
得了邕州仍贼心不死,还想去攻打柳州、桂林。就在他们刚动身走出屋子时,
忽地从北面杀出一队人马,为首的正是苏缄,努斥群贼,交趾兵一见如同白
日见鬼,吓得惊慌失措,匆匆收兵。苏缄被人们敬为城隍爷,宋至清,其名
传街头巷尾。
二、壮族风情录
粗犷原始的花山崖画
花山,在当地壮语中称为岜莱,它位于广西宁明城北50 里的明江东岸,
距县城约25 公里。山崖峭壁上用赭红色颜料绘有图像1800 多幅,其中大小
人像有1300 多幅,还有兽类、鸟类、船形、刀剑、钟及铜鼓等图形。颜色历
久不褪,崖壁画是用单色平涂画出来的减笔速写图案,造型更显古拙。整个
花山崖画场面恢宏,气势粗犷雄伟,形象地体现了壮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祖先的足迹遍及岭西。西汉以前,
壮族被称为西瓯、骆越,是岭南百粤部族的重要一支。汉代以来,壮族先后
被称之为乌浒(西汉)、俚(东汉)、僚(三国)、俍(晋)、僮(宋)等。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为僮族。1965 年,经周恩来总理提议,改称壮族。壮族
是一个极富智慧和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
花山崖壁画是左江崖壁画的代表作,其画面长221 米、高40 米。站在花
山的绝壁下,翘首注目山崖,撞击心灵的便是那种壮族先民强烈的生命意识。
他们创造的崖画,拙朴的线条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其中最大的崖画高约
3 米。画的是一个个朱红色巨人,他们骑着神兽,腰佩环首刀、手挥利剑,
头上的羽翎仿佛带着风声。在这些酋长式的形象周围,画着许多或正面、或
侧身,或擂铜鼓、或打铜锣的人像,他们双腿呈半蹲弓马式,双手弯时朝上,
做蛙形舞姿,似在歌舞狂欢,场面热烈非凡。有专家学者认为,这些场面是
在次庆丰收,欢庆胜利。有的场面如誓师出征,有的则具有宗教意义。
花山崖壁画上所描绘的舞蹈动作比较简单:一是正面举起双臂、双膝微
屈、张开两脚,显得豪迈无畏;一是女子动作,侧身屈肢、以臂平行向上伸
出,身体线条柔和,长辫与人体构成一个整体形象。这些舞蹈动作体现了壮
族人民纯朴的情感和他们的无畏精神。
关于花山崖壁画,有许多反映壮族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传说故事。其中
一个故事描写了一个壮族青年反抗朝廷的斗争精神:一个想造反的壮族青
年,名叫勐卡,他见皇帝昏庸,就想起来反对朝廷。苦于没有兵马,便在纸
上画兵马。他画的兵马要经过100 天方能变成真人真马,10 天过去了,50
天过去了,90 天过去了,可到了第99 天,只差1 天就满100 天的时候,勐
卡的母亲把他装兵马的箱子打开了,他所画的兵马都飞了出来,这些兵马聚
集在花山的岩洞里。他们惩治坏人,救济穷人,赢得了穷人的爱戴;那些被
他们惩治过的坏蛋却怀恨在心,密告皇帝。皇帝认为那些兵马是勐卡的造反
队伍,便派大批人马前来围剿。因敌众我寡,勐卡的兵马全部壮烈牺牲。如
果满了100 天,或许就不是这样的结果了。这个悲壮的故事,在花山壁画附
近的地区广为流传。
花山壁画的制作年代始于何时,在学术界众说纷纭。许多学者认为,它
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考察过程中有人从花山崖洞中获得了两根当年搭架作
画用的木桩,并剥离出崖画的钟乳石覆盖物,经碳十四测定,木桩乃是2680
年前的遗物,钟乳石覆盖物约有2000 年至4000 年的历史。这一测定结果时
间跨度大大,若取中间值,即为3000 年。就连壁画上的环首刀,也至少有
2000 年以上的历史了。然而经过2000 多年的风雨剥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