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前期科技史-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屋顶建筑,这类房屋可以防潮,适于沼泽地区的居民居住。距今7000多年
前的中国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这类建筑遗迹和遗物。
窑洞式建筑,是一种在生土上挖成的凸字形穹窿顶的洞穴建筑,窑洞内
用石灰涂抹地面的墙裙,有的窑洞处还有一院落,这种房屋冬暖夏凉,在我
②
国山西、内蒙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常发现这类房屋 。
地面建筑,指平地起墙架屋的建筑形式,这类建筑见于世界许多地区的
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如亚洲、欧洲、美洲等,可用木、泥、草、石等多种材料
建造。比较引人注目且时代较早的这类建筑当属距今10000—9000年前,西
亚耶利哥遗址中的地面建筑,一般为方形大房间,墙内由烟卷型的泥砖建造,
地面涂灰泥。距今8500—8000年前西亚的梭万遗址中,房屋多为T字形,是
由十间房屋构成的套房,分大、中、小三种。中型房间是人们的居室,小型
房屋是仓库,大型房间是建筑内的公共院落,内设灶,是做饭的地方。建筑
内的各个房间有门道相通,值得一提的是这类建筑场是由模制泥砖砌成的,
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模制砖。砖的尺寸较固定,一般长度50—70厘米,宽度
为20—30厘米,厚为6—8厘米。砌法多为单行横卧,砖之间用泥灰加固,
墙外角有扶垛加固。距今6000—3000年前,北欧的爱莱斯德——库库泰尼—
—特里波利耶遗址中,多为三四十至八九十平方米的长方形草泥建筑,有的
①
地区还流行2—3层的楼房 。
① 参见贾兰坡等《人类的黎明》,上海科技出版社、三联书店1983 年版。
① 参见中国历史博物馆编《简明中国文物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② 参见同上书。
① 参见杨建华《两河流域史前时代》,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 Page 31…
(2)城堡建筑
新石器时代,作为具有防御性的建筑——城堡,普遍出现了。比较早出
现的有西亚的耶利哥遗址中的城堡,它是由城堡、城墙和濠沟构成,城堡中
心有石筑的望楼,有22级阶梯可上下,墙城是由石头筑成,高6米,石墙外
是濠沟深2。75米。希腊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迪米尼文化(距今约6000—4800
年前),发现了长宽约百米的城堡,由外至内共有6道石砌围墙,约高2米,
厚0。8米,其内有一中央庭院,筑有一长11米,宽6米的厅,门廊中有两根
圆柱,大厅内有方柱和炉灶,学者认为这种城堡建筑可被称为迈锡尼文明卫
②
城和麦加伦厅房的先驱 。中国龙山文化平粮台、老虎山等遗址中也发现了类
似的城堡。城堡对后来国家的形成、城市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巨石建筑
新石器时代晚期,在西欧沿海地带流行着一种伴存巨石纪念物的独特文
化。其中以英国的斯通亨奇环状列石最为著名。这种环状列石是在平原上掘
出直径约110米的环状壕沟,并在其内侧垒起高2。1米的土墙,在墙垣内竖
立两个同心圆形的环状列石圈,圈内有两列马蹄形立石。墙垣东北方有宽约
10。7米的出入口,口外竖一块高4。9米,重35吨的巨石称为标石。墙外沟
内围绕着56个土坑,一般深1米多,多作为火葬后的墓坑。研究者一般认为
①
这种巨石建筑是与太阳崇拜有关 ,它直接反映出当时人们一种建筑技术。
(4)神庙建筑
神庙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不再是作为人们
基本的生存手段,而是由于宗教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它
可以代表当时建筑技术的最高水平。
位于伊拉克南部距今约5500—5100年前的乌鲁克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许
多大规模的神殿遗迹,神殿集中在伊安纳塔庙和天神安努塔庙。伊安纳塔庙
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红庙和柱廊神庙。墙壁上涂有红颜色是红庙的基本特征。
柱廊神庙是筑在台基之上,大厅柱廊由两排直径达2。62米的柱子拱立,围墙
用红、白、黑色的锥形装饰物装饰,构成各种几何形图案,这是世界上最早
②
的马骞克装饰建筑形式 。
天神安努塔神庙是建在台大上小的梯状台基上,比周围地高16米,因墙
壁外侧涂以白色,称其为白庙。平台上用凸形和凹形的建筑作为装饰,墙壁
①
的上部用瓶状的土坯行列砌筑,在长方形的庭院中央有一个高起的祭坛 。
到乌鲁克文化晚期神庙的建筑技术进一步发展,有些神庙不仅采用了锥
形镶嵌物的装饰手法,而且在锥形物的顶端包铜,使神庙建筑更加华丽壮观,
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建筑水平。
② 参见杨建华《两河流域史前时代》,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①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0 年版。
② 参见杨建华《两河流域史前时代》,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① 参见杨建华《两河流域史前时代》,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 Page 32…
5。其他科学技术
新石器时代,伴随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自然
科学知识已经萌芽,并为后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天文学萌芽
新石器时代,由于农、牧业生产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观察到
太阳、月亮、星星在天空的位置,摸索到它们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终
于为按期播种、收获,按季游牧,迁徙确定了时间,节气和历法,这便是原
始天文学的开始。
许多科学家认为距今4000年前,位于英国索尔兹伯里以北的古代巨石建
筑遗址,即著名的巨石阵是史前人类为观测天象而建造的。早在200多年前,
有人注意到巨石阵的主轴线指向夏至时日出的方位,其中有两块石头 (现在
的标号为94号和93号石)的连线指向冬至时日落的方向。20世纪初,英国
天文学家洛基尔进一步研究了巨石阵,发现从巨石阵中心望去,有一块石头
(91号)则指向2月5日和11月8日日出位置,他由此推断至迟在4000年
以前,已有一年分八个节气的历法。60年代初另一位学者纽汉说他找到了指
向春分日和秋分日日出的方位的标志,并指出91、92、93、94号四块石头构
成一个矩形,矩形的长边指向月亮的最南升起点和最北下落点的方位,与此
同时天文学者霍金斯用电子计算机对巨石阵中大量石头构成的各种指向线进
行了分析和计算,又找出了许多新的指示日、月出没方位的指向线。根据考
古学家对巨石阵的发掘,了解到巨石阵是分三次,前后相隔几个世纪建造的,
而每次建造都有指向日、月出没方位的指向线,所以霍金斯认为巨石阵是史
前人有意建造的观测太阳、月亮的观象台,他还认为巨石阵中56个围成一个
①
圆圈的奥布里洞,可用来预报月食 。
中国新石器时代许多遗址中发现了带有天文学意义的图案、刻纹,如大
汶口文化莒县遗址中出土了一件陶尊,上刻划着 的符号,大河村遗址中
也出土了许多太阳图案的彩陶,反映出史前人对太阳、月亮的细心观察,另
外这时期的氏族墓葬的墓穴和人骨架的头部都朝向一定的方向,房屋建筑也
有一定的朝向,估计当时已掌握某种方法测定太阳出没的方位。
(2)数学的萌芽
人类对数字的认识,大概在旧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当把猎物分割成小块
时会产生多与少的数字、数量概念。根据民族学的资料,许多原始部落对数
目的认识能力十分有限,对多数目的认识更为有限,不少部落只能认到三为
①
止,三以上的数字则用多来表示,或把四说成二和二,五说成二和二和一 。
达尔文认为计数发源于手算,最初用一只手,然后用两只手,最后连脚趾也
用上了 (《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事实上很多国家很早就有十进制记数
法,这大概与每个人有十个指头有关。
随着数的增加,光靠手、脚趾不够用了,于是出现了一些其他的代用品,
如利用石块、刻划、结绳等帮助计数。“结绳记事”的古老传说在我国早已
家喻户晓,民族学资料中也不乏其例,独龙人远行通常用结绳的方法记日,
每走一天打一个结,或者按照约定会面的日子,先打几个结,过一天解一个
①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0 年版。
① 参见陈建生《原始计数的特点》,《化石》1985 年第4 期。
… Page 33…
结。这说明原044B始人的计数是依靠具体的实物,当数完全从具体事物中
抽象出来,才真正成为数学,但它毕竟是数学产生的基础。中国半坡遗址中
陶器上经常可发现刻划的|,||,|||,||||等记号,与一二三四等字十分相
似,说明这时人们对数字的概念已从具体的实物向抽象的符号方面转变,到
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私有制和货物交换的产生,数目的增加和运算方法等
才得以真正的改进。
新石器时代世界上许多地区的陶器器型和纹饰中都有圆形、椭圆形、方
形、弧形、三角形等,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数与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认
识,由此推论这时人们已创造出划方、圆、直线的简单工具和方法,可能还
出现了最早的规矩。
(3)医学萌芽
自人类诞生以来,疾病一直与人相伴,特别是在远古时期,艰苦的生活
环境、疾病的严重折磨,很难使人享尽天年。以北京人洞穴中发现的可统计
的22个直立人遗骨中,死于14岁以前的有15人,占68。2%,年龄在15岁
至30岁之间的有3人,占13。6%,年龄在56岁至60岁的只有1人,占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