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it时代周刊 2010年第1期 >

第11部分

it时代周刊 2010年第1期-第11部分

小说: it时代周刊 2010年第1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9年12月8日,三星电子在英国伦敦高调举行新手机操作系统Bada发布会。据悉,“Sanlsurlg Bada”为开放式手机操作平台。由三星自行研发。盛大的发布会之后,三星还将在韩国首尔、英国伦敦、美国旧金山等地举办Bada平台开发者挑战赛,以重金吸引各方开发人士参与Bada平台。 
  消息一出,分析师们均认为三星此举大有舍弃Symbian自立门户之意,并指出三星很有可能会逐步放弃其它操作系统,转向只使用自行研发的“Bada”平台。 
  对此,三星于日前发表声明予以否认,表示三星仍然将继续支持各种操作系统,作为Symbian基金会成员之一,将来还会继续与Symbian合作。 
   
  为定制市场 
   
  不过,业内也有不同声音并不看好三星大举推崇的“Bada”系统,操作系统这个市场已经十分拥挤了,而三星这次能否带来一款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产品,大家都持保留意见:“iPhone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触摸界面,Android背后拥有强大开发团队。时刻能体会到全新的感觉,三星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三星方面却并不赞同这些说法。认为Bada自身的优势在于这是一款友善的开源平台,并具备最友善的创新环境,网络运营商也可在此平台上轻松整合独特、具有差异性的使用功能。 
  通信专家侯自强分析道。“未来的手机市场,电信运营商在手机生产上将占据主导地位。”如果Bada如三星所言。那么对网络运营商来说,这款平台还是有吸引力的。 
  “Bada本身是否拥有多成熟的技术并不重要。”业内人士指出,“三星只是希望能通过这款系统牢牢抓紧运营商定制,从而抢夺更多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 
  事实上,三星目前在全球智能机市场的表现的确不尽如人意。IDC的统计数据显示,三星在全球手机市场占有率在20%以上,但在智能手机市场,其份额仅为3。5%。 
  无可置疑,智能手机的发展速度将会超过整体手机发展速度,并在未来的手机比重中大为增加。市场研究机构Ganalys公司的最新报告指出,2009年第三季度智能手机的比重已达15%。三星如果想在智能手机市场有所作为,显然需要从更多的方面掌握“主动权”。 
   
  抢夺先机谋划未来 
   
  之前,三星在智能手机领域一直广泛涉足各种操作系统,但这个策略并没有为其带来很高的市场份额。 
  资料显示,此前三星所发布的智能手机中,主要采用Symhian和Windows Mobile系统。而最新几款产品则搭载Android操作系统。 
  “这使三星的智能机发布很大程度上受操作系统厂商的牵制。”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表示,据悉,以往三星即便早就研发出搭载新平台的终端,其新品发布时间也必须等操作系统商的操作系统上市,极易错过最佳竞争时机。 
  “只有推出自主开发的Bada平台,三星在未来的竞争中才会有更多的主动性。”这是三星为何要坚持自己开发操作系统的原因。事实上同时掌握操作系统和手机终端的厂商。在竞争中则占据了更多的先机。 
  “当然,抢占一个良好的先机对于争夺智能机市场是非常关键的,但原因显然不止于此。”北大经济学院曹和平教授也分析指出。如今,手机制造的利润正在日益摊薄,将来怎么走。也是三需要考虑的。 
  “必须要有一套应用程序与操作系统战略,否则就只能做被动的硬件提供商。”芬兰手机公司Elekrobit无缓解决方案部门负责人阿里·维塔南说,“三星需要Bada来推动程序开发者开发出更多应用程序。” 
  早在2008年,三星就推出了自己的应用销售网站和应用商店——三星移动创新者乐园。而此次Bada平台将会引人Application Storo;希望通过“开放平台+程序商店”以推进用户对该系统及其背后服务的认知度。 
  全面的智能机产品覆盖、完善的产品链或者能够依靠应用服务程序获取利润,Bada的发布使得未来的三星在手机业务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未雨绸缪 
   
  尽管三星推出自行研发的系统已是势在必行,但有人指出三星发布自己的操作系统。还是操之过急。 
  “这是一个开放的市场,而三星Bada相对于其它成熟的操作系统,能有多大的竞争力?”很多专家都表示,除去即将面临的竞争,“开放平台+程序商店”这一推广模式能否在三星Bada身上取得成功。还需要市场来检验。 
  他们指出,iPhone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多年来在电脑桌面操作系统上的积累,同时在运营了多年的iTunesStore后,扩展出AppStore。显然是游刃有余;谷歌Android系统的成功在于基于互联网的众多应用,而谷歌在互联网领域早就成绩斐然,而Bada平台是否能够吸引足够的开发者?这对于三星Bada平台的整体发展战略以及运营模式而言是个考验。 
  “Bada平台被开发者以及用户接受的过程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三星需要作出很多努力才能稳固Bada的地位。”CCS Insight的研究总监本·伍德(Ben wood)如此表达,“三星作为一个终端制造商,想要简单地复制谷歌和苹果的成功模式,困难也会是前所未有的。” 
  不过,三星方面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却认为,三星发布Bada系统是公司战略层面上的一次正确的决定。“三星这么多年的良好发展,也正是由于三星每一步所采取的策略都是非常正确的。”三星方面如此回答。 
  “这的确是不能再错过的机遇了。”中国安全信息网Coo苗得雨认为,iPhone及谷歌的成功已经证明了这个市场并非不能接受一个全新的平台,手机业务越来越多的利润正在向手机应用程序转移。 
  Bada从某些方面而言的确给三星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力,我们应该期待其将来在市场上的表现。

新浪终结16年股权分散梦魇曹国伟确定业务发展新航向《IT时代周刊》2010年1期凌 锋

  头顶中国第一门户光环的新浪与另外几大门户相比,不仅利润最低,而且时刻担心被资本偷袭。在完成MBO后,新浪从此会高枕无忧吗 
   
  王志东、段永基、茅道临和汪延所不能之事,曹国伟做成了。 
  2009年12月23日,新浪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曹国伟当选“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此前的11月27日,新浪完成了向新浪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浪投资”)发售的560万新股的交易,并公开了1。8亿美元的资金来源:曹国伟及其管理层出资5000万美元,剩余的1。3亿美元向红杉资本、方源资本和中信资本三家风险投资私募。 
  《IT时时代周刊》了解到,为了顺利实施此次MBO(管理层收购),曹国伟及其管理团队专门注册成立了新浪投资。根据融资协议,三家风险投资有权各指派一名董事进入新公司董事会,但新浪管理层拥有4个董事席位,掌握控制权。 
  至此,中国互联网首例MBO正完成。新浪员工认为,“这是新浪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中国互联网首例MBO 
   
  “今天注定将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有些兴奋,又有些紧张。”2009年9月28日上午,曹国伟在新浪微博上表露了自己的心情。随后,新浪发布公告称:定向增发约560万股股票,以曹国伟为首的管理层将以1。8亿美元购入,并由此持有新浪9。4%的股权。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天也是曹国伟进入新浪的10周年纪念日。 
  “新浪的MBO大业终于画上了句号。”曹国伟介绍,十年以前,他就想解决股权分散的问题,但一直未获推进。 
  为了完成大业,曹国伟精心设计了一个“加长杠杆”的MBO方案——先在英属维尔金群岛注册成立新浪投资,作为杠杆。然后,新浪向新公司增发约560万股普通股,作价1。8亿美元。增发结束后,新浪的总股本将从目前的约5394万股扩大到约5954万股,新浪投资占据总股本约9。4%,成为新浪第一大股东。 
  根据美国证监会的规定,单一机构投资人在上市公司中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新浪投资加上新浪董事会和管理层(共计11人)持有的2。19%的股权,合计超过了10%,新浪投资的控股力量就显得非常稳固。曹声称,“不可能再有其他玩家能从资本层面入侵新浪。” 
  据金融业人士介绍,曹国伟方案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定向增发,“这只需新浪董事会批准,无需其他手续”。曹国伟后来透露,新浪董事长汪延对此感到非常兴奋。 
  模式确定后,曹国伟请新浪CFO余正钧、COO杜红、执行副总裁兼总编辑陈彤、副总裁兼无线事业部总经理王高飞、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彭少彬等五位高管吃饭,他征询大家的意见:愿不愿意出钱?五人一致同意。 
  资料显示,整个新浪管理层2008年的年薪约为150万美元,仅靠他们自掏腰包很难凑齐1。8亿美元,只有另辟他途。私募成为可选方式之一。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或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可能会成为幕后出资者。有传言称,由于分众与新浪合并失败,不排除私交甚密的江南春和曹国伟私下达成了协议。 
  “新浪应该会选择一些有国资背景的基金。”华兴资本CEO包凡表示。确实,从新浪后来公布的资金来源看。中信资本具有浓厚的国资背景,它由中信集团、主权财富基金和中国投资公司共同拥有。 
  据知情人士私下透露,三家风投机构主要是作为资本回报参与者入股,不会进入新浪投资董事会,也不会插手具体的管理事务。目前,曹国伟是新公司的惟一董事。 
   
  股权难题 
   
  股权分散导致的经营者和所有者分离的问题,已经困扰了新浪16年。 
  1993年12月,王志东在四通公司掌门人段永基的资助下创建四通利方。最初的股权比例为:四通持有79%,王志东持有21%,这一严重“失衡”的比例为后来高管层面的大变局埋下了隐患。 
  几个月后,美国三家风投对四通利方注资650万美元,获得约40%的股权。1998年冬天,四通利方收购美籍华人姜丰年创办的华渊网,组建“新浪网”。“新浪网”的股权比例变更为:四通利方占股60%,华渊占股40%。后来,新浪又融资8500万美元。 
  一系列的并购和融资极大地稀释了王志东等初创者的股权,他们的地位越来越弱。2000年春,新浪登陆纳斯达克时,前5大股东的股权只剩下39。9%,其中陈立武13。3%、段永基10%、王志东6。3%、姜丰年5。7%、曹德丰4。6%。特别是时任CEO的王志东,作为新浪网的实力派人物,其股权从21%稀释为6。3%,降幅最大。由此出现一个尴尬局面:王志东在董事会没有主导权,沦为职业经理人。 
  新浪上市一年后,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新浪陷入危机。在应对措施上与董事会发生分歧的王志东,遭受其他投资人的驱逐而被迫“悲情离开”。 
  此后,新浪的局面并未改观,还时刻面临“资本偷袭”。2005年初,盛大悄悄在二级市场收购新浪大约19。5%的股权后,突然宣布成为新浪第一大股东。虽然新浪紧急采取“毒丸汁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