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 >

第20部分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第20部分

小说: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放,认为开放会引进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危险主要来自经济领域,甚至用“阶级斗争为纲”冲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从1957年起的20年间出现的错误,主要都是“左”。现在改革开放要探索和开辟新道路,突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观念,阻力主要来自“左”。只有防止和克服“左”右两种错误倾向,才能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搞好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其他各项工作。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如果政治不稳定,社会动荡不安,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就没有政治保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就不会成功。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排除一切导致中国混乱甚至动乱的因素。同时,如果不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实行改革开放,没有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有巩固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只要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近20年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保持清醒头脑,克服各种干扰,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根据这个理论和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是必要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上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意义是,更加明晰了党的奋斗目标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要求政治、文化建设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又要求为其提供全局指导、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只有经济、政治、文化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第三部分邓小平理论第三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大纲要求    
    1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说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全面理解和掌握“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含义及其意义。    
    □要点速记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用唯物史观分析我国社会实际和主要矛盾,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他反复强调:“发展是硬道理。”    
    1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我们搞社会主义革命,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更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因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2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我国社会在近代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积贫积弱。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生产力落后是最基本的状况,因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靠什么?当然不能靠“共同贫穷”,不能靠压抑或降低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只能靠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3发展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条件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建设,社会政治、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都需要物质条件和物质基础。当人们处于贫穷状态,成天为衣食而愁苦忙碌的时候,是谈不上受教育和民主参与的。    
    总之,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生产力。我们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技术竞争,增强综合国力要靠发展生产力;要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凝聚力,提高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要靠发展生产力;解决当前国内社会的各种矛盾,消除不安定因素,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要靠发展生产力。只有抓住时机,发展自己,才能使社会主义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坚持了实践标准并使之具体化,有很强的针对性。他是这样提出问题的:“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又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它不仅没有背离马克思主义,相反,它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也就是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实力。而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也有助于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社会主义也会成为空中楼阁。所以,“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一个以生产力标准为基础的包括国力和人民生活在内的社会主义的价值判断系统,我们应该对此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    
    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解放思想,敢于实践,大胆探索,利用一切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方式手段,加快发展自己;有助于我们改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积极进取。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大纲要求    
    1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的“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2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科教兴国的战略。    
    3理解并掌握部分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客观必然性。    
    □要点速记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一方面继续坚持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同时又提出促进社会主义全面进步,实现经济的现代化、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以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达到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目标,形成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二、“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这一战略步骤作了如下表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又将第三步战略步骤进一步具体化,实际上这是一个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江泽民同志指出:展望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一系列战略思想和政策    
    1确立战略重点,以重点带动全局    
    1982年,邓小平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    
    2科教兴国战略    
    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1988年提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无论是农业,还是能源、交通、通讯的发展,还是整个经济的现代化,最后解决问题都要靠科技和教育;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加剧了国际社会高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要迎接挑战,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发展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