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

第11部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第11部分

小说: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仪斓浣钡纳保莆鞴薄C咳旮魇⊙д捅臼∩痹裼疟K凸蛹嗟模莆殴薄C渴旮魇⊙д佳”臼∩痹裼疟K椭醒氩渭映己细竦模莆喂薄O缡匀∪敫卑裰苯铀屯蛹嗟模莆惫薄!�
  科举还有武科一类。唐朝武则天时代就开始有武举了,后代相沿,直到清代还有武科考试,这里不细说了。   
  科举是封建时代最高统治阶级收买士人为之服务的一种手段,汉代的察举也是同样的性质。封建皇帝并不隐讳这一点。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下诏说:〃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16]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说:〃夫泛驾之马,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17]《唐摭言》记载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18]知识分子热衷于功名利禄者,把科举当作入仕的途径,因此也就甘心受人收买和笼络,虽老死于科场亦无所恨。〃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19],一千多年以前,早就有人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实质了。 
  科举的创办人是6世纪初的隋炀帝杨广。与此同时,杨广还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把全国重心从西北向东南转移。他的这些举措,大约一百年后,在武则天、李隆基等人手中得到了实施,并被后世继承,左右了此后一千多年里中国社会的格局。 
  注释:   
  [1]《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张守节《正义》引应劭云:〃避光武改茂才也。〃[2]见《抱朴子·审举》。秀才本应贤良,而连字都不认得;孝廉本应孝廉,而察举的却是与父不同居的不孝之子。 
  [3]见《汉书·晋望之传》颜师古注,《唐摭言》卷一。但是《文心雕龙·议对》说,射策是〃言中理准,譬射侯中的〃,这是对射策的另一种解释。         
第38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8)         
  [4]《文选》著录了王融、任所拟的策秀才文共十三首。   
  [5]秀才,也是由地方推举的人才,由州推举。注意:晋时所谓秀才与后代所谓秀才的含义不同。   
  [6]见李肇《唐国史补》卷下。   
  [7]唐初考官由吏部考功员外郎担任,开元中改由礼部侍郎担任。礼部侍郎缺人,由他官主考,称为权知贡举。   
  [8]《新唐书·选举志》:〃选未满而试文三篇谓之宏辞,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中者即授官。〃[9]正字掌管校雠典籍、刊正文字的工作。   
  [10]参看徐松《登科记考》凡例、卷五、卷七。   
  [11]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 
  [12]廪生是廪膳生员的简称,明初生员每人每月皆由公家给粮食,所以称为廪生。后来名额增广,在增广名额中的生员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增生不廪粮。明代府学县学之外还有附学生员,简称为附生,清代沿用明代的旧称。 
  [13]由捐纳而取得监生(国子监生员)资格的(所谓例监),也可以参加乡试。   
  [14]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   
  [15]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   
  [16]见《汉书·高帝纪》。   
  [17]见《汉书·武帝纪》。   
  (tuò)弛,放任无检束。   
  [18]见《唐摭言》卷一《述进士上篇》。   
  [19]见《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后来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例如旧说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后来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了。《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可见姓和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联系。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正因如此,上古时的〃百姓〃即百官。《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诗·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遍为尔德。   
  就都以百姓(百官)与黎民对称。         
第39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9)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亦有姓,〃百姓〃一词的含义也就相应地产生了变化。《荀子·强国篇》曰:入境,观其风俗,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   
  即是明证。   
  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如鲁、晋、郑、卫、虞、虢、吴、燕等国都是姬姓;异姓封国如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mǐ)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例如:孟姜 伯姬 仲子 叔姬 季芈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种方法:1.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例如:齐姜 晋姬 秦嬴 陈妫 国姜(国,氏。)2.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例如:秦姬 芮姜 息妫 江芈3.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例如:赵姬(赵衰妻) 
孔姬(孔圉妻)秦姬(秦遄妻) 棠姜(棠公妻;棠,邑名。)4.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1],例如:武姜(郑武公妻) 昭姬(齐昭公妻)共姬(宋共公妻) 
敬嬴(鲁文公妃)文姜(鲁桓公妻) 齐归(鲁昭公母)氏的情况比较复杂。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2]。例如:郑捷(郑文公) 蔡甲午(蔡庄公)齐环(齐灵公) 
宋王臣(宋成公)卿大夫及其后裔则以受封的邑名为氏。例如:屈完知羊舌赤解狐或以所居的地名为氏。例如:东门襄仲 北郭佐 南宫敬叔 百里孟明视或以官名为氏。例如:卜偃 祝 司马牛 乐正克古人还有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的。例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仲孙阅(鲁公子庆父之后,庆父字仲)叔孙得臣(鲁公子牙之后,牙字叔)季孙肥(鲁公子友之后,友字季)庄辛(楚庄王之后)此外还有以技为氏的。如巫、陶、甄等。 
  姓氏的产生与血缘姻亲关系十分密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发现,血缘关系相近的婚姻家庭产生出的子女中间比较容易出现白痴、畸形等心理或生理缺陷。为了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人们便制定了姓氏,并且产生了同姓不通婚的社会习惯。既然生育是全人类都共同要面对的问题,所以姓氏也就是全人类共同的现象。 
  关于姓氏,还有几点需要提出来说一说。   
  第一,上古称呼妇女可以在姓下加〃氏〃字。例如武姜被称为姜氏,敬嬴被称为嬴氏,骊姬被称为姬氏,等等。   
  第二,在某些情况下,族和氏是同义词。《春秋·成公十四年》:〃叔孙侨如如齐逆女。〃《左传》说:〃称族,尊君命也。〃《春秋》在下文说:〃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左传》说:〃舍族,尊夫人也。〃这里所谓称族,舍族,指的是称叔孙,不称叔孙,可见族就是氏。《战国策·秦策》〃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这里的族也就是氏的意思。 
第40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40)         
  第三,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则通谓之姓[3],并且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就都能有姓了。   
  第四,后世有非汉族的复姓。例如长孙、万俟、宇文、慕容、贺兰、独孤、拓跋、尉迟、呼延、秃发、乞伏、仆固、歌舒,等等。   
  汉族人口众多,来源复杂,故而古有〃百姓〃之称,其他人口少、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姓的种类和名目就少得多了。鲜卑是北方大族,但也只有宇文、慕容、拓跋、乞伏……十姓;至于小族,如契丹,则全其民族也只有萧、耶律二姓而已。 
  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又如颜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回是旋转的意思。)有的名和字是同义词,例如宰予,字子我;樊须,字子迟。(须和迟都有待的意思。)有的名和字是反义词,例如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引申为污的意思。又:〃皙,人色白也。〃)有时候我们看不出名和字的联系,这主要是因为语义变迁的缘故。 
  周代贵族男子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性别,这样构成男子字的全称。例如:伯禽父 仲山甫 仲尼父 叔兴父有时候省去〃父〃(甫)字,例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有时候省去排行,例如:禽父尼父羽父有时候以排行为字,例如管夷吾字仲,范雎字叔,鲁公子友字季,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实际上,这一传统一直保留到了现代社会,今日,我们依然习惯于称呼自己父亲的兄长为〃伯〃,而称呼父亲的弟弟为〃叔〃,这正说明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早熟性。相比较英文中uncle一词,不仅thebrotherofone〃sfatherormother(叔父、伯父、舅父)不分,而且还可以指thehusbandofone〃saunt(姑丈、姨丈),其早熟性一目了然。 
  周代贵族女子字的前面加姓,姓的前面加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母〃或〃女〃字表示性别,这样构成女子字的全称。例如孟妊车母[4],中义母[5],等等。有时候省去〃母〃字,例如季姬牙[6];有时候省去排行,例如姬原母[7];有时候单称〃某母〃或〃某女〃,例如寿母[8],帛女[9]。但是最常见的是在姓上冠以排行,例如孟姜、叔姬、季芈,等等(见前)。 
  春秋时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是在字的前面加上〃子〃字,这是因为〃子〃是男子的尊称。例如:子产(公孙侨)子犯(狐偃)子胥(伍员)子渊(颜回)子有(冉求)子夏(卜商)子我(宰予)子贡(端木赐)这个〃子〃字常常省去,直接称颜渊、冉有、宰我,等等。 
第41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41)         
  附带说一说,古人名字连着说的时候,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10]。例如孟明(字)视(名)、孔父(字)嘉(名)、叔梁(字)纥(名),等等。   
  古人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11]。试以《论语》为例。孔子自称为丘,这是谦称。孔子对弟子称名,例如:求,尔何如?(《论语·先进》)赤,尔何如?(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