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

第3部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第3部分

小说: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情况[12]:二十四节气系统是逐步完备起来的。古人很早就掌握了二分、二至这四个最重要的节气:《尚书·尧典》把春分叫做日中,秋分叫做宵中,《吕氏春秋》统名之曰日夜分,因为这两天昼夜长短相等;《尧典》把夏至叫做日永,冬至叫做日短,因为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所以《吕氏春秋》分别叫做日长至、日短至[14]。《左传·僖公五年》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夏至、冬至,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15]。《吕氏春秋》则明确提到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到《淮南子》我们就见到和后世完全相同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了。 
  节气之重要,古人发明节气之高明,在于自然界的天象地气、草木鱼虫,以及人体内部功能的变化,在这二十四个节气的那一天,不是渐变,而是顿变的!例如霜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朋友要是稍加留心,便会发现,大街上的阔叶树上的叶子,绝大多数,就是在这一天里,纷纷落下的。 
  我们阅读古书,有必要了解古人记录时间的法则,下面就古代的纪日法(包括一天之内的记时法)、纪月法和纪年法分别加以叙述。   
  古人用干支纪日,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16]   
  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设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顺推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为癸亥、壬戌、辛酉等。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这种纪日法远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有了。 
  古人纪日有时只记天干不记地支,例如《楚辞·九章·哀郢》〃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吾以行〃[17]。这种情况在甲骨文时代也已经有了。用地支纪日比较后起,大多限于特定的日子如〃子卯不乐〃(《礼记·檀弓》)、〃三月上巳〃之类。 
第9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9)         
  从一个月来说,有些日子在古代有特定的名称。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最后一天叫做晦。所以《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18]。初三叫做(fěi),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做望,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19],就是指望日的明月说的。近在望后的日子叫做既望[20]。所以苏轼《前赤壁赋》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朔晦两天,一般既称干支又称朔晦,例如《左传·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左传·襄公十八年》〃十月……丙寅晦,齐师夜遁〃。其他日子一般就只记干支[21],但是人们可以根据当月朔日的干支推知它是这个月的第几天。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根据后人推定的春秋长历可以知道辛丑是鲁隐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 
  附带说一说,根据历谱中干支的日序,甚至可以推断出古书的错误来。《春秋·襄公二十八年》说:〃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楚子昭卒。〃从甲寅到乙未共四十二天,不可能同在一个月之内,可见这里必有错误。 
  下面谈谈一天之内的记时法。   
  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暮昏晚[22],所以古书上常常见到朝夕并举,旦暮并举,晨昏并举,昏旦并举,等等。太阳正中时叫做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做隅中[23],太阳西斜叫做昃。了解到这一点,对于古书上所说的〃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24]这一类记录时间的话就了解得更加具体了。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晡()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孔雀东南飞》说:〃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可以看成为古代这两个时段之间的确切描绘。人定以后就是夜半了。 
  《诗经》说:〃女曰鸡鸣,士曰昧旦。〃[25]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先后相继的两个时段。昧旦又叫昧爽,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外古书上又常常提到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 
  古人对于一昼夜有等分的时辰概念之后,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26]。和现代的时间对照,夜半十二点(即二十四点)是子时(所以说子夜),上午两点是丑时,四点是寅时,六点是卯时,其余由此顺推。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晚上十一点(即二十三点)为子初,夜半十二点为子正;上午一点为丑初,上午两点为丑正,等等。这就等于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小时了。 
第10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         
  列表对照如下: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初 23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正 24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还有一个重要的计时系统,那就是〃刻〃。自古以来,人们习惯分一昼夜为若干刻,在漏壶的箭上刻成等份,以作为较短的时间单位。古代长期施行的是一日百刻制,许慎《说文解字》: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 
  足见百刻制起源之早。但也曾发生过几次改变。首先就是西汉曾改为百二十刻制,其次是梁武帝受佛教影响推行印欧文化体系的九十六刻制,梁末还推行过一百零八刻制,但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施行,旋即恢复百刻古法。直至清代以后,中国再次受印欧文化体系影响改行九十六刻制,百刻制才真的走出了历史舞台。今天的4刻/小时×24小时/日=96刻/日,就是从那时固定下来的。实际上,古代以十二时辰的十二进制配地,以百刻的十进位制配天,使人类生活于天地交谐的时间场中,受场力影响而阴阳平秘,身体泰康,有很深的意义。 
  古人纪月通常以序数为记,如一月、二月、三月等等;作为岁首的月份叫做正(zhēng)月[27]。在先秦时代每个月似乎还有特定的名称,例如正月为孟陬(楚辞),四月为除(诗经),九月为玄(国语),十月为阳(诗经),等等[28]。古人又有所谓〃月建〃的观念,就是把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夏历)配子,称为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二月为建卯之月,直到十月为建亥之月[29],如此周而复始[30]。至于以天干配合着地支来纪月,则是后起的事。 
  我国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例如公元前770年记为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直到旧君出位为止。汉武帝开始用年号纪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三年,也是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两种纪年法是过去史家所用的传统纪年法。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星指岁星,岁指太岁。下面分别叙述。 
  先说岁星纪年法。前面讲天文时说过,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份,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古人认为岁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星次。假如某年岁星运行到星纪范围,这一年就记为〃岁在星纪〃,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范围,就记为〃岁在玄枵〃,其余由此类推,十二年周而复始[31]。《左传·襄公三十年》〃于子之卒也,将葬,公孙挥与裨灶晨会事焉。过伯有氏,其门上生莠。子羽曰:〃其莠犹在乎?〃于是岁在降娄〃,《国语·晋语四》〃君之行也,岁在大火〃,就是用岁星纪年的例子[32]。 
第11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1)         
  再说太岁纪年法。古人有所谓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份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其安排的方向和顺序正好和十二次相反。二者对照如下表:岁星由西向东运行,和人们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和顺序正好相反,所以岁星纪年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起来并不方便。为此,古代天文占星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做太岁[33],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相一致,并用它来纪年。根据《汉书·天文志》所载战国时代的天象纪录,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在析木(寅),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寅〃;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太岁便运行到大火(卯),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卯〃,其余由此类推,如左图所示。 
  此外古人还取了摄提格、单阏等十二个太岁年名作为〃太岁在寅〃〃太岁在卯〃等十二个年份的名称[34]。屈原《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35],一般认为这里的摄提就是作为太岁年名的摄提格,是说屈原出生于〃太岁在寅〃之年[36];孟陬指夏历正月建寅之月;庚寅是生日的干支。这样说来,屈原的生辰恰巧是寅年寅月寅日。 
  看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的历法是与天文紧密相关联的。其实,〃天时地利〃,古人早就告诉了我们,〃时〃是由天来决定的,而〃利〃却要从〃地〃里获取。   
  下面列表说明摄提格、单阏等十二个太岁年名和太岁所在、岁星所在的对应关系:大概在西汉年间,历家又取了阏逢、旃蒙等十个名称,叫做岁阳,依次和上述十二个太岁年名相配(配法和前述六十甲子相同),组合成为六十个年名,以阏逢摄提格为第一年,旃蒙单阏为第二年,其余由此类推,六十年周而复始。《史记·历书·历术甲子篇》自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始,就用这些年名纪年。《尔雅·释天》载有十个岁阳和十干对应,列表如下[39]:上文说过,十二个太岁年名和十二辰对应。为便于查阅,再作简表如下:所以如果用干支来更代,阏逢摄提格可以称为甲寅年,旃蒙单阏可以称为乙卯年,等等。这些年名创制之初是为了反映岁星逐年所在的方位的,但是后来发现岁星并不是每年整走一个星次,用它们来纪年并不能反映逐年的实际天象,所以就废而改用六十甲子纪年了。后世有人使用这些古年名纪年,那是根据当年的干支来对照的。例如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陈纪》十下注曰:〃起阏逢执徐,尽著雍滩,凡五年。〃是说从甲辰到戊申共五年。清初作家朱彝尊在《谒孔林赋》里写道:〃粤以屠维作噩之年,我来自东,至于仙源。〃其实是说在己酉年。他的《曝书亭集》里的古今诗系年,也用这些年名。我们阅读古书,
应该知道这种情况。 
第12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2)         
  干支纪年法一般认为兴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