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后期政治史-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议郎等,“掌守门户,出充车骑” ,就是皇帝的侍从。汉初,郎的出
身主要有两途:(一)任子,二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可举荐子或弟一
人为郎;(二)赀选,不是有市籍的商人,拥有财产10万钱(文帝时减为4
万),可任郎官或做一般官吏。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就从郎官中补授。在
④
这种选官制度下,“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难于选拔
到真正的人才,不能适应日益加强的封建专制的需要。
汉武帝即位后,除继续沿用上述制度外,又实行了新的选拔官吏制度。
一是察举制。汉文帝时已有“贤良”、“孝廉”之选,但未形成正式制度。
①
公元前134年,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荐的对象有吏有民。
① 张晋藩:《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 年版,第64 页。
② 《汉书·景帝纪》。
③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④ 《汉书·董仲舒传》。
① 《汉书·武帝纪》。
… Page 63…
从此以后,郡国岁举孝廉成为定制。到公元前128年,武帝又针对郡国察举
不力的情形,诏令各郡国必须按规定举人。郡守、王国相如果“不举孝,不
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以此督责察举制度的实行。
岁举孝廉制比任子、赀选制度有所进步,在这种制度下,官僚的选举突破了
官僚阶层,可以从较大范围内选择有能力的人来充当官吏。
此外,武帝还令公卿、郡国举茂材、贤良方正、文学等,从中擢选了一
些人才。这类选举属于特科性质,并不经常举行。
其次是征召制。对那些有一定能力而又不肯出仕的人,武帝下诏召见,
如确有才能,即授予官职。与此相配合的还有“公车上书”的制度,天下吏
民上书言事有可取者,也授予官职。
第三是博士弟子制度。秦朝以来的太常博士各有受业弟子,但博士弟子
的选择和任用,还没有定制,也没有共同的受业校舍。武帝在长安城外,为
太常博士的弟子兴建学校,名为太学。公元前124年规定:博士弟子名额50
②
人,由“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充当,入学后免除本人赋役。
这是正式弟子之外,又增设跟博士“受业如弟子”的旁听生若干人,由郡县
官吏选择优秀少年充当。正式弟子和旁听生都是每年考试一次,合格者按等
第录用,一般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成绩优异者可以做郎官。武帝还令天下郡
国皆立学校官,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行,大官僚子嗣和大富豪垄断官位的局面有所改变,
一般地主子弟入仕的途径较以前宽广,皇帝在较大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志
①
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史称“汉之得人,于兹为盛”,从而进一步充实
和加强了专制皇权。
(4)设置刺史
秦朝在每郡置监御史一人,以监察地方。西汉初省废。公元前192年,
相国曹参奏请惠帝派御史监察三辅,部分地恢复了秦的御史监郡制度。文帝
时,丞相常遣属官到各地考察地方官,并督察监郡御史,任务完成即撤消。
武帝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于公元前106年,把全国分为13个
②
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 ,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为六百石官,秩低而
权重,代表中央政府出巡,可以监察二千石和王国相,乃至诸侯王。刺史于
每年秋冬到所属郡国巡察,按诏书规定的六条问事。六条中的第一条是督察
豪强田宅逾制和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其余五条是督察郡国守相横征暴敛、
滥用刑罚、选举舞弊和勾结豪强等。刺史受御史丞统辖,职在司察,除“断
治冤狱”外,不能干预地方具体行政事务。刺史年终回京师奏事,其考查结
果是地方官升降的重要依据。
② 《汉书·儒林传序》。
① 《汉书·公孙弘传》。
② 十三州部为:冀、幽、并、兖、徐、青、扬、荆、豫、益、凉、朔方、交趾。
… Page 64…
公元前89年,武帝为加强京师的治安而置司隶校尉。因率领1200名中
都官徒隶组成的武装队伍“捕巫蛊,督大奸猾”而得名。初置时能持节,表
示受君命之托,有权奏劾公卿贵戚。除监察朝中百官外,司隶校尉还负责督
察三辅 (京兆、冯翊、扶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和弘农七郡,作
用和刺史相同,但地位比刺史高。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立,加强了皇帝对整个官僚机构的控制,使地方官
吏不敢违反中央政令,限制了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收到了“大小相制,内
①
外相维”的效果 ,具有强干弱枝的显著作用。
5。张骞通西域
西域一词是我国古代对西部疆域的惯用名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
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广义则包括葱岭以西,亚洲西部和欧洲东部一带。
西汉初年,西域的概念主要是指今新疆地方。公元前2世纪左右,西域
分为36国,绝大多数分布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的绿洲上。绿
洲大则国大,绿洲小则国小,大国二三万人,最大的龟兹 (qiú cí)有8万
人,小国几千人,最小的依耐仅670人。各国语言不一,互不统属,有的城
居,有的游牧,多以城郭为中心,兼营农牧,发展水平不一。在昆仑山北麓
塔里木盆地南缘,有莎车、于阗、且末、楼兰等南道诸国;在塔里木河以北
有疏勒、龟兹、焉耆、车师、姑墨等北道诸国。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有乌
孙、且弥、蒲类等,这里水草丰美,人们多半从事游牧业。
公元前2世纪初,匈奴冒顿单于征服了西域。在北道的焉耆、危须、尉
犁之间设立了僮仆都尉,掠夺人口,索取贡税,把西域作为匈奴向西汉进攻
的军事据点和经济基地。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从投降的匈奴人口中了解到,原来居住在今甘肃
敦煌一带的大月氏部落,遭受匈奴攻击,被迫西迁于妫水(今阿姆河),时
刻想回来报仇。汉武帝为反击匈奴,于是募人出使大月氏,想联络他们夹攻
匈奴。
汉中人张骞应募出使,在西行途中被匈奴人抓住扣留。匈奴人为他娶了
妻子,迫使他变节投降。张骞坚贞不屈,始终保存着出使的凭证——“节”。
在匈奴十余年,后来乘机率众西逃,经大宛、康居,到达大月氏。这时大月
氏已占有大夏故地,土地肥沃,户口殷盛,生活安定,又与汉相距太远,不
愿共击匈奴,再回旧地。一年后,张骞沿南山 (昆仑山)东归,至羌中又为
匈奴扣留。第二年 (前126年),张骞乘匈奴争位内乱逃回长安。张骞出使
西域13年,历尽千辛万苦,出使时同行100多人,回来时,只剩下他和匈
奴侍从堂邑父两人,匈奴妻也跟着到了长安。
① 顾炎武: 《日知录》卷九部刺史条。
… Page 65…
张骞此次西行虽然没有达到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却传播了汉朝
的情况,把西方诸国的地形、物产和风俗等介绍到国内,使汉人闻所未闻,
开阔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眼界,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是招引乌孙回河西
故地以击匈奴,并与西域各国联系。乌孙原居于敦煌、祁连之间,与大月氏
为邻。西汉初,乌孙为大月氏击败,西迁至伊列水 (今伊犁河)流域建国,
人口约63万。张骞率领300多人的庞大使团,携带大量金币丝绸牛马,并
有许多副使随行。张骞至乌孙,乌孙王因其地近匈奴,受匈奴的威胁严重,
不敢和汉朝联合。张骞没有达到目的,乌孙派使者数十人陪他回长安,这是
中亚使者第一次到达汉朝都城。张骞派出的副使分别到了大宛、康居、大月
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地,后来也由各国使臣陪同,相继返回长安。
从此以后,中西交通贸易频繁起来,天山南北成为中西交通的桥梁,西
域各地和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6。王莽改制
王莽字臣君,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成帝时,外戚王氏的势力迅
速膨胀,控制了西汉政权。太后王政君的兄弟王凤、王商、王音、王根等四
人相继为大司马大将军,王氏封侯者前后共达9人之多,朝廷中重要官吏和
许多刺史、郡守,都出自王氏门下。王家的显赫势力成为王莽代汉的政治基
础。
王莽的父亲王曼早死,是太后诸弟中唯一没有获得封侯的。王莽的堂兄
弟们骄奢淫逸,胡作非为,只知道享乐腐化。惟独王莽谦恭俭朴,勤奋好学,
谨事老母及寡嫂,护养兄子,以德行著称。伯父大将军王凤生病,王莽精心
服伺,几个月衣不解带,弄得蓬头垢面。王凤深受感动,临死前将他托付给
太后和成帝,王莽得拜黄门郎,迁射声校尉。公元前16年,封新都侯,迁
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成为皇帝亲近侍从。王莽官位愈高,行为愈加恭
谨,疏散家财,结纳名士,声望日隆。公元前8年,执政王根病重,遂举荐
王莽继任大司马大将军,辅政一年多。哀帝即位后,其祖母家傅氏和母家丁
氏掌权,王莽失势,被迫称病去职,回到封国。公元前1年,哀帝死,王政
君以太皇太后临朝称制,王莽复任大司马,总揽朝政。
王莽执政后,一方面排斥异己,穷治与平帝外家卫氏有关的吕宽之狱;
另一方面推行了一些收揽人心的措施。如恢复汉宗室和功臣后裔的封爵,二
千石以上官吏年老退休后,终身发给原俸禄的1/3;扩大太学,增加博士和
太学生名额,为太学生建校舍万区;郡、县、乡、聚都设立学校;又邀请通
晓古书、天文、历算、乐律、兵法、医学以及能教授五经的士人共数千人到
长安,讲述自己的学说。从而得到了大多数贵族、官僚、地主和儒生们的拥
护。公元2年,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