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前期文化教育史-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遏止了印度教育的独立发展。
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始于鸦片战争。它们通过一系列不
平等条约,纷纷来华开设教堂、学校、医院等进行侵略活动。第二次鸦片战
争后,外国侵略者进一步利用教会学校实施其奴化教育,并配合其政治、军
… Page 73…
事、经济的侵略对中国新教育的发展进行全面控制。
首先,建立教会学校的联合组织。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各教派在各地
区所办的学校逐渐进行合作,成立了一个中央的联合机构,借以增强其文化
侵略活动。
其次,制定开办教会学校的目的。帝国主义对中国文化侵略的最终目的
如同军事、政治、经济的侵略一样,是要使中国变为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
地。办教会学校就是帝国主义进行文化侵略的一种重要手段。
无论是早在1877年第一届“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上,登州大学校长
狄考文发表的论文中,还是在1890年上海举行的中国基督教传教士第二次全
国代表大会上,上海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的发言中,都明确指出,开办教
会学校就是帮助传教士传教,使人信教,最终使全中国以及全世界“基督化”;
就是要培养为教会服务的牧师和教师,并通过他们来控制未来中国的发展。
所以,培养服从帝国主义的知识干部,是教会学校的主要目的之一,这是一
点。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教会学校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愚弄、欺骗广大的
中国人民,最终使中国沦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传教士愚弄、欺
骗中国人民的手段是多方面的:有的通过极力否定中国民族文化,来使中国
人养成民族自卑感和崇洋媚外的奴才心理为其侵略目的服务;有的通过丑化
中国人民,把中华民族说成是没有“文明教化”的劣等民族,来为帝国主义
侵略进行辩解;还有的利用宗教迷信或宣传各种各样的反科学的唯心主义世
界观来达到愚弄和麻痹中国人民的目的,使中国人民放下斗争武器,对侵略
势力“和爱”,甘心情愿地为帝国主义效劳。
19世纪末期正是帝国主义列强策划瓜分中国,使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
的阴谋时期,因此,它们在中国开办教育就是为了服务于这个罪恶的政治阴
谋。它们企图通过教会学校和教会学校的联合机构来直接控制整个中国教育
权,培养服务于它们的知识干部,愚弄和欺骗中国人民,按照它们的旨意来
“改造”中国,使中国走上殖民地化的道路。
第三,确定以宗教为中心的教学课程和教学用书。教会学校主要开设宗
教课,它是一切学科的中心。此外,为了宣扬宗教,吸引学生,培养为其服
务的知识干部,培养可以控制中国社会向有利于帝国主义的方向发展的学
生,也开设语文、自然、史地等课程。狄考文讲的很明白,“我们就要准备
好我们自己的人,用基督教和科学来教育他们,使他们胜过中国的旧士大夫,
因而能取得旧士大夫阶级所占的统治地位……成为社会上和在教会中有势力
①
的人物。”由此不难看出,教会学校把这些学科列入课程的真正目的。后来,
教会学校又增设了英语,其目的是以学习英语为诱饵,吸引中国有钱的或官
僚家庭的子女来教会学校读书,从而对青年学生灌输宗教迷信和亲外、崇外
的思想。
教会学校为了便于宣扬宗教,所用教科书基本上都是自己编写,如初小
用的《教会三字经》、《耶稣事略五字经》、《圣道问答》等,高小用的《福
音史记课本》、《旧约史记课本》等。此外,他们也编译一些中国近代早期
的自然科学教本,如狄考文的《笔算数学》、《形学备旨》、《代数备旨》、
付兰雅的 《三角数理》、《数学理》、《代数术》、《格致须知》,潘悦文
① 参阅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第62 页。
… Page 74…
①
的《八线备旨》、艾约瑟的《重学》等,这些科学教本所遵循的原则就是宣
②
扬宗教,“注意上帝、罪恶、赎罪这些大事”。
第四,增设教会学校。外国侵略者 1876年在中国开办的教会学校共有
350所,学生总数5957人。到1889年,学生总数达16800多人。1898年,
仅美国传教士有155个教会和849个分会,4万多名中国教徒,1032所初等
学校,学生16000多,74所中等以上学校,学生3819人。当时许多比较有
名的学校如广文书院(1917年发展为齐鲁大学)、文华书院(1910年发展为
华中大学)、南京汇文书院(1911年发展为南京金陵大学)、上海圣约翰书
院(1905年发展为圣约翰大学)、格致书院(1916年发展为广东岭南大学)、
北京汇文书院、潞河书院(1919年合并为北京燕京大学)等都是美国传教士
开办的。
除了基督教开设的各级各类教会学校外,还有天主教教会办的各级各类
学校。天主教学校多属小学性质,附设在教堂内。
外国侵略者利用他们自己开办的教会学校来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化教育,
关键的问题是要派遣得力的传教士。那些被派到中国的传教士常常以“宗教
家”、“教育家”的身份同情“维新”,进入维新运动内部,极力把维新运
动引导到殖民主义道路上去,1870年由美国浸礼会派遣到中国山东、山西进
行传教的李提摩太和 1859年来华传教的美国监理会教士林乐知就是这个时
期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突出代表人物。
西方殖民主义对亚洲一些国家的文化侵略,激起了人民的不满,他们勇
敢地进行了反殖民主义教育的斗争。
在印度,19世纪70、80年代,由非贵族知识分子瓦苏德夫·巴尔万特·幅
德克领导的反封反殖斗争,不仅揭露、抨击了英国殖民者在政治和经济上对
印度人民的压迫和掠夺,号召人民起来反抗英殖民统治,而且他还在斗争中
领导创办学校,在青年中进行反殖民主义教育的宣传。资产阶级的左翼人物
博隆纳特·线德拉提出:“现在已经到了把一切英国的东西都抛弃的时候
了,……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双手建立民族的学校和学院、民族的报刊、民族
①
的银行……等等。”力主独立发展印度自己的教育。以喀·钱·森为首的一
些激进的印度教徒为了进一步开展教育改革运动,成立了新的印度教改革团
体——“印度梵社”,认为“教育是摆脱国内现有一切邪恶的主要方法”,
倡议兴办学校,希望印度青年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他们的主张和活动反映
了民族的觉醒。以穆罕默德·尤斯米为代表的伊斯兰教徒则提出要反对英国
的殖民统治,同时又主张把反英宣传和普及教育结合起来,他们在德欧创办
的宗教学院,既不开设英语课,又对学习的人没有任何宗教和财产的限制。
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教育来摆脱殖民化,来激发和联合人民的反英斗争。1885
年成立的代表上层资产阶级和有民族主义情绪的地主阶级利益的印度国民大
会党,进一步揭露和抨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提出要求得印度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和增加参政机会,必须反对殖民教育,发展印度民族的现代教
育。
印度反殖民主义教育的斗争,推进了印度民族教育思想的形成和民族教
① 参阅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第64 页。
② 同上。
① 参见腾大春《外国近代教育史》,第62 页。
… Page 75…
育的发展。特别是在这个斗争中,出现了以圣雄甘地为代表的一批激进的资
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那种既主张接受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资产阶级的民
主自由思想,又主张不脱离本民族教育发展的现实而强调要进行基本教育的
观点,对印度摆脱殖民教育、发展民族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人民反对殖民教育的斗争是多方面的。有的地方直捣教堂,驱逐传
教士;有的地方反对“洋教”,打击教会。维新人士、开明绅士中也有不少
人著书立说,对殖民教育,对外国文化侵略表示不满。有的还一针见血地指
出,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就是“夺华之心”。1900年,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
动爆发,这个运动是鲜明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有力地抗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
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侵略,打破了它们瓜分中国的阴谋,同时也撼动了清朝
的封建统治,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做了有力的准备。
(2)维新运动与教育改革
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的武装侵略,亚洲不少国
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或面临半殖民地化的危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日益加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家为了发展,便另图新路。日本和中国就
开展了由封建社会转变为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维新运动。这两个国家的维新
运动虽然所采取的手段不同,参与的力量也有不同,运动的结果更是截然相
反,但是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在运动发展过程中,都主张改革封
建主义教育,提倡学习西方的科技知识,促进本国教育的进步,推动资本主
义的发展。在维新运动中,两国都出现了一批具有新学思想的教育家。
关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1868年1月3日,倒幕派以武力作
后盾,发动宫廷政变取得成功,成立了明治政府。接着便自上而下地进行资
产阶级改革运动,在日本历史上,这个运动被称为“明治维新”。明治维新
面临的最重要课题是克服幕藩体制造成的国内危机,改革封建制度,对抗欧
美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争得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为此,明治政府提出了
三项基本政策:“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其中“文明
开化”不仅是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而且要以西方资本主义近代化为榜样,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文教制度用以改革日本的旧教育制度,最
终达到发展资本主义、“富国强兵”的目标。
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明治整个现代化政策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从天皇到国民,对教育改革是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