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心理教育-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受她的母爱。果然,被饮食过度弄得脑子不灵便的约翰·里德接过了母亲交给的这把无形的尚方宝剑,他虐待简·爱,常常一星期两三次,而且每次施暴前的口头禅是:“妈妈说你……”里德太太呢?在儿子对简·爱又打又骂时,她总是装聋作哑,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当简·爱在忍无可忍的地步采取正当防守性质的反抗时,里德太太总是不问青红皂白地只对简·爱进行惩罚。
其实,里德太太的母爱把儿子教唆成一个虐待狂。因为儿子不仅对表妹如此,而且母亲稍不如其意,开口便骂“老姑娘”,还常常撕破和毁坏母亲的衣服……
长大后的约翰·里德,整天和社会上的坏男人坏女人混在一起。又因饮食过度而造成的脑子不灵敏,使他被与他一起的流氓把钱财骗得精光,欠下一屁股债,两度进班房,最后以自杀了结其生命。
像里德太太对儿子所表现的母爱,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说不乏其人。从源源不断地供应糕饼糖果致使一个孩子呆笨、堕落、直到毁灭。也许有人以为这是危言耸听。然而,当你冷静下来,咀嚼约翰那副尊容和他的心理障碍,想想约翰所在学校教授的话:“只要家里少给他捎些糕饼和糖食去,他准能过得很好。”现代家庭中因营养过剩而早早趋向肥胖的孩子还少吗?
诚然,在现代社会里,像里德太太这样刻毒地对付穷亲戚的现象不多见了,但做母亲的平时教唆孩子与同伴相处时怎么样才能占便宜、逢人有危难时又该怎么样袖手旁观的情况却时有所闻,甚至有的父母把子女奉若小皇帝(后),同时在子女面前又虐待老一辈。这是何等的人类悲剧啊!优生需优教优育。真挚宽厚仁爱,是人际间最可宝贵的感情。高尚的母爱,首先应该向孩子展示你的真挚宽厚仁爱的情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孩子尊重你,才有可能使望子成龙的理想得以实现。否则,你的孩子也必然如同约翰·里德一样,刻薄得叫人无法忍受、乏味得叫人瞧不起、恶毒得让人憎恨……
东西的心理定势
一位汉语老师教外国学生学习“东西”这个词。老师说:“东西”泛指事物,凡物质和精神各因素均可称“东西”,有时可特指人。但外国学生初学汉语,弄不清“东西”的指代范围和用语状况,更不清楚修辞和感情色彩。
老师问学生:“什么是‘东西’?”学生回答“桌子是东西,椅子是东西,我是东西,你是东西。”老师提醒道:“不对,不对。”学生连忙更正:“啊!对不起,你不是东西。”老师又好气又好笑,再次提醒:“更不对了,不能说‘你不是东西’,这是骂人的话。”
这时,学生愕然,问道:“那么你到底是不是东西?如果是东西的话,你是个什么东西?”老师连忙说:“不行,不行。‘你是什么东西?’也是骂人的话。”
学生听了老师的解释更是茫然不解。看着学生疑惑的表情,老师又耐心地向学生解释:“东西”这个词一般指非人的事物,指人时有否定句和疑问句则带有贬斥、责骂的意味。如:“张三不是东西”,“李四是个什么东西?!”如果再加上感情修辞的词语,则修辞色彩更为丰富。加强贬斥意味时,如:“你这狗东西!”表示厌恶色彩时,如:“这老东西活得不耐烦了。”表示诙谐和笑谑意味时,如:“你这鬼东西,尽跟我捣蛋。”表示喜爱色彩时,如:“这小东西真讨人喜爱。”等等。
听完老师的讲解,学生无不惊叹道:“啊!‘东西’太复杂了!真像个魔鬼。”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所以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得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学生更加惊奇:“语言也是东西?”老师回答道:“语言也可称为‘东西’,前面需要加一个‘这’,表示强调。”学生恍然大悟,感叹道:“东西’这东西真是个怪东西。”
由于老师对“东西”一词的含义的解释最初比较抽象,自然学生将“东西”一词运用于具体语言环境时,套用了“东西”涵盖的范围,形成了心理定势。什么是定势呢?定势是指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使后继的心理活动产生一定的倾向性。定势现象是人人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它对新知识的掌握、新技能的形成、新问题的解决以及学习的迁移,都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可能是有益的,有的可能是有害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尽量不让定势的负效应形成和发挥影响,倘若已形成负效应,应该想法克服它。
善教者动之以情
在教育心理中,语言的魅力是巨大的。这里有一件小事:一天,在繁华的巴黎大街旁站着一个头发斑白,衣衫褴褛的老人,他伸出枯瘦而颤抖的手,发出凄惨的声音,向过路人行乞,而且在身旁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一行字。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走过他面前,看看那块牌子上的字,都无动于衷,姗姗而去……
这天中午,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也路过这里。他看看木牌上写的字之后便问老年的盲人:“老人家,今天上午你的收入如何?”唉”,老盲人叹息着回答说:“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脸上显出非常悲伤的神情。让·彼浩勒听了,拿出自己的笔悄悄地在那行字前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这几个字,就匆匆离去了。等到晚上,他又路过这里,问老盲人下午的收入情况如何,那老盲人笑着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让·彼浩勒听了,摸着胡子满意地笑着离去……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之所以产生了这么大的魅力,就在于它富有感情色彩。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桃红柳绿,那莺歌燕舞,那小桥流水,令人陶醉。但这一切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都是虚设的,在他眼前有的只是一片漆黑!当人们想到这个生命行将就木的老人,一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过,自己的情感就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从而油然而生出怜悯之情。
在教学中,语言也具有同样的魅力。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说过:“动人心情者莫过于情。”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过:“做教师的决不能够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要真正打动学生,教师本身必须在内心深处充满激情,在教学进程中,教师的语言声情并茂,才能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发挥语言魅力的本领,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善于运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刻意求新、反复推敲,来表达意境,创造佳作,感染读者。杜甫赞美李白的诗是“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表明了语言的巨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