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群体心理教育 >

第4部分

群体心理教育-第4部分

小说: 群体心理教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0岁的小女孩玲玲与爸爸妈妈住在一个屋子,晚上睡到11点多钟时,突然醒过来,看见爸爸妈妈正在床上过性生活。爸爸妈妈感到非常难堪,不知所措。
  孩子虽然不懂事,可是应加强对孩子的适度性教育。
  对于孩子发现父母做爱时,首先,父母应该知道做爱是成人表达爱情的方式,而且属于隐私。父母如果能够让孩子睡在另一个房间最好。即使没有条件,与孩子同住一室,被孩子发现后,也不要惊慌失措或害羞,也不必只是命令孩子回避。这样会适得其反,让孩子觉得是不好的。要应该冷静对待小孩子,拥抱一下孩子。如果孩子看得很清楚,父母可跟孩子解释自己的行为和别的孩子的爸爸妈妈所做的一样,是爸爸妈妈相爱的表示。
  作为父母亲,在今天开放的社会里,应该及早培养孩子的性别角色,对孩子谈谈性。怎样和孩子谈呢?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女孩的发育比男孩子稍早,当女孩到了11岁后或男孩子13岁后,与孩子谈论性时要具体。要告诉他们身体的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是自然的事,女孩子来月经,男孩于开始遗精是正常的,使他们预先了解身体是怎样发育成熟的。而不要谈一些抽象的概念,只有具体的事情,儿童才能充分理解。这段时期,孩子对性的兴趣往往是无意识的,对异性的兴趣常常只在同性之间窃窃私语。
  (2)当孩子再稍大一些,孩子开始模仿同龄的伙伴,他们的感情无拘无束,还不了解自己独特的个性。随着身体产生性激素,出现自己没有搞明白的性冲动。此时,父母应告诉他们,这些是正常和自然的感觉与冲动。
  (3)对孩子要进行性别角色的教育。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将会出现性别角色的定位,这时,社会和家庭要慎重处理,正确对待。应该让孩子懂得性道德,懂得如何正确确定与自己年龄相符合的性角色,对孩子的异常行为,要耐心教育,及时纠正。另外,作为社会和学校,要鼓励男女生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友好相处,鼓励正常男女交往,破除性的神秘感,建立健全的性观念。培养孩子性格时不能只按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教育孩子,应该按照“男女气质双性化”的模式,让男女两性分别学习和获取对方身上的优点和长处,使之能在各种环境中应付自如。比如说,女孩除了温柔、善良的气质外,也可适当培养其进取、刚强的气质。

集中学习注意力
  有一个叫佳佳的小朋友,上课时,开始还能专心致志听老师讲课,可是过了不一会儿,他听着听着,头脑就走神了。思维飞出教室,一会儿想着汽车玩具,一会儿又想着小狗,等等。老师发现后,走到佳佳身边,用教鞭轻轻敲他一下,他又能集中一下注意力。可是等一会,佳佳的思绪又飞出去,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
  佳佳小朋友在上课时这样,回到家里也改不了这个坏毛病。做作业时,也容易走神,要么望着窗外发呆,要么摆弄桌上的东西,要么玩一玩玩具,或者看看电视。为此,佳佳的妈妈很感到头痛,常常训斥佳佳,有时候,佳佳的妈妈还用买好吃的零食或好玩的玩具,来对佳佳集中注意力加以鼓励,但仍然效果不佳。
  佳佳小朋友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是儿童的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这种儿童所特有的心理特征首先与年龄有关系。一般来说,孩子的年龄越小,注意力就越不易集中。这是因为儿童的脑神经系统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大脑的抑制功能还不是很强。从心理学来看,5~7岁的儿童可集中注意力约15分钟,7~10岁的孩子可集中注意力约20分钟,10~12岁的孩子可集中注意力约25分钟,12岁以后的孩子可集中注意力约30分钟。
  此外,儿童的注意力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意注意,另外一种是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无预定目标也无须经意志努力而实现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服从于活动目的任务的注意。在学习或工作中的注意是以有意注意为主的,有意注意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努力才能够实现,对人的脑力或体力消耗都较大,因此,极易产生疲劳的感觉。这对于身心尚未发育完善的孩子来说,长时间进行有意注意是很困难的。学龄前的儿童无意注意已有了高度发展,有意注意还在逐步形成。因而,这些儿童在学习时尤其容易被其他事情分心。怎样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逐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呢?
  (1)不要长时间让孩子进行单调的学习,在儿童的学习中,要生动、形象、有趣,避免枯燥、乏味、单调。
  (2)每次让孩子学一个问题,内容尽量做到少而精。
  (3)儿童学习时尤其要注意劳逸结合,每15分钟,就让孩子休息,起身活动活动,放松一下,让大脑得到休息。
  (4)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如,背诵唐诗时,可让孩子与孩子之间进行比赛,看谁背得快,背得好,就给予表扬或鼓励。
  (5)让孩子明确学习目的,及时对孩子的进步给予鼓励,同时,批评孩子的时候要注意语言上避免造成对孩子的伤害。
  (6)懂得孩子的心理特征,用儿童的标准进行要求,避免拔苗助长,以防事倍功半,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为何常腹痛
  有一位小患者,名叫点点,在某小学读三年级,他长得又高又瘦。开始,父母还以为他营养缺乏,就拼命加强饮食,还从商店买回来不少营养补品给点点吃,可是点点仍然长不胖,看起来体质很差,有时还感到头晕,而且经常感觉腹痛。
  点点在班上成绩较好,可是爸爸妈妈对他要求很高,希望他每次考试都在班上是第一名。考好了,父母给予奖励,如果某次考不好,爸爸妈妈就会埋怨。到了期中考试,点点偏偏发高烧,只能在家休息。后来带病参加考试,成绩没有考好。点点在家里听父母埋怨道:“这孩子真是不争气,怎么在这个时候生病。”点点听到了,心里也觉得不好受。到了期末,父母为了让点点在班上考第一,就拼命买回来营养品、健脑液给点点喝。每天晚上还陪着点点开夜车,督促孩子学习。并且还常常嘱咐点点:“好好复习,这次一定要考个全班第一。”这使点点感到精神压力很大。于是他经常出现腹痛。父母也没办法,只好带他到医院开药吃,结果怎么吃也没有效果。
  点点的特征在心理学上称为“神经性腹痛”,是一种心理上的疾病。这是一种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而非腹部内脏疾病引起的病症。一般来说,约有2%的儿童有慢性腹痛症状,而几乎98%以上的儿童无器质性疾病,仅仅只是一种心身疾病。
  患“神经性腹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遗传因素。患此类病症的儿童有一定的体质和素质特点,比如,孩子的体型瘦长,敏感性强,对刺激有过度反应,并伴有植物神经活动过度体征,如血液分布不均匀,皮肤充血不良,脸色苍白。
  (2)心理因素。孩子往往压力过大,父母对其期望值过高,比如强迫孩子考出好成绩,强迫孩子从事不喜欢的活动,如弹钢琴、跳舞。
  (3)体力过度疲劳。父母逼迫孩子长时间用功读书,或逼迫孩子长时间弹钢琴、跳舞。
  (4)儿童心情不愉快或碰到不称心的事。比如,突然听到侮辱性的语言,会使孩子产生突然的腹痛。
  怎样认识和消除孩子的“神经性腹痛”这一心身疾病?
  (1)在排除患儿内脏疾病后,如蛔虫、阑尾炎等,确定患者为神经性腹痛,这种症状只是功能性腹痛,它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长大后,会自行消失。
  (2)当孩子产生神经性腹痛后,应帮助患儿查出心理上的原因,消除其心理压力。比如,父母调整对孩子学习的期望值。
  (3)在孩子出现腹痛后,可对孩子进行一些心理指导治疗,把集中在腹痛的注意力引导开,在孩子情绪紧张时给予必要的宽慰,以减少发作次数。

关注儿童孤独症
  有一个小女孩,名叫韵韵,今年9岁,是个儿童孤独症患者。韵韵小的时候,十分乖巧、伶俐,家人及亲朋好友都十分喜欢韵韵。韵韵认字很早,对说话也是很早就开始学。她在1岁多的时候就让爸爸妈妈教她认字,而且很快就能记下来,到了2岁多一点,就能读一些简单报纸和儿童杂志,并对书法中的草体字、篆书等也能认出一些。可是大人都发现韵韵除了对文字有特殊兴趣外,对别人说的话却听而不闻,还经常自言自语,重复以前听到过的话。另外,小韵韵还有不少刻板、奇怪的动作和行为。例如,她常常用手指夹着东西转动,在幼儿园里,韵韵不喜爱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而喜欢独自在一旁翻书或一个人到处跑动。她除了自言自语外,不和别人交谈,显得呆板、木纳、迟钝。到医院诊断为儿童孤独症。
  小男孩兵兵今年才4岁多,幼时,爸爸妈妈就把兵兵的奶奶接到家里带兵兵,并且为兵兵请了一位小保姆帮助带。爸爸妈妈由于平时单位工作忙,很少有时间顾及孩子。奶奶则十分疼爱孩子,娇惯了兵兵,平时因为担心他外出摔跤或害怕他与小朋友打架,因此很少带他出去,总是让他一个人在房间里玩。兵兵到了2岁,该上幼儿园了,爸爸妈妈想将他送到幼儿园去过过集体生活,改变一下孤独的性格,可是在幼儿园里,兵兵不喜欢与小朋友一起玩,也不听幼儿园阿姨的指挥,总是一个人躲到一边,如果强行让他与别的小朋友玩,他就大发脾气,大声哭喊或尖叫跺脚。兵兵由于经常不与爸爸妈妈在一起,自小就不喜欢大人抱他,而且也很少看大人的眼光。长大一点后,每次爸爸妈妈下班回到家里,小兵兵连看都不看一眼。兵兵自小就喜欢旋转的物体,常常对着旋转的车轮或电扇发呆,有时甚至一发呆就是连续一两个小时不挪动地方,如果让他玩别的玩具,他就会大吵大闹。后来,兵兵常常自言自语,无意识地说一些辞不达意的短语或重复别人以前说过的话。爸爸妈妈将兵兵带去做心理咨询,医生诊断为儿童孤独症。
  儿童孤独症是一组病因不明的精神障碍,此病多发于幼儿期,且多发于男孩,女孩也有这种症状。儿童孤独症的主要表现特征如下:
  (1)患儿缺乏与社会交往的能力,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不喜欢大人抱,喜欢一个人独处。
  (2)缺乏语言表达能力,常常自言自语,并重复别人以前说过的话,语言发育迟缓,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感情及需求。
  (3)行为呆板,常常对某些事物有特殊、过分的喜好,有些患儿还伴有智力发育迟缓。
  如果儿童有上述症状,切不可忽视,要及早进行调适和治疗矫正。对于儿童孤独症,不是用药物可以改善的,而需要通过教育的手断,来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使孩子逐渐走入社会。
  首先,保持信心。绝大多数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发育,症状都会有所减缓。家长的信心,则直接影响孩子症状的改善程度。因此,父母要有耐心,要积极配合和协助心理医生对孩子的治疗,要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给予鼓励,要对孩子症状的反复有耐心。
  其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