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心理教育-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位青年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即青少年性心理问题,也就是说青少年由于对性成熟状态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心理问题,包括手淫、早恋、失恋等。
青少年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生理特征发生了突变,其内分泌机制逐步完善,生理机能逐步增强,男女第二性征出现,女孩开始乳房隆起、并且月经来潮,男孩开始出现遗精等特征。从心理上,性意识开始觉醒和发展。男女双方由开始对自己的性特征变化感到害羞和不安,对异性的变化表示好奇和关注,发展为对异性产生追求和爱慕。青少年时期的男女交往极其敏感、容易冲动,其性意识的发展与道德规范会由于其思想不成熟而出现矛盾,从而给身心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1.关于手淫的心理
由于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青少年都会产生性冲动,因而有些人需要采取手淫来解决性冲动,手淫也称为自慰行为。几乎每一个人都有手淫行为,尤其是男性青少年,女性青少年也有手淫,只不过更隐秘一些。手淫是正常的行为,适当手淫不仅无害,而且对身心健康有好处。但如果长期手淫而成一种习惯,对青少年的身心都会造成损害。青少年时期,由于有许多青少年缺乏正确的性知识和性心理,往往由于手淫而产生懊悔、恐惧、羞耻和罪恶感,在心理上产生巨大压力。上面例子中所提到的那位青年,就是因为误信手淫的危害而产生的恐惧心理,相信所谓“一滴精、十滴血”的观念而产生的焦虑心理。这与患者的性格也不无关系。患者本身个性拘谨、内向、自尊心强。青少年如何正确对待手淫:
(1)首先要懂得手淫是现实生活中青年人解决性欲的一种途径,适当的手淫能暂时解决性冲动所引起的心理压抑和性紧张,还有利于提高结婚后的性适应能力,减少性犯罪,对人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因此,青少年如果出现手淫的行为,不要惊慌失措、恐惧焦虑,而应该保持健康、正常的心理。
(2)其次要避免因偶尔的手淫行为而造成习惯性行为,否则,就会给自身身心健康带来危害。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的黄金时期,要珍惜光阴,积极参加各种有益健康的社交活动,及时转移因手淫所带来的不良情绪。
(3)青少年时期由于精力旺盛,性冲动强烈,对生殖器官的刺激都会导致性冲动。因而,青少年应该讲卫生,勤换内裤,勤洗澡,同时,避免穿紧身裤,如少穿牛仔裤和健美裤,并且保持身体轻松,心情愉快。
(4)对于长期手淫而引起严重心理焦虑者,可以到心理咨询部门进行心理咨询,并检查有没有精神发育和精神障碍方面的问题。
2.关于初次遗精和月经来潮的心理焦虑
青少年到了青春期,就会出现性的发育。这时,青少年一方面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比如,担心自己达不到标准身高和体重,女孩子担心乳房发育不良和身体不苗条,男孩子也担心自己是否有男子汉的雄壮等等,并为此感到焦虑,有的女孩甚至采取节食减肥等方法,致使身心受到损害。
到了青春期,伴随而来的是男女青少年的首次遗精和初潮,这些本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开始成熟的标志。可是有不少青少年因缺乏基本的性知识,而对此感到焦虑,认为遗精伤元气,因此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并由此而产生诸如头痛、失眠、乏力等神经衰弱症状。
此外,在青少年期间,还有一种心理现象是性早熟,即青少年出现成年人的性欲意向和行为。引起性早熟的原因主要与生理因素有关,尤其是神经内分泌因素的影响,另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如青少年到青春期仍与父母同床睡觉,或孩子大了仍要父母帮助洗澡等,都可引起孩子性早熟。此外,不健康的书刊、电视也有可能刺激性早熟。性早熟的直接后果将导致早恋或过早发生性的关系,而造成性心理异常。
3.关于过早性行为和性过错
由于性早熟或其它环境因素的影响,有些青少年会出现道德意识模糊,是非不分,低级趣味,而过早与异性发生不正当的性行为,或受人教唆,而发生诸如同性恋、窥阴癖、恋物癖等变态心理和性过错。对这些青少年,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采取措施,一方面加强性知识和性心理教育,另一方面,在必要时,可采取强制措施,将他们引入到正道上去。
青少年早恋心理
有一位高中一年级学生小邓,在心中抹不去同班女同学小敏的影子,这种感觉使他吃不好,睡不好。他终于提起笔给小敏写了一封情书。信中写道:“小敏,不知从何时起,在我心中涌起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上个学期,我禁不住想多看你几眼,但我的目光又不敢与你正面相视。有时,我在班上表现自己,滔滔不绝地演讲,只是为了吸引你的注意力。在篮球场上,只要在观众中看见你,我要么就表现得非常好,投篮命中率高,要么就手足无措,投不进篮。当你生病时,我心中感到不安,与同学们一起去看你时,却又装出一副淡然的样子,生怕同学们知道了我心中的秘密。”
这位青少年与千千万万的青少年一样,其身体各器官组织的发育日趋成熟,由性生理成熟引发的性意识觉醒,从而导致了青少年的恋爱心理。在此期间,青少年的性心理主要表现为一种接近异性、吸引异性的愿望,其性心理还只是一种生理上的突变所带来的本能意识,并没有青年中晚期那样的深刻和丰满。上面例子中的那位青少年的表现实际上是想在女同学面前表现自己,以引起女孩的注意。另外一种方式则是含蓄。比如,有的女孩子碰到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喜欢用眼神暗示对方,或是通过向对方借书等含蓄的方式来获得对方对自己感情流露的反应。而有的男孩子则借口与女孩子说话,或是借书等方式来得到女孩子对自己感情流露的反应。
青少年的恋爱行为,如果受到家庭、社会、道德及自身因素的制约而不能适应时,青少年就会出现诸如早恋、单恋、失恋、自恋等恋爱心理问题。
(1)早恋是青春期或青春期以前的青少年出现过早恋爱的现象,一般发生于20岁以前。早恋是一种社会现象,并不一定是这些青少年道德品质差,并非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早恋并不等于堕落。但是,早恋会分散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注意力,而且由于青少年的身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心理机制还不成熟,对生活、事物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最终形成,因此会影响青少年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产生早恋的原因主要是与青少年性早熟和性意识觉醒有关。现在青少年在16岁左右就达到性成熟的高峰期,随着社会的开放,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与性有关的报刊杂志以及电视节目,这些都刺激了其强烈的对异性的好奇心和探求异性奥秘的愿望。此外,家庭、学校对男女交往持反对态度更强化了青少年对异性的好奇心。产生早恋的另一个原因与部分青少年空虚、孤独,道德观念薄弱,自制力缺乏,把恋爱视为儿戏,完全不负责任有关。同时,社会过于渲染早恋的问题,使得青少年误认为早恋似乎是一种潮流,这无疑对青少年早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怎样克服和消除青少年早恋心理呢?首先,青少年要正确认识早恋对青少年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会带来不良影响。青少年时期正是学习知识、长身体的时期,早恋不仅分心,而且可能因缺乏生活经验而出现一系列复杂的问题,造成终身遗憾。因而,青少年要用理智战胜感情。其次,家长、老师要用适当的方法处理青少年早恋。帮助他们组织健康、丰富的文体活动,对早恋的孩子不要歧视,而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们摆脱早恋的烦恼。第三,早恋的青少年在感情割舍时要讲究方法。不要简单从事,要选择恰当的方式予以表达,以免造成对另外一方的伤害,并且恋情断了以后,要继续保持友情,要宽容大度。第四,恋情结束后,要迅速将注意力及时转移到学习和事业中去。
(2)在青少时期,除了早恋外,另外一种较普遍的心理是单恋心理,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单相思。单恋多是一种情感错觉,是对对方的相貌、言行举止的迷恋。产生单相思的心理主要是由于青少年心理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缘故,而且也与青少年自身的性格有较大关系。比如说,性格内向、敏感、有自卑心理以及富于幻想的男女青少年很容易堕入单恋的感受中。单恋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体验,如果控制不好,会使青少年陷入痛苦之中。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单相思之苦呢?首先,应该防止发生单恋的心理,避免恋爱错觉。如果经过认真考虑,的确深爱对方,就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表白,或主动向对方坦诚自己的爱,或请对方的好友去传递信息。切不可抱一见钟情的想法,而要用心明辨。如果对方对自己的表示没有回应,就不要去胡思乱想。其次,如果自己已经有单相思心理,就应该勇敢地表白,如果不能用心灵去与对方产生火花,则要保持理智,把心思转移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来。
(3)青少年时期所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失恋。恋爱只会有两种结果,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恋爱是两个人的感情问题,两个人随着接触的增多,了解的加深,性格、志趣、爱好等方面的矛盾就有可能展现出来。另外,可能遇上了条件更好的对象,或者因家庭的干涉,或是因两人天各一方而感情疏远等,都有可能产生失恋。失恋会引起青少年痛苦和烦恼,许多失恋者基本上都能正确处理和对待失恋所带来的挫折心理,而重新走向新的生活。但也有不少青少年因失恋而产生自卑、羞愧心理,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认为世界一切都变得不美好了。有的甚至产生离家出走,当和尚、做尼姑,更有甚者,因失恋而产生报复心理,甚至出现牙巳罪行为。
失恋所产生的不良心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怎样才能消除因失恋而产生的消极后果和不良心理呢?首先,失恋者不要把痛苦压抑在心里,应该找一位自己的良师益友倾诉,或者把自己的苦恼写下来,一旦当你把自己的痛苦和烦恼发泄出来以后,痛苦、压抑的心理就会自然得到释放,并可求得心理上的平静。其次,失恋后,及时将感情转移到正常的生活、学习中来,转移到健康的活动和对事业的追求上来,陶冶自己的性情,扩大自己的胸怀。另外,失恋者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去全身心地干一番事业,在工作的过程中将会使你得到事业和爱情双丰收。
喜欢顶牛的心理
有一位青少年小炎,高中二年级学生,在班上,总是喜欢和老师、同学顶牛,常常与他们对着干。说话时喜欢抬扛,总是说出与别人相反的观点,别人说这,他偏要说那,老师要他做那,他偏要做这,以此来表示自己有能耐。
老师表扬某位同学的成绩好,他偏偏说那位学生有这问题、那问题。某位学生评上了三好学生,他总是对别人产生怀疑和否定。但如果那位学生受到批评和处分,他反而为其鸣不平,大声叫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