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梁高僧传 >

第26部分

梁高僧传-第26部分

小说: 梁高僧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涅盘无名论〉撰成之后,上呈与姚兴曰:「古代圣哲老子曾说过:天得道则清明,地得道则宁静,君王得道以治理天下。今陛下睿哲圣明,神与道契,理无所不通,故能日理万机,终日弘道,威德被及众生,作文垂范后世,所以,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老子语)。盖涅盘之道,乃三乘之所归趣,大乘之渊府,无形无相,绝视听之境界;幽至虚玄,不是凡情之所能揣测。僧肇承蒙圣恩,得以进入学馆以修习,在罗什门下十多年。虽然众经思想各有所不同,但其旨趣却是一样的。涅盘一义,是我所经常优先听习探研的,但由于贫僧才学疏浅,识见寡陋,虽然屡蒙敦诲,但仍然不甚了了,为此我曾竭尽全力,以探寻研讨,虽然有时也有所得,但末得时贤大哲之教诲时,也不敢擅自决断。不幸什公去世,无从请教咨询,此实乃平生一大憾事。
  「今陛下圣德不孤,独与什公神契,长期共处,耳濡目染,故能重振其玄风,以启迪凡俗。以前曾读到陛下答安成侯姚嵩问无为宗极义,其中多涉及涅盘无名等义理,现贫僧撰写了〈涅盘无名论〉,有十演九折。博采众经,广取譬喻,以仰述陛下无名之理趣。不敢奢望能领会圣意,准确精当,只是揣摩玄理,昭示学徒尔。若果不合圣意,或有谬讹之处,敬请敕示为盼。」
  后来,姚兴答旨殷勤,大加赞赏。并敕令抄写,让其后辈读诵。其为时贤国主所重,一至于此。义熙十年(公元四一四年)卒于长安,世寿三十一。
原典
  释僧肇,京兆①人。家贫以佣书为业。遂因缮写,乃历观经史,备尽坟籍②。志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尝读《老子》〈道德章〉,乃叹曰:「美则美矣。然期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后见旧《维摩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乃言始知所归矣。因此出家,学善方等③,兼通三藏。乃在冠年,而名振关辅。时竞誉之徒,莫不猜其早达。或千里负粮,入关抗辩。肇既才思幽玄,又善谈说。承机挫锐,曾不流滞。时京兆宿儒,及关外英彦,莫不挹其锋辩,负气摧衂。
  后罗什至姑臧,肇自远从之。什嗟赏无极。及什适长安,肇亦随入。及姚兴命肇与僧叡等,入逍遥园,助详定经论。肇以去圣久远,文义舛杂。先旧所解,时有乖谬。及见什谘稟,所悟更多。因出《大品》之后,肇便著〈般若无知论〉,凡二千余言,竟以呈什。什读之称善,乃谓肇曰:「吾解不谢子,辞当相挹。」
  时庐山隐士刘遗民见肇此论,乃叹曰:「不意方袍,复有平叔④。」因以呈远公。远乃抚几叹曰:「未尝有也。」因共披寻玩味,更存往复。
  遗民乃致书肇曰:「顷餐徽闻,有怀遥仰。岁末寒严,体中何如?音寄壅隔,增用抱蕴。弟子沈痾草泽,常有弊瘵。愿彼大众康和,外国法师休悆不?去年夏末,见上人〈般若无知论〉,才运清儁,旨中沈允,推步圣文,婉然有归。披味殷勤,不能释手。真可谓浴心方等之渊,悟怀绝冥之肆,穷尽精巧,无所间然。但合者难晓,犹有余疑一两,今辄条之如别。愿从容之暇,粗为释之。」
  肇答书曰:「不面在昔,伫想用劳。得前疏并问,披寻反复,欣若暂对。凉风戒节,顷常何如?贫道劳疾每不佳,即此大众寻常,什师休胜。秦王道性自然,天机迈俗。城堑三宝,弘通是务。由使异典胜僧,自远而至。灵惊之风,萃乎兹土。领公远举,乃是千载之津梁。于西域还,得方等新经二百余部。什师于大石寺,出新至诸经。 法藏渊旷,日有异闻。禅师于瓦官寺教习禅道,门徒数百,日夜匪懈。邕邕⑤肃肃,致自欣乐。三藏法师于中寺出律部,本末情悉,若覩初制。毗婆沙法师于石羊寺,出《舍利弗毗昙》梵本,虽未及译,时问中事,发言新奇。贫道一生猥参嘉运,遇兹盛化。自不覩释迦祇洹之集,余复何恨?但恨不得与道胜君子同斯法集耳。称咏既深,聊复委及。然来问婉切,难为郢人⑥。贫道思不关微,兼拙于笔语。且至趣无言,言则乖至。云云不已,竟何所辩。聊以狂言,示詶来旨也。」
  肇后又著〈不真空论〉、 〈物不迁论〉等,并注《维摩》及制诸经论序,并传于世。及什亡之后,追悼永往,翘思弥厉。乃著〈涅盘无名论〉,其辞曰:「经称有余、无余涅盘。涅盘者,秦言无为,亦名灭度。无为者,取乎虚无寂漠,妙绝于有为。灭度者,言乎大患永灭,超度四流。斯盖镜像⑦之所归,绝称之幽宅也。而日有余、 无余者,盖是出处之异号,应物之假名。
  「余尝试言之,夫涅盘之为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超羣有以幽升,量太虚而永久。随之弗得其踪,迎之罔眺其首。六趣不能摄其生,力负无以化其体。眇漭惚怳,若存若往。五日莫覩其容,二听不闻其响。冥冥窈窈,谁见谁晓。弥纶靡所不在,而独曳于有无之表。然则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返其愚。有之者乖其性,无之者伤其躯。所以释迦掩室于摩竭⑧,净名杜口于毗耶⑨。须菩提唱无说以显道,释梵绝听而雨花。斯皆理为神御,故口为缄默。岂曰无辩,辩所不能言也。
  「经曰:真解脱者,离于言数。寂灭永安,无终无始;不晦不明,不寒不暑;湛若虚空,无名无证。论曰:涅盘非有,亦复非无。言语路绝,心行处灭。寻夫经论之作也,岂虚构哉?果有其所以不有,故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无,故不可得而无耳。何者?本之有境,则五阴永灭。推之无乡,则幽灵不竭。幽灵不竭,则抱一湛然。五阴⑩永灭,则万累都捐。万累都捐,故与道通同。抱一⑾湛然,故神而无功。神而无功,故至功常存。与道通同,故冲而不改。冲而不改,不可为有。至功常存,不可为无。然则有无绝于内,称谓沦于外。视听之所不暨,四空⑿之所昏昧。恬兮而夷⒀,怕焉而泰⒁。九流⒂于是乎交归,众圣于此乎冥会。斯乃希夷⒃之境,太玄⒄之乡。而欲之以有无题榜,标其方域,而语神道者,不亦邈哉?」其后十演九折⒅,凡数千言,文多不载。
  论成之后,上表于姚兴曰:「肇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以治天下。伏惟陛下叡哲钦明,道与神会,妙契寰中⒆,理无不统。故能游刃万机,弘道终日。威被苍生,垂文作范。所以域中有四大,王居一焉⒇。涅盘之道也,盖是三乘(21)之所归,方等之渊府。渺茫希夷,绝视听之域。幽致虚玄,非羣情之所测。肇以人微,猥蒙国恩,得闲居学肆。在什公门下十有余年,虽众经殊趣,胜致非一。然涅盘一义,常以听习为先。但肇才识闇短,虽屡蒙诲谕,犹怀漠漠,为竭愚不已。亦如似有解,然未经高胜先唱,不敢自决。不幸什公去世,谘参无所,以为永恨。
  「而陛下圣德不孤,独与什公神契。目击道存,快其方寸。故能振彼玄风,以启末俗。一日遇蒙答安成侯嵩问无为宗极,颇涉涅盘无名之义。今辄作〈涅盘无名论〉,有十演九折。博采众经,托证成喻。以仰述陛下无名之致。岂曰关诣神心,穷究远当。聊以拟议玄门,班谕学徒耳。若少参圣旨,愿勑存记。如其有差,伏承旨授。」 
  兴答旨殷懃,备加赞述。即勑令缮写,班诸子侄。其为时所重如此。晋义熙十年卒于长安,春秋三十有一矣。
注释
  ①呆兆:今陕西西安。
  ②坟籍:泛指古书,如「三坟五典」。「三坟」指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
  ③方等:巴利语,音译作毗佛略,毗富罗等,意译亦译作方广、广大等,佛教九部经之一,一般指大乘经典。
  ④平叔:即何宴,三国魏玄学家。
  ⑤邕邕:有二解:一指雁鸣声,二乃和睦之意。如稽康之〈游仙诗〉云:「临觞奏九韶,雅歌何邕邕。」此处当属后解。
  ⑥郢人:《世说新语.伤逝》:「支道林丧法虔之后,……常谓人曰: 『昔匠石废斤于郢人,牙生辍弦于锺子。』」意为石匠于郢人死后,觉得不再有知己而废斧,后以此比喻知己。
  ⑦镜像:即镜中之影像,《般若经》十喻之一。以诸法之见有而实无,如镜中之影像。此指佛教之思想真谛。
  ⑧释迦掩室于摩竭:此指佛陀于摩竭陀国成道之初,在三个七日中不开口说法,犹如掩户闭室,悄然无声,表示佛法深意并非言说、声音可以传达。
  ⑨净名杜口于毗耶:指维摩诘居士于毗耶城示疾,诸菩萨聚集各说不二法门,至文殊问及维摩时,维摩默默无言,表示不二法门并非言诠所能宣示。
  ⑩五阴:指构成有情众生的五种基本要素,即色、受、想、行、识。
  ⑾抱一:语出《老子》。《老子》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一」即「道」。 「抱一 」,即守道弗失。
  ⑿四空:《大品般若经》卷五所说能破众生执着有之四种空,即一法相空,二无法相空,三自法空,四他法空。 
  ⒀恬兮而夷:「恬」即安适、淡然,「夷」,平坦、通畅。《列子。汤问》曰:「未尝觉山谷之险,原隰之夷,视之一也。」
  ⒁怕焉而泰:「怕」通「泊」,即恬淡;「泰」即「通」。
  ⒂九流:一指先秦学术流派,即儒、道、墨、阴阳、法、名、纵横、杂、农家九家;二指江河之多数支流;三指佛教中之「九孔」、 「九漏」亦称「九流」。此处当指江河之众多支流同归人海。
  ⒃希夷:语出《老子》。《老子》曰:「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意即无声无色。
  ⒄太玄:语出杨雄《太玄》。玄即黑也,太玄即是在黑暗中泯灭一切差别。
  ⒅十演九折:〈般若无名论〉分九重问答,故曰九折,合第一宗「开宗」,统称十演。
  ⒆寰中:语出《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郭象注:「环中,空也。既契环中,则应理天下,无不通也。」
  ⒇域中有四大,王居一焉:语出《老子》。《老子》二十五章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但此中之「王」字,至宋范应元本即改为「人」字;任继愈先生的《老子今译》亦作「人」字。
  (21)三乘:三乘在佛教典籍中说法很多,一般作声闻、缘觉、菩萨(或佛乘)三乘。

宋京师龙光寺竺道生
译文
  竺道生,俗姓魏,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寓居彭城(今江苏徐州)。祖先世代都是官宦人家,其父曾为广戚县令,为官清廉,被乡里称为「善人」。道生年幼时就聪明过人,颖悟非凡,其父知他不是普通根器,甚是疼爱,后来巧遇沙门竺法汰,道生遂离俗出家,从学于竺法汰。出家之后,道生专心道业,精研经典、义理,常能自得胜解。十五岁时,已自登讲座,析理明晰,论议清雅,言辞圆润有如珠玉,虽是当代之硕学名儒,也不能与之相抗敌。到了二十岁时,学识更加渊博、宏富,见解更为超群出众,而神气清和,自然澄穆。
  隆安元年(公元三九七年)道生进入庐山,静修七年,佛教学问及修持的基本功夫更加深厚、扎实,经常以为「慧解」是入佛之关键所在。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