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思维科学探索 >

第38部分

思维科学探索-第38部分

小说: 思维科学探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而又瞬间即逝,使人具有恍然大悟之感,心境更加豁然
开朗。因此,这种思维活动似乎又是入静过程的一种特殊表
现形式,当然,它的出现也是相当不易的,至今尚未能捕捉
到顿悟思维过程的脑电表现。只是作者在接受脑电监测的同
时,曾经即兴默诵新作诗歌一首,这当中虽然没有凭借什么
灵感,但呼吸之间,思绪浓聚,大脑中情景交融,借形象思
维而又加以联想、比喻,引逻辑思维而又加以拓展,发挥,
区区数语,寓意万千。这种短时间内大脑复杂加工的过程,
和顿悟思维亦颇有类似之处。此时所测得的脑电,其同步化
的过程和本人练功入静十五分钟时的表现相当接近。这可能
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气功入静与顿悟思维之间似有一定的相通
之处。由于这方面的探讨刚刚开始,尚未达到详细占有实验
材料的阶段,因此上述论述仍带有一定的假设性质,这种假
设可表达为:气功入静由于排除了干扰,使大脑的活动达到
了相对协调的状态,从而为顿悟思维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
究竟是否如此?尚需进行更多的验证。
参  考  文献
①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自然杂志》,
, 。《自然杂志
, ③王德坤等: 算( 连减)时脑电观测结果
第 255 页
陶  伯华
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
灵感,是一种宝贵的创造性思维认识活动,是人类心理
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活动方式。本文试用如
下的一般模式,来描述灵感激发系统。
从这个模式中,我们看到,灵感的激发过程大致可分为
创造性课题的提出,诱发势态的形成,触发信息的产生,以
及顿悟解题等几个阶段。
对灵感激发系统的这个一般模式,需要提出来加以强调
的是:
第一,这个一般模式吸取了前人研究灵感的积极成果。
西方不少唯物主义者用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反映论观点
来说明灵感现象。因此,这个一般模式把整个灵感激发系统
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无论是创造性课题的产生、触发信息
的来源、创造者主观灵性的形成,还是灵感成果的最后检
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在强调实践第一的前提下,这个一
般模式也吸取了西方唯心主义者在精神、思维能动性上的研
究成果。创造者的探求精神对创造性课题的形成、循轨思维
对大脑诱发势态的形成、大脑诱发势态对触发信息的引发、
主观灵性对触发信息的领悟和创造性成果的形成,可以说灵
第 256 页
第 257 页
稳步地揭示
找到正确的答案
感激发系统的每一个环节都同时包含了创造者主观世界的
动作用。因此,我们指出触发信息的两个来源:外部的偶然
机遇和内部的思想闪光,这样就把现代心理学所强调的潜意
识问题放到了应有的重要地位。
第二,这个一般模式标出了灵感与其它思维方式的主要
区别。
来表示,答案
按照托姆提供的判别原则,我们可以把事物的质变方式
区分为渐变和突变两种方式。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
质变也是如此。当大脑中积累的感性材料已丰富到足以揭示
事物的未知本质联系时,我们的思维就可以严格按照形式逻
辑的推演轨道,从感性材料中一步深一步地抽取出理性认识
来。这就是循轨思维(即形式逻辑思维、收敛思维)的渐变
方式,可以用公式就直接蕴含
在已知材料
反映的现象
之中。与此相反,当大脑中积累的已知材料
不足以揭示事物未知的本质联系,或已知材料
恰恰是与本质相反的假象时,我们就不能用循轨思维从中
逻辑思维、扩散思维)跳出已知材料
。这时,只有用反常越轨思维方式(即非形式
,才有可能借助与
不同的信息与之间没有稳定的
过渡态,因有这种质变要么不能实现,要实现一定表现为突
变或飞跃形式,表现为渐进过程的中断。其一般过程可用公
式表示。
控制下的自觉的越轨思维,即在
实现认识突变的心理机制又有两种。一种是在意识机构
遭到失败后,
并从中推出
就自觉地借用类比推理等方法,主动寻找有希望的信息
。其公式可用:
第 258 页
另一种就是灵感活动,在灵感活动中,激发信息不是
自觉的越轨思维有意识地去寻找的,而是由长期紧张的循轨
思维所造成的大脑诱发势态去引发的,它表现为一种非自觉
的突发的心物沟通,心灵感应活动,可用公式
灵感激发系统的一般模式正具体展开了这一公式,并清楚地
把它同循轨思维的渐变形式以及自觉越轨思维的突变形式区
别开来了。
第三,这个一般模式揭示了人脑系统的最优信息处理过
程。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脑这个复杂巨系统
所用的信息处理方式正是分解与协调相结合的多级递阶控制
方式。从灵感激发系统的一般模式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社
会实践提出的创造课题,人们一般首先借用以往的知识,运
用循轨思维方式去解决。这种办法可以解决大量的循常课
题,所花的力气又比较少。经过循轨思维的筛选,剩下的少
量反常课题就可以用费力的探索性的突变方式去解决了。而
循轨思维对反常课题的反复研究虽得不到突破性成果,然而
却造成了大脑的诱发势态。这种诱发势态能引发反常的越轨
信息,从而造成灵感顿悟,带来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成果。这两
种不同的认识方式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就使人脑系统获得
了最优的信息处理过程。因此,从总体看,灵感这种复杂的
第 259 页
在第二境界中,诱发势态的
认识方式完全是有坚实的前提条件和合理
存在依据的。
第四,这个一般模式展现了辩证的范畴
发展体系。
否定之否定规律。
灵感激发系统一般模式的前后环节及其
对应的范畴规定,都是可以互相包容、互相
转化的。并且这种包容、转化正遵循辩证逻
辑最一般的发展规律
在第一境界中,创造性课题的形成以客观的
社会实践和主观的探求精神这两个环节为自
己的前提条件
形成,包含了第一境界的成果,它以伴随
课题研究出现的特殊心理状态和自觉循轨
思维的积极成果为自己的构成环节在第
三境界中,触发信息的形成和发动,又包含
了第二境界的成果,它以自觉的诱发势态和
非自觉的偶然“灵机”为自己的构成环节
供的触发信息与“灵性
同时,它最后的顿悟解题,又是“灵机”提
中的直觉力、类推
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经过逻辑整理和实
践检验,进一步以反馈信息的形式反作用于
一实践,“养兴”
前边环节,在更高的基础上回归到起点。实
践一认识“ 感
兴” 一“养兴”,这种循环随每次实践和
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上升到一个新的阶
段。灵感激发系统的各道环节和范畴规定,
第 260 页
对超轨信息的触发、捕
就是按照这个否定之否定规律。一环联一环地紧扣着,一个
含一个地包容着,一个境界接一个境界地上升着,从而形成
了一个辩证的范畴发展体系。
第五,这个一般模式体现了与科学史发展模式的内在统
我们发现,灵感激发系统的一般模式与库恩的科学史发
展模式有相似之处:
发信息点燃灵感之火,引起创造性顿
过程的相似。科学史的发展过程是从渐进到革命、从常规
科学到非常规科学,在非常规科学时期又经历从反常到危机、
从危机到革命,由革命建立新规范并结束危机、进入新的常
规科学诸阶段。这一基本发展过程正对应于灵感激发系统由
反常现象引出高难度的反常课题,由陷入困境的循轨思维造
成诱发势态,由越
悟解释这些发展阶段。
机制的相似。在反常和危机阶段,科学共同体成员恪守
旧的规范,使用循序渐进的传统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在常规
思路中求解反常课题。正是这一思维方式使他们陷入不能解
脱的危机之中,同时也迫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用越规思维
方式寻找新的出路,从而引起革命。这种先正常循轨,后反
常越轨的求解方法,正对应于灵感激发系统中的“养兴”阶
段的自觉循轨思维和“感兴”阶段
捉、领悟活动。创造性灵感的激发与科学的突破性发展,都
是由这两种相反相成的思维方式相互拉扯形成的“张力”所
推动的。
科学史发展模式和灵感激发系统模式在表现形式、过程
机制上的一致,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逻辑、辩证

第 261 页
法与认识论相统一的原理。逻辑的东西不过是扬弃了各种偶
然因素的历史必然的东西。科学的发现逻辑就寓于科学史的
曲折发展过程和科学认识的复杂心理活动之中。而正是基于
同一个科学发现的一般逻辑,使得科学史的发展模式与灵感
激发系统的结构模式能够一一对应、互相交叉,从灵感激发
系统的结构模式中,我们不正可以看到科学发展过程的缩影
吗?反过来,库恩的科学史发展模型不正是把灵感的涌现、
直觉的闪光,作为它最关键的组成部分、科学革命中实现规
范转换和认识飞跃的心理形式的吗?
第 262 页
直觉思维是潜逻辑过程
叶  伟胜
在思维科学中,把思维方式分为:抽象(逻辑)思维、
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三种形式①。我以为不
十分恰当,理由是没有用同质的标准来划分。直感和顿悟
只有量的差异,而不存在质的差别,二者都具有非逻辑性,
因此我认为按照其可证实与否分为: 逻辑思维和直觉思
维(非逻辑思维)两种形式。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所说的直
觉、灵感、顿悟都是指同一的概念范畴。
逻辑思维历来被认为是主要的思维方式,主要原因就是
其逻辑过程具有可证实性和显露性。然而直觉思维却没有得
到人们应有的注意和重视。其理由就是直觉缺乏显著的逻辑
过程。
直觉思维虽然与逻辑思维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都是
人脑的机能,是高级神经活动的方式,直觉思维也同样是反
映客观实在的一种思维方式,所以可以肯定地说,直觉思
维与逻辑思维一样,也有着“逻辑过程”。由于这种逻辑过
第 263 页
额叶、顶叶、
程的非显露性,我们称为:潜逻辑过程。鉴于客观实在的同
一性和潜逻辑的真实性,所以潜逻辑与显逻辑(语言和数学
的逻辑)应该具有同一性。
这里意识脑主要是指产生意识、语言以及控制自主躯
潜逻辑过程是由一定的脑神经网络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过
程。加工的结果再“突现”在意识脑,从而便产生了“直
觉”
体运动,进行显逻辑运算等思维活动功能的那部分中枢神经
系统。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主要由大脑的新皮层构成,包括
叶等。也可将这部分脑称为逻辑思维脑。其
特点是需要有语言为基础:一方面有人际交流性,可通过言
语或文字进行输出或输入,这种交流性一般不受时间和空间
的限制另一方面就逻辑过程本身来说有可证实性。然而,
直觉思维一般不具有交流性与证实性,我们称这个进行潜逻
辑过程的神经中枢部分为:潜意识脑,简称为潜脑。其可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