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 罗素-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分裂、宗教大会运动以及文艺复兴的教廷终于导向宗教改革,宗教改革便摧毁了基督
教世界的统一性以及经院学者以教皇为中心的政府理论。在文艺复兴时代,新的知识,
无论是关于古代的或是关于地球表面的,都使人厌倦于理论体系;人们感到理论体系是
座心灵的监狱。哥白尼天文学赋给地球的地位与人类的地位,远比他们在托勒密的理论
中所享有的地位要卑微得多。在知识分子中间,对新事物的乐趣代替了对于推理、分析、
体系化的乐趣;虽然在艺术方面文艺复兴仍然崇尚整齐有序,但是在思想方面它却喜欢
大量而繁富的混乱无章。在这方面,蒙台涅是这一时代最典型的代表人物。
在政治理论方面,正象除了艺术而外的任何其他事物一样,也发生了秩序的崩溃。
中世纪,虽然事实上是动荡不宁的,但在思想上却被一种要求合法性的热情、被一种非
常严谨的政权理论所支配着。一切权力总归是出自上帝;上帝把神圣事物的权力交给了
教皇,把俗世事情的权力交给了皇帝。
但在十五世纪,教皇和皇帝同样地都丧失了自己的重要性。教皇变成了仅仅是意大
利诸侯的一员,他在意大利的强权政治里面从事于种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复杂而又无耻的
勾当。在法国、西班牙和英国,新的君主专制的民族国家在他们自己的领土上享有的权
力,是无论教皇或者皇帝都无力加以干涉的。
民族国家,主要是由于有了火药的缘故,对人们的思想和感情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
的影响,并且渐次地摧毁了罗马所遗留下来的对于文明统一性的信念。
这种政治上的混乱情形在马基雅弗利的《君王论》一书中得到了表现。政治已没有
任何指导的原则,而变成为赤裸裸的争夺权力了;至于怎样才能把这种赌博玩得很成功,
《君王论》一书也提出了很精明的意见。在希腊的伟大时代里出现过的事,再一次出现
于文艺复兴的意大利:传统的道德束缚消失了,因为它们被人认为是与迷信结合在一起
的;从羁绊中获得的解放,使得个人精力旺盛而富于创造力,从而便产生了极其罕见的
天才的奔放;但是由于道德败坏而不可避免地造成的无政府状态与阴谋诡诈,却使得意
大利人在集体方面成为无能的了,于是他们也象希腊人一样,倒在了别的远不如他们文
明、但不象他们那样缺乏社会团结力的民族的统治之下了。
然而结局并不象在希腊那么惨重,因为许多新的强而有力的民族表现出来他们自己
也象意大利人已往那样地能够有伟大的成就,只有西班牙是例外。
从十六世纪以后,欧洲思想史便以宗教改革占主导地位。
宗教改革是一场复杂的多方面的运动,它的成功也要归功于多种多样的原因。大体
上,它是北方民族对于罗马东山再起的统治的一种反抗。宗教曾经是征服了欧洲北部的
力量,但是宗教在意大利已经衰颓了:教廷作为一种体制还存在着,并且从德国和英国
吸取大量的贡赋,但是这些仍然虔诚的民族却对于波尔嘉家族和梅狄奇家族不能怀有什
么敬意,这些家族借口要从炼狱里拯救人类的灵魂,而收敛钱财大肆挥霍在奢侈和不道
德上。民族的动机、经济的动机和道德的动机都结合在一起,就格外加强了对罗马的反
叛。此外,君王们不久就看出来,如果他们自己领土上的教会完全变成为本民族的,他
们便可以控制教会;这样,他们在本土上就要比以往和教皇分享统治权的时候更加强而
有力。由于这一切的原因,所以路德的神学改革在北欧的大部分地区,既受统治者欢迎,
也受人民欢迎。
天主教教会有三个来源:它的圣教历史①是犹太的,它的神学是希腊的,它的政府
和教会法,至少间接地是罗马的。宗教改革摒除了罗马的成份,冲淡了希腊的成份,但
是大大地加强了犹太的成份。它就这样和民族主义的力量展开了合作。
这些民族主义的力量正在摧毁着最初由罗马帝国而后又被罗马教会所造成的那种社
会团结的成果。在天主教的学说里,神圣的启示并不因为有圣书而结束,而是一代一代
地通过教会的媒介继续传下来的;因此,个人的意见之服从于教会,就成为每个人的责
任。反之,新教徒则否认教会是传达启示的媒介;真理只能求之于圣经,每一个人都可
以自己解释圣经。
如果人们的解释有了分歧,那末也并没有任何一个由神明所指定的权威可以解决这
种分歧。实际上国家已经要求着曾经是属于教会的权利了,但这乃是一种篡夺。在新教
的理论里,灵魂与上帝之间是不该有任何尘世的居间人的。
这一变化所起的作用是极其重大的。真理不再需要请权威来肯定了,真理只需要内
心的思想来肯定。于是很快地就发展起来了一种趋势,在政治方面趋向于无政府主义,
而在宗教方面则趋向于神秘主义。这和天主教的正统体系始终是难于适应的。这时出现
的并不只是一种新教而是许多的教派;
不是一种与经院派相对立的哲学而是有多少位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哲学;不是象在十
三世纪那样,有一个皇帝与教皇相对立,而是有许许多多的异端的国王。结果无论在思
想上还是在文学上,就都有着一种不断加深的主观主义;起初这是作为一种从精神奴役
下要求全盘解放的活动,但它却朝着一种不利于社会健康的个人孤立倾向而稳步前进了。
近代哲学始于笛卡儿,他基本上所肯定为可靠的就是他自己和他的思想的存在,外
在世界是由此而推出来的。这只是那个通过贝克莱、康德直到费希特的总的发展过程的
第一个阶段。到了费希特遂认为万物都只是自我的流溢。这是不健康的;从此之后,哲
学一直在企图从这种极端逃到日常生活的常识世界里去。
政治上的无政府主义和哲学上的主观主义携手并进。早在路德在世的时候,就有些
不受欢迎又不被承认的弟子们已经发展了再洗礼的学说了,这种学说有一个时期统治了
闵斯特城。再洗礼派摒弃一切的法律,因为他们认为好人是无时无刻不被圣灵所引导的,
而圣灵又是不可能受任何公式的束缚的。从这个前提出发,他们就达到了共产主义与两
性杂交的结论;因此,他们在经过一段英勇抗抵之后终于被人消灭了。但是他们的学说
却采取了更柔和的形式而流传到荷兰、英国和美国;这就是历史上贵格会的起源。在十
九世纪又产生了另一种形式更激烈的、已经和宗教不再有联系的无政府主义。在俄国、
在西班牙、以及较小的程度上也在意大利,它都有过相当的成功;并且直到今天,它在
美国移民当局的眼里还是个可怕的怪物。这种近代的形式虽然是反宗教的,但是仍然具
有很多的早期新教的精神;它的不同点主要就在于把路德针对着教皇的那种仇恨转过来
针对着世俗的政府。
主观主义一旦脱缰之后,就只能一泻到底而不能再被束缚于任何的界限之内。新教
徒在道德上之强调个人的良心,本质上乃是无政府主义的。但习惯与风俗却是如此之有
力,以致于除了象闵斯特那样暂时的爆发而外,个人主义的信徒们在伦理方面仍然是按
照传统所认为的道德方式来行动,但这是一种不稳定的平衡。十八世纪的“感性”崇拜
开始破坏了这种平衡:一种行为之受到赞美并不是因为它有好结果或者因为它与一种道
德教条相符合,而是因为它有那种把它激发起来的情操。从这种态度就发展了象卡莱尔
和尼采所表现的那种英雄崇拜,以及拜伦式的对于任何激情的崇拜。
浪漫主义运动在艺术上、在文学上以及在政治上,都是和这种对人采取主观主义的
判断方式相联系着的,亦即不把人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而是作为一种美感上的愉悦的观
照对象。猛虎比绵羊更美丽,但是我们宁愿把它关在笼子里。典型的浪漫派却要把笼子
打开来,欣赏猛虎消灭绵羊时那幕壮丽的纵身一跃。他鼓励着人们想象他们自己是猛虎,
可是如果他成功的话,结果并不会是完全愉快的。
针对着近代主观主义的比较不健康的形式,曾经出现过各种不同的反应。首先是一
种折衷妥协的哲学,即自由主义的学说,它企图给政府和个人指定其各自的领域。这种
学说的近代形式是从洛克开始的,洛克对于“热情主义”——即再洗礼派的个人主义—
—和对于绝对的权威以及对传统的盲目服从,是同样地反对的。另一种更彻底的反抗则
导致了国家崇拜的理论,这种理论把天主教所给予教会,甚至于有时候是给予上帝的那
种地位给了国家。霍布斯、卢梭和黑格尔代表了这种理论的各个不同方面,而他们的学
说在实践上就体现为克伦威尔、拿破仑和近代的德国。共产主义在理论上是和这些哲学
距离得非常遥远的,但是在实践上也趋向于一种与国家崇拜的结果极其相似的社会形态。
自从公元前600年直到今天这一全部漫长的发展史上,哲学家们可以分成为希望加强
社会约束的人与希望放松社会约束的人。与这种区别相联系着的还有其他的区别。纪律
主义分子宣扬着某种或新或旧的教条体系,并且因此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就不得不仇视
科学,因为他们的教条并不能从经验上加以证明。他们几乎总是教训人说,幸福并不就
是善,而惟有“崇高”或者“英雄主义”才是值得愿望的。他们对于人性中的非理性的
部分有着一种同情,因为他们感到理性是不利于社会团结的。另外一方面,则自由主义
分子,除了极端的无政府主义者而外,都倾向于科学、功利与理性而反对激情,并且是
一切较深刻形式的宗教的敌人。这种冲突早在我们所认为的哲学兴起之前就在希腊存在
着了,并且在早期的希腊思想中已经十分显著。它变成为各种形式,一直持续到今天,
并且无疑地将会持续到未来的时代。
很显然,在这一争论中——就象所有经历了漫长时期而存留下来的争论一样——每
一方都是部分正确的而又部分错误的。社会团结是必要的,但人类迄今还不曾有过单凭
说理的论辩就能加强团结的事。每一个社会都受着两种相对立的危险的威胁:一方面是
由于过分讲纪律与尊敬传统而产生的僵化,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人主义与个人独立性的增
长而使得合作成为不可能,因而造成解体或者是对外来征服者的屈服。
一般说来,重要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