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圣书伤寒论 解迷-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48 伤寒五六日,发头汗(三焦热郁,郁热上蒸的表现),微恶寒(太阳表证),手足冷(阳郁于里,不能达于四末),心下满(少阳气郁),口不欲食(热郁少阳腑),大便硬(阳明热结),脉细(沉细,主阳气内郁,气血内伏)者,此为阳微结(三阳气机轻度的郁结),必有表,复有里也。可与小柴胡汤。脉沉(主气郁),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三阴气机的郁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阳微结证)
98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脾虚饮盛,饮邪阻滞气机)
267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少阳病误治),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146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邪在表,但邪不重),支节烦(“烦”犹剧也)疼(提示风寒邪气侵袭四肢),微呕(胆热犯胃),心下支结,(少阳经气不利)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太阳、少阳邪气不重,但有太阴中风的支节烦痛。)(柴胡桂枝温胆汤和柴胡桂枝温胆汤定志汤可以用于治疗精神抑郁症)(1 外感兼关节疼痛的;2 胃肠系统疾病兼有痹证的,3 痹证兼有肝气郁滞的。4 精神神志方面的疾病。5 治疗脂膜炎;6 不宁腿综合证。)
103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于小柴胡汤;呕不止(是心烦喜呕症状的加重),心下急(是心下支结的加重――少阳胆热伤津,津伤化燥,因燥成实,邪热与胆腑精汁相合而形成少阳胆腑热实证),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柴胡 黄芩 芍药 半夏 生姜 枳实 大枣 大黄)(适应证:1 少阳不和兼阳明里实(104)(136);2 少阳胆腑热实(相当于急性胆囊炎证、胆道结石的急性发作、胰腺炎、重症肝炎、急性阑尾炎。单纯性肠梗阻)(103)(165)3 代承气汤用于治疗阳明腑实和杂病腹满之实证。4 治疗瘥后复发热而脉沉实者。5 治热厥属于里热实证者。)(可见心下痞的方证:桂枝人参汤证 大柴胡汤证 五苓散证 十枣汤证 泻心汤证)
165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少阳实热邪气郁于胆腑),呕吐而下利者(胆腑实热下迫肠道),大柴胡汤主之。
104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少阳病),日晡所发潮热(阳明病),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汉代的成方)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阳明里实的特征),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服柴胡加芒硝汤主之。(少阳不和兼有阳明里实)
147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伤脾阳的过程),胸胁满微结(少阳经气不利),小便不利(三焦气机失调),渴(津伤)而不呕,但头汗出(三焦热郁,热郁三焦,热不得外越)(但头汗出――栀子豉汤证,湿热发黄证,水热互结的大结胸证,火邪伤阴内热证,少阳三焦热郁证),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宜柴胡桂枝干姜汤(柴、 黄芩――清解少阳 干姜、甘草――温补脾阳 桂枝――畅达三焦。通阳化气) 天花粉――生津止渴 牡蛎――软坚散结治胁痛。临床应用注意1 肝胆有湿热、肝胆有气郁――胁痛。2 抓脾虚――便溏。3津液不足――口渴 )主之。(少阳不和兼有太阴脾虚)(乙肝的病人,病程比较长久,中医常常辨为湿热毒邪内郁,所用的基础方:柴胡12克 黄芩12克 土茯苓10-15克 茵陈12-15克 凤尾草12-15克 草河车10-15克 叶下珠10-15克 垂盆草 炙甘草。本方清热利湿、疏郁解毒。兼有血瘀加红花 茜草 当归 白芍各10克。有早期肝硬化者加土鳖虫10克 鳖甲30克 泽兰10克 生牡蛎30克,还可以加莪术和白术。兼有湿毒凝结,肢体腰背酸胀,苔腻不脱者加生石膏10克 寒水石10克 滑石12克 竹叶12克 银花10克。兼有脾虚便溏加茯苓15克、白术10克。兼脾寒泄泻者基础方与柴胡桂枝干姜汤交替使用。)(同时可用于治疗糖尿病。但要加重养阴药的分量。可治疗慢性结肠炎。有过敏或激惹现象的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痛泻要方加蒿本(要小于6克)。也可用于乳腺增生、肋软骨炎、热病之热少寒多者、胸膜炎、感冒发热兼心脾阳虚者)
107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少阳经气不利)烦(郁火扰心,胃热上蒸)惊(心神被扰,胆气被伤的表现),小便不利(三焦不畅),谵语,一身尽重(热邪弥漫三阳),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用于燥狂型精神病,精神分裂证)
269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烦燥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270 伤寒二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271 伤寒二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热入血室证
1 成因――患外感病时,经水适来或适断,血室空虚,邪气乘虚内入与血相结。
2 证候分类和治法
(1) 血热互结,阻遏肝经气机,肝经气滞血结――胸胁满痛,如结胸状,后世称之为“血结胸”;瘀热上扰,肝不藏魂――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治法――刺期门(肝经募穴,锁骨中线第六肋间)“随其实而泻之”。临床用三棱针放血,泻血分瘀热。
(2) 血热互结,阻遏少阳气机,正邪分争――寒热交作,如疟状。;阻遏少阳的阳气而出现恶寒;少阳阳气起而抗邪就出现了发热。
143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痛,如结胸状,谵语者(肝不藏魂的表现),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144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加茜草,丹皮,赤芍)
145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阳明腑实的谵语)及上二焦(热陷心包的谵语),必自愈。(上三条邪来自太阳)
216 阳明病,下血(热迫胞宫之血妄行),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者愈。(邪气来自阳明)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一 病位――脾经、脾脏、四肢。
二 病因――1 外寒直中太阴。2 邪由他经传来。(可由太阳传来;由少阳传来;阳明泻下过度)
三 生理
1 经――从足走腹(脾主大腹),络胃属脾。
2 脏――主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湿)。主升清
四 证候特点与分类――太阴病是脾阳虚、脾气虚,地运化失司,升降紊乱,邪从寒化,寒湿下注的证候。
1 太阴脏虚寒证(273 277条)治疗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 太阴经脉受邪,经脉气血失和。用桂枝加芍药汤疏通经脉,和里缓急。气滞血瘀的再加大黄。
3 四肢烦痛证――桂枝汤治疗。
五 预后
1 邪传少阴
2 外薄(迫)阳明
3 自愈证
273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提纲证)(太阴脏虚寒证)(腹满、食不下、时腹自痛――提示了脾阳、脾气虚,运化失司,寒湿阻滞,气机不畅而腹胀腹痛的特点是时轻时重,隐隐作痛,喜温喜按,得温得按则缓解。吐和自利益甚――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所致。)
277 自利(脾气虚,脾阳虚,运化失司,升降失调,寒湿下注,大便稀溏)不渴者(鉴别诊断1 除外了热病下利,2 除外了少阴下利),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四逆汤)
274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轻取脉由浮转微提示邪气退)阴涩(沉取脉涩而长提示正气复)而长者,为欲愈。(太阴四肢烦痛证)
276 太阴病,(太阴中风,四肢烦痛)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9 本太阴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气不利则满,血不和则痛,辨在脏在经的关键是看是否有吐利),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疏通经脉,和里缓急用来治疗太阴脾经受邪,经脉气血失和的腹满时痛,往虚发展――气血两虚,经脉失养,导致腹中急痛,用小建中汤治疗(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往实发展――气滞血瘀,导致大实痛,治疗用桂枝加大黄汤(桂枝汤倍芍药加大黄))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太阴经脉受邪,气血失和)
280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278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无口渴发热),病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湿有出路),不能发黄,到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太阴下利自愈证)
187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谷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太阴外薄阳明证)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一 病位――足少阴肾、肾经、手少阴心
二 成因――1 外寒直中少阴。2 邪由他经传来。分循经传和表里传
三 生理――1经脉:从足入腹,络膀胱属肾,穿膈过肺,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出肺络心。2 心:为火脏,为阳中之太阳,主血脉,主神志,心阳旺,心血充,气血循环不息,精神为之振作,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3 肾:为水脏,主水液,藏精气,内寄元阴元阳,是五脏六腑阴阳之气的根本。
四 证候特点和分类――心肾阴阳俱衰,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弱的证候。
1 脏证:1 寒化――心为火脏,肾为水脏,肾又内藏元阴元阳,当素体阳虚而阴盛的时候,外邪从阴化寒就出现了少阴寒化证。阳衰阴盛证,治用四逆汤;阴盛戴阳证,治用白通汤;阴盛格阳证,治用通脉四逆汤;阳虚身痛证,治用附子汤;阳虚水泛证,治用真武汤。2 热化――素体阴虚而阳亢的时候,外邪从阳化热形成少阴热化证。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证,治用黄连阿胶汤。阴虚水热互结证治用猪苓汤。
2 经证:咽痛证。
3 兼证 兼太阳――太少两感证,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兼阳明病
4 其它 少阴阳郁证,治用四逆散。
五 禁忌 禁汗、吐、下、
六 愈后
1 寒化――主要看阳气的存亡
2 热化――主要看阴液的存亡。
281 少阴之为病,脉微(微者,薄也。提示阳气虚,鼓动无力)细(细者,小也,提示阴液虚,阴血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