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元音老人文集 >

第170部分

元音老人文集-第170部分

小说: 元音老人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不能成道;因为,你不知道自心明体是什么,就像用沙来煮饭一样,终不能成就。先要知道自心明体是怎么一回事,再保护这个自心明体。念佛也好,持咒也好,观照也好,目的都是保护这个自心明体。这是先决条件,非常重要。这样用功,一定能成就,故称‘行中之王’。若不知道自心明体是怎么一回事,则尽是盲修瞎练,总归是在外面兜圈子,达不到中心,终究不能成道。

    ‘若言果道,必于圣凡、上下、涅槃、生死皆无希求、无所住,真正无上之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等同诸佛,方是果也。’

    恒河大手印一直强调‘见、定、行’三要,这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证成圣果。见定行只是手段,证成圣果才是目的。‘若言果道’,若要说怎么样才算证成圣果,‘必于圣凡、上下、涅槃、生死皆无希求’。圣也好、凡也好,上也好、下也好,涅槃也好、生死也好,这些都是我们的妄心分别。我们本来就是佛,本来就没有离开大道。我们的本体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还有什么圣和凡、上和下、生死和涅槃呢?究竟处没有这些相对,你还希求什么呢?真正证到了本体,就无圣无凡,圣人、凡夫都是一体,都是本来的光明自性。既然无圣无凡,还有什么上下呢?也就没有我在上、你在下,或者你在上、我在下;没有贡高我慢,大家平等一如,上、下本来就不可得。涅而不生,槃而不灭,本体从来就不生不灭,还有什么涅槃可言呢?既然没有涅槃,又有什么生死呢?所以说本来就没有生死,再说个了生脱死岂不是多余!一切都根本没有,还追求什么?所以说‘皆无希求’。

    ‘无所住’,真正的涅槃是‘无所住处涅槃’。我们以前讲过,涅槃有四种:一自性涅槃。自性就是我们的真心,它本来不生不灭,本来涅槃。二有余涅槃。小乘圣人所证,还有变易生死未了,故称‘有余’。三无余涅槃。变易生死也了了,一切东西都没有了。这是小乘教中佛所证的涅槃。四无所住处涅槃。佛也不可得,这才是真正涅槃,所谓‘生死涅槃等空花’者是也。至此,什么东西都可以有,什么地方都可以在,无所不有、无所不在,‘从来真是妄,而今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无所住,连涅槃也不住,那就处处可住了。我们前面讲过,圆寂后往生什么地方啊?西方极乐世界、东方净琉璃世界、还是兜率内院?‘应无所住’,有所住就错了。佛根本无相,一切随缘,恒顺众生,跟众生滚,什么地方有缘,就到什么地方度众生,没有一定的处所。地藏菩萨就不生净土,而是在地狱里度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你以为地藏菩萨没有成佛吗?你以为地藏菩萨不在净土吗?其实,地狱本来就是空的,地藏菩萨早已成佛,时时处处都在净土之中。在众生看来,是地狱,因众生有地狱心(贪嗔痴炽盛之心)之故。地藏菩萨没有地狱心,处处都是净土。

    ‘无所住’,就是‘真正无上之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即随一切众生之缘。众生在天上,我就到天上;众生在地狱,我就到地狱。上天也好,入地也好,本性是不变的。上天也不多一分、清净一分,下地也不减少一分、污秽一分。比如金子,随缘打成戒指、打成项链、打成镯子,随缘变不同形相,但金子的本体不变,金子还是金子。不变随缘,金子本体虽不变,但形相可以改变,这正是妙用,真心具足无量妙用。随缘不变是本体,不变随缘是妙用。‘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寂,寂然不动,本体是寂然不动的;照,照了万法,能照万法就是妙用。这也是讲本体和妙用。我们前面讲过觉照,时时要觉悟、警觉,不要跟境界跑。到后面觉也不要了,还有觉在,就是有作为。要无作为,才称‘无为’。功夫成熟了,不用提起觉照,自然觉照。不提觉照,就是寂;自然觉照,就是照。这就是‘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呢?尽管起妙用,本体仍是如如不动。功夫到这里才算到家,还有觉照在,那就还没到家。但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这样,总是要经过提起觉照的阶段。要觉照、觉照、再觉照,把它照熟了,就像人在空气中,忘记了还有空气。‘如入芝兰之室,久闻不知其香’,浑化相忘了。

    像诸佛一样‘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像诸佛一样,‘寂而恒照、照而恒寂’,这就是等同诸佛。‘等同诸佛,方是果也’,这样才算得上证果。我们开始用功的时候,就要知道本性是什么。知道本性之后,要时常观心、时常觉照。这样作功夫,就能证成佛果。若不觉照、不作功夫,怎么证果呢?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生下来就成佛的人是没有的。因为他的无明还在,总是著相。婴儿一有知觉,就知道身体要紧,他也是私心蛮重的。他有东西,也不肯给你,你如果拿他的东西,他就哭闹。这都是无明之故啊!所以,要证成道果,就须从开正知见起步。第一步,‘啪——’,打开本来了,啊!这是我的自性!第二步,时时处处用功保护它。第三步就是证果。你们今天果真能认取自性,再去念佛,必然得大受用。这时念佛跟从前念佛不同了。从前念佛不知道‘念’是怎么一回事,只知道向西方追求。现在明白了:噢!这声声佛号是念我的自性,使我自心清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自心的污秽都扫除掉,把自心的执著、烦恼都连根断除,那你念佛就得真正受用了。所以,开正知见非常重要,‘见’为第一。‘见’正了,才能得正定,这时修法才算是正行。

    ‘无念并非无记(此是无始无明)’。

    ‘无念’并不是无记。无记是什么呢?就是像木头、石头一样,一个念头都没有,即所谓‘无记空’。无记空就是‘灭受想定’,灭掉了‘受’和‘想’,不接受外界的任何资讯,没有任何思想活动了。无记空是‘无始无明’,不是好东西,不要把它当成好东西看。有的人追求这个东西、崇拜这个东西。哎哟!某某功夫好,他能入定一个星期不动;嗨!某某功夫更好,他一个月都没动;哎呀!某某已经坐三年啦!这些都是无记空,饶你能入定八万四千劫,充其量也不过是‘非想非非想处定’,那还是世间禅定,还在六道轮回里,并没有解脱。成佛是修成活佛,活活泼泼地起灵活妙用,并不是死坐在那里不动。死坐在那里不动有什么用处呢?

    唐朝的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走到喜玛拉雅山一带,发现山上有紫云结盖,知道山里一定有人修道。于是,大家就去寻找。山上原来有个洞,年深日久,树倒下草生起,山洞被掩没了。找啊、找啊,突然有人发现像有个洞,就在那里试著挖挖看。挖进去,果然是个洞,有一个人坐在里面。玄奘的弟子说,这人死掉了,你看他冷冰冰的,只剩下皮包的骨头架子了。玄奘法师摸摸他的胸口还有点热,这就说明他没死,第八识还没有走。第八识是‘暖寿识’,胸口还有点暖气,说明他还有寿命在。玄奘法师敲敲引罄,这道者出定了。道者睁开眼一看:啊!佛来了,来给我说法啦。他坐在这里就是等释迦佛出世为他说法,所以一见玄奘法师,以为是释迦佛来接引他、来度脱他。玄奘法师说:我不是释迦佛,释迦佛已经圆寂多年了。释迦佛出世相当于周昭王时期,唐玄奘是唐朝李世民时期,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了。这个道者哭了:唉!我错过机会了,我在等释迦佛出世来度我,想不到佛已经圆寂了。玄奘法师说:你不要哭,释迦佛的佛法还在,我就是到佛国求取真经的,将来回震旦大振佛法。你这身体没有用了,坐了一千多年了(他入定是一千多年,不是三年、五年)不能用了,再换一个身体吧!你赶快到震旦投胎,待你长大,我也该回来了。你要到高楼大院琉璃瓦的地方去投胎,小地方不要去。这道者就投胎去了,投到尉迟恭家里,成了小王子。这道者一入定就是一千多年,他功夫应该是很好的吧。不行!这种灭受想定没有用,这是搬石头压草,石去草生,反而更甚。他长大以后,著相、淫乱,闯下大祸,被打入太庙,要杀他的头了。尉迟恭是功臣,他家是封王的,要杀王子,就先打入太庙。但是,如果出家做和尚,就可以不杀头,他只好出家做和尚了。但是,女人、乐队、好吃好玩的,他还要带著,这些东西拉了三大车。人们讽刺他为‘三车和尚’。后来,玄奘法师点醒他的前生,他翻然醒悟,‘三车’都不要了。他就是玄奘的大弟子窥基法师,后来成就很高,是法相宗第二代传人。

    所以,我们要活泼泼地作功夫,死坐在那里没用处,真定是对境不惑。无论什么事情发生,我的心都不乱;什么女色来到面前,我的心都不动;再多的财宝也不能使我动心。这才是真定。假若对境心动,再压下去,还不是真定,还有生灭心在啊!初果罗汉为什么还会七生天上、七生人间呢?就是因为他还有生灭心。念头来了,立即警觉,马上就灭掉,这也是生灭心啊,有生灭就要七返人天!我们作功夫,要作真正的功夫,时时处处保护真心不失。无念并不是无记,弄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

    ‘更别于外凡。’

    更和外道、凡夫不同。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外道也讲究无念,但他那无念是死的。凡夫所修的气功,没有离开执著,他也讲无念。他的无念更不是真正的无念。他执著在气上,这个气到什么地方了,一会到百会、一会到丹田、一会又到涌泉,大周天、小周天等等,这些东西能算无念吗?所以,我们所讲的无念,不同于外道、凡夫的无念,与他们那些功夫毫不相干。

    ‘由不觉而始觉,始觉即同本觉生出之子光明,而合母光明也。’

    我们大家作功夫都是‘由不觉而始觉’,以前不觉悟,通过入道修行,开始觉悟了。我现在给大家讲法,就是希望大家开始觉悟。始觉发出的慧光,‘即同本觉生出之子光明’,本觉就是我们的佛性。本觉是‘母光明’,始觉为‘子光明’,子光明是母光明所生,就像是母亲生出儿子一样。‘而合母光明也’,就是始觉合于本觉。子母相合就成道了,子母不相合就不能成道。要时时刻刻观照,不要著外境,这是始觉合于本觉的过程。始觉和本觉融为一体,就是子母相合。比如,我们修心中心法,第四印就是‘如来母印’。母能生子,子母相合,从而证成大道。净土宗也是这样讲:‘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这段话是大势至菩萨讲的。我们念佛的时候,佛就是母,我们是子,佛总是时时刻刻接引我们。假如儿子忆念母亲,就像母亲忆念儿子一样,那么,子母相合,成道就很快。三藏十二部经,都是同一鼻孔出气。要把这个总纲抓住,真正领会了,则三藏十二部经都能通达。若没有抓住总纲,断章取义,就会支离破碎,无所适从。所以,要时时刻刻见到本性,这最要紧。

    ‘虽立见宗,亦非不修所能证。’

    虽然我们确立了‘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