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选集(六卷全)_毛泽东选集第六-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土法的会变成洋法的一样,这是客观发展的规律。
19、“十大关系”提出了中央和地方同时并举的方针。第719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观点时说,在工业建设方面,搞小型企业,土法生产,这两条首先是钢铁工业部门提出来的,也是他们首先实行的。目的是为了多搞钢铁。“十大关系”中还没有这两条,但是中央和地方同时并举这个方针,已经包含了这方面的因素。实行这个方针,就必然引出大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洋法土法生产同时并举这两条来。因为要发挥地方积极性,开始时主要靠中小型企业和土法生产。
20、广泛地发展半机械化的到机械化的社办工业。第248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二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关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阶级斗争问题的观点时说,教科书没有提我们的人民公社实行工农业并举,只说公社的多种经济中,包括地方性的辅助性的手工业。实际上我们是根据需要和可能,按照计划安排,广泛地发展半机械化的到机械化的社办工业。
21、我们现在还不一般地提自动化。第310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战后时期,苏联的许多工业部门在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苏联钢铁企业、在机器制造业、化学、造纸、炼油及其他工业部门中,自动化设备日益增多。
毛主席评论说,我们现在还不一般地提自动化。机械化要讲,但也不要讲得过头。机械化、自动化讲得过多了,会使人们看不起半机械化和土法生产。过去就曾经有过这样的偏向,大家都片面追求新技术、新机器,追求大规模、高标准,看不起土的、半洋半土的,看不起中小的。提出洋土并举、大中小并举后,这个偏向才被克服。
22、在沿海省份建设新的工业。第186,187页
毛主席在评论(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关于苏联工业化的成就的观点时说,过去我们计划规定沿海省份不建设新的工业,一九五七年以前没有进行什么新建设,整整耽误了七年的时间。一九五八年以后,才开始在这些省份进行大的建设,两年中得到很快的发展。
23、我们实行几个同时并举,争取实现经济发展的大跃进。第183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工业在保证积累的增长方面无可争辩地优于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资料公有制,工业发展的计划性,工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工人阶级的劳动积极性,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一切为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创造了条件。
毛主席评论说,我们实行几个同时并举,争取实现经济发展的大跃进,就全国来说,能够大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同时,由于要增加很多新的生产单位,也就要吸收很多新的劳动力。
24、我们实行洋土并举、大中小并举的方针,主要是为了高速度。第204,205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政策是以优先发展重工业(给工农业各部门以技术装备的基础)的必要性为出发点的。同时,根据原料、财力和市场的需要,采取了发展轻工业的各种措施。
除了建设大型企业外,还规定广泛地发展中小型企业,这是由于国内技术经济十分落后,人口众多以及与此关连的就业问题。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没有正确反映我们的洋土并举、大中小并举的思想。因为我们实行这样的方针,不只是由于技术落后,人口众多,要求增加就业。我们在大型企业的主导下,大量地发展中小型企业,在洋法生产的主导下,普遍地采用土法生产,主要是为了高速度。
(六)我国工业化速度也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
1、我们现在就是要“开足马力奋勇前进。”第174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战争是铁面无情的,它斩钉截铁地提出问题:或是灭亡,或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且超过先进国家。或是灭亡,或是开足马力奋勇前进。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毛主席评论说,我们现在就是要这样干。
2、我国工业化速度也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第193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工业化的速度对于苏联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死存亡问题。
毛主席评论说,现在我国工业化速度也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原来的工业越落后,速度问题也越尖锐,不但国与国之间比较起来是这样,就是一个国家内部,这个地区和那个地区比较起来也是这样。例如,我国的东北和上海,因为那里的工业基础比较好,国家对这些地区的投资增长速度相对地较慢一些;而另外一些工业基础薄弱,而又迫切需要发展的地区,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投资增长速度却快得多。上海解放后十年共投资二十二亿元,其中包括资本家投资二亿元。上海原有工人五十多万,现在全市工人除了已调出几十万人外,还有一百多万,只比过去增加一倍。这同一些职工大量增加的新城市相比较,就可以明显地看到工业基础差的地区的速度问题更加尖锐。
3、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许可高速度。第194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苏维埃国家仍旧是小农国家,其中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为了解决“谁战胜谁”的问题,必须在短暂的历史时期内,在以先进技术装备起来的集体劳动的基础上改造分散的私有制的农民经济,使资本主义丧失在小商品生产中的基地。因此,必须迅速发展重工业。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只讲了政治环境要求高速度,没有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许可高速度,这是一种片面性。如果只有需要,而没有可能,那怎么能高速度呢?
4、为什么我国的工业革命能够最迅速?第685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最大的困难就是社会产品的销售问题。社会主义生产不会遇到资本主义所固有的销售困难,因为居民福利的增长造成对工业品和农产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不断扩大。然而这并不是说在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进程中就不会发生国民经济的个别比例失调现象。为了防止和消除国民经济中的个别比例失调现象,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必要的后备。
毛主席评论说,为什么我国的工业革命能够最迅速呢?主要是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革资产阶级的命,进行得比较彻底,尽力肃清资产阶级的一切影响,破除一切迷信,把人民群众从各方面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我们现有二万四千多个人民公社,如果其中有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公社,在统一领导、计划安排下,利用当地的各种工业资源,办起各种形式的“小洋群”、“小土群”工业,包括钢铁的“小土群”,那就可以大大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速度。
5、大跃进上了教科书就好办了。第34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主义生产关系),改进对工业和建筑业的领导,是一项重要的革命措施,它使工业在列宁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础上,出现新的大跃进。
看到“革命”两字就高兴。他们也有大跃进,大跃进上了教科书就好办了。但是,新的增订本又改成了“巨大的发展”。
(七)实行群众路线,大搞群众运动
1、教科书不讲大搞群众运动,不讲两条腿走路。第801页
教科书说(结束语),共产主义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共产党领导千百万劳动群众自觉地进行创造活动的结果。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社会向共产主义前进。
毛主席评论说,书中不强调政治挂帅,反复强调物质刺激,引导人走向个人主义。书中有时也讲发动群众,也引了一些列宁关于发动群众的好话,但是没有展开,不敢像我们这样大搞群众运动,不讲两条腿走路。这事情也确实很难。
2、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本身的创造。第94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劳动者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自己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是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是人民群众本身的创造”
毛主席评论说,列宁这句话:“社会主义是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是人民群众本身的创造。”讲得好。我们的群众路线,就是这样的。是不是合乎列宁主义呢?教科书在引用这句话以后,讲要吸收广大劳动群众“直接地和积极地参加生产的管理,参加国家机关的工作,参加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部门的领导”。也讲得好。但是,讲是讲,做是做,做起来并不容易。
3、党和工农群众最大限度地动员起来。第195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1928年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十一月全会在谈到国家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时曾经强调指出:“鉴于必须在技术和经济方面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国家,中央全会指出,只有加速发展工业和实行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只有党和工农群众最大限度地动员起来,才能解决这些任务。”。
毛主席评论说,联共中央一九二八年十一月全会决议里面的这些话,很好。我们现在就是执行这个决议。斯大林在那个时候没有什么指靠,只有靠群众,所以他们要求党和工农群众最大限度地动员起来。后来有了一点东西了,就不再那么靠群众了。
4、用行政命令办法搞建设搞革命会造成损失。第46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不断改进生产组织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巨大的意义。要改进企业内部的生产组织,就要同突击现象作斗争,要按预定进度表均衡地工作,采用流水作业法,以及实行其他各种措施。
毛主席评论说,用行政命令办法搞建设,搞革命,例如依靠行政命令进行土改、合作化,会造成减产的损失。这是因为不发动群众的缘故,不是因为突击的缘故。
5、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第40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群众积极参加完成和超额完成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斗争,这是加快共产主义社会建设速度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把群众的斗争只看做重要条件之一的说法,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无论如何,不能认为历史是计划工作人员创造的,而不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6、人口的多少是经济的发展的一个因素。第4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