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第1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较强的孤独感、无援感和空虚感。特别是工作在那些语言不通、风俗习惯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时,这种感觉更强烈。有的人会因此变得寂寞和忧闷,甚至产生精神抑郁性障碍。
(3)家乡观念浓,喜欢结成家乡帮。为了在异地工作不受欺负和有所寄托,有的喜欢遍交老乡,好便是有过矛盾的老乡,到了异地,个人之间的恩怨也会自然消除,团结起来结成稳固的组织。
针对上述心理变化,在心理护理与保健时应该注意:
1.确立四海为家的思想,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这样可冲淡思乡的情绪。另外,可带一些家乡、亲人的照片、录音带等,闲时看一看,听一听,以满足思乡和思念亲人的心理需要。
2.保持乐观、开朗,积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尽快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如可以通过与当地人联欢,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风俗民情,广交朋友,建立起新的社交圈,这样就不会再感到寂寞和无助了。
3.丰富业余生活。现代社会的工作节奏在加快,工作强度也比较大,实行双休日后,业余生活的安排显得非常重要。对身处异地他乡的人们来说,充实、丰富富的业余文化生活,有助于消除工作后的疲劳,排遣心中的孤独和思念情绪,调节心理的平衡。
三、军旅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毛泽东的这首诗不仅描写出了彭德怀的英雄气概和大将风度,也揭示了战争年代军旅生活的艰辛。和平年代的军旅生活虽然与战争年代不可相比,但生活在军营里的人们却仍有着特殊的心理感受。
(1)强烈的爱国心和使命感。有一首歌唱得好“说句心理话,谁不想家……。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这就是当代战士的心理写照。强烈的爱国心和保家卫国的使命感责任感,促使他们离别亲人,舍弃小家庭幸福,担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2)渴望理解的心情特别强烈。我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价值观产生变化。相当一批人对当代战士的奉献精神不理解,有的写信到前线劝自己的朋友回来,有的却对战士们的奉献行为报以嘲讽和讥笑。面对社会上的这种思潮,80年代初期,老山前线的战士们向社会呼喊出“理解万岁”的心声。他们言辞恳切地说道:我们不要什么奖赏和回报,我们只要求“理解”两个字。渴望理解,是我国当代战士的特殊的心理要求。
(3)具有较强的思乡情绪,吃苦的心理准备不足。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出身优越的战士到部队后,难以适应艰苦的军旅生活,以致较长时间思乡想家。由于吃苦的心理准备不足,有的经受不了艰苦的军训,竟成为逃兵。
(4)具有较强的学习愿望,希望学到一技之长,复员后好服务于社会。在部队,除了习武外,战士们普遍有学习和掌握一技之长的要求。有的买书自学,有的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为以后复员转业能参与社会竞争打下基础。
(5)军旅生活磨炼出他们坚强的意志和优秀的品格。部队是所大学校,特别是现代军旅生活,更注意军人的思想教育,因此从部队出来的人,一般都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针对上述心理特征进行心理护理与保健,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拥军优属。地方政府和人民要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给战士家属以热情的关怀和照顾,让战士消除后方顾虑,安心服役,保家卫国。
2.尽快熟悉军旅生活,做一名合格的军人。到了军营这个特殊的环境,开始会产生许多的心理不适应,如紧张、快节奏的生活和训练、艰苦的军训、整齐划一的生活作风等等,这些方面,既要严格要求,又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有一个适应过程。因为现代的兵员都是来自和平环境,且生活优越,从小就未经历太多的艰苦,没有足够的吃苦精神。
3.关心战士的个人生活,替他们排忧解难。部队要创造条件,为军人安排好业余文化生活,以调节紧张的军营生活。此外,部队长官要善于体察战士的心理,关心他们的个人生活。战士中出现的失恋、失去亲人或其他心理挫折等情况,只有多接触谈心,才能及时掌握这些情况,帮助解决。部队中普遍的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这种作法非常可取,不仅有利于稳定军心,而且能为祖国建设培养出一批技术人才。
4.妥善处理战士的激情性心理矛盾和突发事件,保持部队的安定。由于知识、生活经验的限制,加上在军营中磨炼出的一付“军人性格”,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有些战士容易感情冲动,方法简单,以至铸成大错。如有一位战士被恋人抛弃后,失去理智,回家时竟将她打成残废,导致犯罪。处理战士的激情心理矛盾和生活冲突,要冷静而有耐心,不能横着来,要根据战士的性格特点,采取合适的心理调控方法。军人是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一个国家的支柱,搞好军人的心理维护,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提高军人心理素质和部队战斗力,是有重要意义的。
四、巨大成功者
对事业和生活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人来说,其心理的护理与保健应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1.防止骄傲自满和乐极生悲。成功是令人自豪和骄傲的,但不能自满,自满则易停止追求。此外,巨大的成功也会给成功者以强烈的情绪刺激,容易因兴奋过度而造成精神疾病或行为异常。据说亚里士多德发现浮力定律时,兴奋得光着身子满街跑就是一例。因此,获得成功时要冷静对待,处变不惊,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2.淡化名利思想,不居功自傲和瞧不起他人。任何巨大的成功,都会凝结着许多人的心血,因此,即使你是成功者中的主角,也不要居功自傲,更不要贪天之功归己有。否则,名利心将会阻碍你的思维,损伤自己的人格,使你一事无成。
3.将成功作为探索的新起点。能正确对待成功的人,往往会把成功当作新的起点,向着新的目标探索。只有将成功当作起点,才能用正确的态度分析成功的得失,吸取教训,在新的追求和探索中少走弯路。只有将成功当作起点,才会不断给自己增添新的心理动力,强化追求新目标的动机。
只有将成功当作起点,新的巨大成功才有可能再一次降临到你的头上。
五、做学问者
著书立说、科学研究、乃至寒窗苦读等都属做学问的范畴。做学问是一种高强度的心智劳动,它不仅需要精博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与身体素质。因此加强做学问者的心理护理与保健,是做学问成功的重要保证。
1.保证目标的正确性与动机的一致性。所谓目标的正确性,就是做学问者的工作目标要具有正确的社会意义,即服务于全人类。目标与动机的统一,是产生强大的心理动力及强烈的探索精神的心理源泉。达尔文始终如一,潜心研究余年,于50岁时写出划时代的巨著《物种起源》;孟德尔用豌豆花进行了10年实验,终于发现了遗传法则;普朗克经过多年的物理学研究,在42岁时才提出辐射的量子假说。这些都说明,正确的目标与强烈的探索动机的统一,是获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心理保障之一。
2.保持应有的胆魄和探险精神。马克思曾把科学的入口处比做地狱的大门,他指出:“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唯一需要考虑的是,如果自己发现和坚持的东西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就要拿出胆魄和勇气去进行研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做学问需要有探险精神,要敢于向前人挑战,敢于涉足科学研究的“禁区”或“雷区”,这样学问才会做得有价值。广州黄浦海关的王志华同志,业余对经济学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创立了“大系统价值学说”,对马克思的经典经济学理论提出了全新而理智的思考与挑战,引起我国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没有超人的胆魄和勇敢的探险精神,就做不出真正的学问,因此,具备和保持这一心理品质是相当重要的。
3.强化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冲出逆境的勇气。做学问的结果只有两个:成功与失败。众多的历史事实证明,只有能承受失败的人,才能从逆境中奋起,创造出新的成绩。《西游记》第十回里,“烂柯经”关于围术有一段话:“彼众我寡,先谋其生;我众彼寡,务张其势。善胜者不争;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这对做学问有深刻的启发。善于从失败中看到自己研究的进展,看到自己在向真理逐渐逼近,进而更信心百倍地走下去,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刻卜勒就是把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收拾起来,建成一座高塔而抓住了行星运行的真理;欧立希发明治昏睡的药物坚持试验达606次;谈迁56岁时丢失了《国榷》手稿,他大哭一场后,又重新写作,10年之后,《国榷》终于再次写成。此外,别人的研究若超过了自己的成果,要敢于接受现实,承认失败,争取新的突破。承受不起打击和失败的人,决不会有成功,这是有道理的。
4.虚怀若谷、百折不挠。做学问除了要有个人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外,虚怀若谷,容纳百川的优良心理品质是必不可少的。做学问要求人们广开视野,知识要精、博、深、广,还要能充分吸取旁人的经验和教训,才能有较大的建树。真正的大学问家都是在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广纳百川的情况下取得和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的。
100多年前,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忽然收到一封麦克斯韦的来信,声称他能把法拉第定律、库仑定律、高斯定律、安培定律用数方式表达出来。缺乏高深数学知识的法拉第对此表示怀疑担,心物理现象一旦写成数学公式,就会丧失它的物理意义。可是,当麦克斯韦真的将这些定律用数学方程写给他看时,法拉第的疑团取消了,他惊叹麦克斯韦的数学天才,并接纳了他的观点。爱因斯坦的学识可谓广矣,但在没有掌握黎曼几何之前,只是取得了狭义相对论的成功,在朋友的帮助下掌握了黎曼几何之后,才发现了广义相对论的奇妙世界。
著名的控制论创立者维纳说得好:“如果一个生理学问题的困难,实质上是数学的困难,那么10个不懂数学的生理学家和1个不懂数学的生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完全一样,不会更好。”另一方面,保持百折不挠的意志和顽强的韧劲,也是做学问必不可少的,这是做学问成功的最起码的心理品质,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第十四章 应激状态下的心理护理与保健法 第三节 特殊环境中人的心理护理与保健法(2)
六、独生子
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越大越多,因此,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培育一代人的素质的大问题,近年来,儿童心理学家对独生子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见解,这些见解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及其心理保健是有积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