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志分析的商业价值
下面举个小例子,看看数据分析是如何转化为商业价值的。整体的思路是:在对
产品足够熟悉的基础上,先做出方向性的假设,再提取相应的数据并分析,得到一些
现象,最好是之前没发现的现象,然后尝试解释,接下来做用户调研修正解释,最终
指导产品发展方向。
2008 年底的时候,我们希望产品的用户能更活跃,活跃的衡量指标是更多的登录
次数,方向确定之后,我们假设有方法可以促使某类用户更多地登录,于是对产品的
用户登录日志13做了一些分析,希望找到方法和对应的用户。结果,发现了一条很有趣
的曲线,如图 2…7 所示。
直接看图,图中的横轴是把所有付费用户的第一次登录日期对齐,表示用户从这
一天开始使用产品,查看他们在此之后半年,也就是 180 天的活跃情况;纵轴是这几
千家公司的总体活跃情况,可以简单的理解成纵轴数值越高,用户登录次数越多。可
以看到,活跃公司比例的变化明显分为 4 期,特别是 1~4 个月之间出现了先下降再上
升的现象,于是我们先尝试着解释:
该产品是通过经销商销售的,在卖出去之后,经销商在前期也会登录产品帮助用
户做一些初始化产品的工作,所以产品的登录行为有经销商登录和用户登录两部分,
虽然通过已有的数据无法区分这两种行为,但它们确实各有特点。
13 因为是企业用户,所以本例中“用户”与“公司”是一个概念。
图 2…7 用户登录产品的情况14
第一阶段:第 1 个月,活跃度考察的是 1 个月内用户的登录次数,所以 30 天内活
跃度不断上升达到峰值,约 60%。这段时间内,经销商登录次数较多,帮助用户初始
化,用户的登录次数缓慢增加。
第二阶段:1 至 3 个月,活跃公司比例缓慢下降到约 40%,其间包含两部分,经
销商行为和用户行为:
。 经销商登录次数逐渐减少,只有一个趋势:衰减,这个衰减绝对比图中的更陡峭;
。 用户登录行为有两种趋势:衰减与增加,而增加是大于衰减的,从第三阶段可
以看出;
第三阶段:3 至 4 个月,活跃公司比例逐渐上升到 60%,这是因为到 3 个月之后,
几乎再没有经销商登录行为了,完全是用户登录,并且经过 3、4 两个月的使用,用户
已经通过产品体会到实际的商业价值,所以登录产品并使用的行为越来越多;
第四阶段:4 个月以后,稳定在 60%弱一点,进入动态平衡期,用户使用产品的
情况不再有大变化。
14 这次的数据分析是我用一款工程软件——Matlab 做的。这完全是个巧合,正好上学的时候一直拿它做数据挖掘。
常有这种体会,之前学过的东西,当时不知道有什么用,多年以后说不定什么地方就真的用上了,很惊喜。所以
早年的学生时代,当你还没想清楚将来要做什么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不知道应该学什么,也不要就真的一直空想
而什么都不学,不妨先学着别人安排你学的东西,等想清楚自己的目标以后,再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上面这些解释,完全是我们根据对用户的认识,主观做出的判断,为了验证上述
观点,接下来我们做了用户访谈,采取了两种形式——先电话调研、然后有选择的登
门拜访,试图区分出经销商登录和用户登录的不同,果然让我们发现,两种人群的主
要登录入口不同,经销商通常从 A 入口登录,因为他们要做的初始化操作从这里进去
方便,而用户通常从 B 入口登录,因为日常操作更多在这里。
由此启发,我们深挖了一段时间从不同入口登录的日志,确实验证了用户的说法,
于是,分离出经销商和用户两种登录行为造成的曲线,我给出了简单的手绘,如图 2…8
所示。
图 2…8 用户登录与经销商登录
好,接下来问题就来了,这么“劳民伤财”的分析,是玩儿的么?商业价值呢?
有两点。
一方面,我们会考核每个经销商下面的用户活跃度,目的当然是为了让他们更多
地服务用户,指导用户使用以促进活跃,但有的经销商会耍小聪明,通过自己登录来
忽悠我们。原来我们很苦恼,现在可以通过登录行为的分析,对这种情况做一个初步
的判断,事实上我们后来就对不同入口的登录行为、同一台电脑登录多个用户账号的
行为做了跟踪,如果某些用户登录次数的增加是以 A 入口为主,或者是某时间段同一
台电脑登录多个用户账号,再关联这些用户的经销商进行分析,就能够找出作弊的经
销商,以示惩戒,至少,也可以增加经销商作弊的成本。
另一方面,这次分析告诉我们,对我们有实际意义的是 B 入口用户的登录,所以
产品的优化重点应该放在 B 入口,另一个数据也证明了上面的推论:有某种登录行为
的群体,在出现该行为后几个月的活跃度情况如表 2…1。基本上只要出现过“B 入口登
录”,之后用户的活跃度就会很高,是真正的用户登录。事实上,这次数据分析指导了
产品改进,后来,我们对 B 入口登录做了很多引导,比如降低门槛,运营推广,在宣
传手册、光盘上重点说明,等等,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用户活跃度真真切切地上去了。
表 2…2 登录行为与若干月后的活跃度关系
出现某种登录行为的群体
1 月后
2 月后
3 月后
A 入口一周内登录》=2 天
68。70%
56。80%
58。10%
A 入口两周内登录》=8 天
92。00%
81。80%
78。10%
B 入口一周内登录》=2 天
95。40%
91。20%
87。10%
B 入口两周内登录》=8 天
99。60%
96。40%
94。40%
说点题外话,上述的访谈过程,我们抽取了近 100 个样本,电话有效沟通了 30 多
例,上门拜访了 10 例,行业涉及机械、纺织、五金、建筑、服饰等,比较全面,考虑
到上门成本问题,所以只在杭州、常熟两地进行。从决定调研开始,连前期的准备、
后期的总结,估计总共花了 15 人天,也就是两个人一周半的时间。整理报销费用的时
候,我简单算了一下,给上门的用户礼品平均每家 50 元,差旅费用,在选了本地和附
近用户的基础上,均摊到每家,大约 150 元,人力成本 1 人天粗略记为 500 元,平均
分摊给最终上门的 10 家用户,每家大约要 1000 元人民币,不算不知道,确实挺贵的……
这还只是很简单的调研,所以用户研究的成本真的很高,很多小公司都能省则省,我
们很无奈,老板也很无奈,以后在抱怨老板没用户研究意识的时候,也需要体谅一下
他们的难处。
2。2。5 需求采集人人有责
上面用很大篇幅说了一些常用的需求采集方法,这一节,我想先抛出一个“一手
需求与二手需求”的概念,有个很形象的比喻就是“生孩子与养孩子”,话糙理不糙,
我们内部经常这么说。
我们首先把“生孩子”——需求采集视为己任,人人有责,希望所有人都参与,
都来“生孩子”,我们帮大家养,这就要给他们一个简单的“生孩子”的工具——“单
项需求卡片”,最后,简单介绍一下其他常用的方法,这样才能做到“尽可能多地采集”。
生孩子与养孩子
之前所述的各种方法,都是直接从用户那里得到需求,我称之为一手需求,就像
“生孩子”。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还会接受二手需求,比如老板说要给用户做个××功
能、销售人员说用户哪里用起来不顺等,这些需求和一手需求比起来,就像“养孩子”。
“生孩子”,更多的时候发生于新产品诞生前,这时候外部没有用户、内部没有运
营、销售、服务等,所以对于需求而言,更多的是产品人员驱动,去主动采集需求,
比较常见的就是直接去潜在的目标用户那里采集。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个人觉得发
挥的空间最大,是最有成就感的。
小明:“还是‘生孩子’好啊,痛并快乐着……”
而“养孩子”,通常是产品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以后,用户也有了,公司内部也多
了很多相关的人员,比如销售和服务。虽然产品部门与用户的直接接触变少,但多了
很多间接来源,即与终端用户接触的干系人,他们会向你反馈很多需求,而用户也开
始主动提出需求了。
对比一下,生孩子的时候,我们去主动“拉”需求的比例较高,需求都是直接从
用户那里得到的,有点“进攻”的感觉,而孩子生出来以后,就不再是你一个人的孩
子了,必然是大家一起养,所以我们需要照顾的各方各面也会更多,我们会收到很多
“推”过来的需求,比较像“防守”的感觉。
有很多同学从一开始工作接触的就是已经存在的老产品,需求始终堆积如山,如
果碰上销售强势的产品,那更是连响应销售提过来的需求都来不及,也许做了半年一
年,突然回想,发现自己连真正的用户都从来没接触过,而是始终在满足销售的需求。
个人感觉,这种二手需求,或多或少有扭曲,以销售为例,他们的考核指标决定了会
比较注重眼前,希望产品的卖点越多越好,而之后用户用得如何,就不那么关心了。
比如我就经历过一些让人很抓狂的二手需求,销售希望产品增加一个功能,这个功能
在说服客户购买产品时有“临门一脚”的作用;而用户买完以后,最好又别用这个功
能,以免增加服务部门的压力……所以在公司层面上看,我觉得产品部门至少应该和
销售、服务等部门有平等的地位,坚持不断的从终端用户那里直接获得需求,才能保
证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但二手需求毕竟是常态,我们经常接到的就是口头上的几句话,或者一封邮件的
几行说明,这中间理解的偏差只能靠我们主动的、反复的沟通来弥补,那么有没有什
么办法解决呢?下面我就介绍一种简单的二手需求采集工具——单项需求卡片。
单项需求卡片
单项需求卡片的理念就是:产品的需求工作不只是需求分析人员的事,而是涉及
产品的每个干系人的义务,至少得参与“采集”的过程,理想的状态是产品的所有干
系人都参加过“需求采集”的培训,然后在日常工作中养成主动提交需求给产品人员
的习惯,但实际很难做到,所以作为专业的需求分析人员,就应该尽量降低同事们,
比如销售、服务、技术人员提交需求的成本,也是节省我们自己的时间。
一张单项需求卡片描述了一个用户需求到底包含哪些内容,重点是描述用户场景,
谁在什么时间、地点产生了何种需求,先看一个模板,如表 2…3 所示。
表 2…3 单项需求卡片模板
需求编号(可由需求人员填写)
需求类型(可由需求人员填写)
包含“采集时刻 + 采集者”信息
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等
来源(Who)(重要信息,方便追根溯源)
产生需求的用户:最好有该用户的联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