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义疏-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热,黄而色淡者为虚、为寒。若色黄如土,推之不移,中气绝矣。
阙庭脉色青白,推之久不还者,病在肺;推之即至者,病在大肠(通行本佚)。
白为肺金之色。阙庭脉色青白,推之久不还者,病在肺;推之即至者,病在大肠。
今不言白而言青白者,非兼两色之谓,以络脉之色(指络之脉管言之)本似微青,故推而验
伤寒杂病论义疏
—20—
之,肺病自见本藏之白,合以络色(指络管之皮言之)微青,乃成青白之色。故曰:脉色青
白者,病在肺与大肠。盖皮外之色,可以纯白,络色必带微青。若推之纯白,气已外绝,
惟将死之人见之。故统言面色身色者,多指皮外之色而言,望而可知者也,脉色则必推
之乃见。此条以推之久不还者属藏,言血气之外行于络者,力弱而动缓,故推之良久乃
还,所谓感虚陷下,肺病而气少也。若推之即至,旋推旋复,络气外盛,故病浅在府而
属大肠。
阙庭脉色青黑,直下睛明,推之不变者,病在肾;推之即至者,病在膀
胱(通行本佚)。
黑为肾水之色,今云阙庭脉色青黑,直下睛明,推之不变者,病在肾;推之即至者,
病在膀胱。不言脉色黑而言青黑者,义同上条,亦言乍推之初见络膜之青,审视之更见
络内之黑,相合而成青黑之色,非肝肾两色之同见也。阙庭之部,皮肤已较他部为薄,
睛明在目内眦头外一分宛宛中,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之会。经所谓太
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灵枢》曰:命门者,目也。盖目为藏精光照之所,睛明穴
又精阳气上出之道,人寤则目开而太阳之气(卫气也)出自睛明。足太阳膀胱起于下极至
阴之处,与肾相表里,且阙庭直下睛明,其部皮肤更薄,故脉色显见。上四条皆言脉色
横见阙中,此条脉色独为竖见。其分别府藏之法,亦以推之不变者属藏,推之即至者属
府,理同上释。伤寒分经察色,各以藏府所属何经辨之。假如脉色青黑,直下睛明,推
之不变,证见发热恶寒,脉沉紧,但欲寐者,足少阴经病也。无外证者,肾藏病也。故
平脉辨证,察色合脉,二者不可得离,学者当审思而明辨之。
明堂、阙庭色不见,推之色青紫者,病在中焦有积;推之明如水者,病
在土上焦有饮;推之黑赤参差者,病在下焦有寒热(通行本佚)。
此承上五色分察明堂、阙庭之后,更示数色兼见推验之法。明堂、阙庭连贯举之者,
言脉色或见于明堂,或见于阙庭也。首言明堂、阙庭色不见,推之色青紫者,病在中焦
有积。色不见者,言色不露于皮外,望之不见病色,知病之不在外也。用指推验,则脉
色青紫,此为病在中焦有积之候。经言:络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
寒。五色皆见,谓之寒热。又曰: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
为血。盖络色之变,皆由血生。青黑者,血寒且痹之色也,甚则血结为瘀(痹者,血行不
利,再甚结为瘀矣),当以浅深为辨。黄赤者,血热而沸之色也,血热则行疾,故亦为风。
青黑兼赤,为寒热相搏。赤多色紫,为血壅化热,故紫亦为有毒之诊。凡色皆以润者为
兼湿,津液未枯也。色干且晦者,津枯化燥也。若纯青纯黑,推之不移,色已死矣。今
明堂、阙庭之色,不露于外,则于证亦当无外证。推之而其色青紫,则为血泣(泣可兼痹
瘀二义)化燥,阳气(即热气也)蓄积。今津液汁沫,凝聚抟结,故主有积之诊。曰病在中
焦者,以积聚之证,总关中府,故或为血积,或为食积,或为痰积,或为虫积,皆源中
气失其运化,以至血气凝结,其病乃成,故曰病在中焦也(古以面黄兼青紫,芤脉者,瘀血在
胃,或胁内有块。面上有白点,虫积。面色青黄白不常及有如蟹爪路一黄一白者,主食积,皆可参验。
伤寒杂病论义疏
—21—
但血积脉芤,不尽然)。他如痰核、痰瘰之类,外在肌肉筋络之间,其病不关藏府,则且有
不见于脉者,更何可以色求之。惟病关中焦运化,乃得见于脉色,若久之竟成痼疾,则
色亦不外见矣。下言推之明如水者,上焦有饮,此亦兼明堂、阙庭言之。明如水,言其
色光滑鲜润。《金匮》言色鲜明者有留饮,正与此互文见义。后贤谓痰饮外溢于面,色
多红润而浮、亦言此也。经言:黄而膏润者为脓,古文凡不言痈脓而但言脓者,可赅痰
字之义。此段举饮,亦赅痰饮而言。但有饮之色,何以明如水,此应参稽,乃识气血变
化之理。盖血必得水调和,始见其滑淖(如霍乱吐泻,水去而色即暗晦)。《脉法》:水入
于经,其血乃成。故鲜明如水之色,为内有痰饮,则水气外溢于络,血汁清润,故外见
鲜明也。《灵枢》:血出清而半为汁者,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
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数语可为此条证释。是明如水,为新饮液渗
络脉之色。水气虽渗溢,而血之赤色未合和变化,故色见鲜明而病在上焦。若饮气久留
成水,水入血分,斯和合遂成淡黄之色,而鲜明以减。肌腠含水,日久为肿,血亦化腐,
黯淡无光。若水流于下,腰腹股胫跗肿,则色必不上见鲜明,故师曰病在上焦有饮也。
下更言推之黑赤参差者,病在下焦有寒热。经言: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
热。胃中寒,手鱼之脉青;胃中热,鱼际之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又言:其有赤、
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与五色皆见,谓之寒热同义。又言:血少黑而浊者,阳气蓄
积,久留而不泻,其血黑以浊。综此诸义,则黑赤参差之色,为气寒血热,两邪内陷。
久之血痹化热,气结血枯,故黑色为痹,血之浊也。血何以独,液不渗也。今推验明堂、
阙庭,内见黑赤参差,其色不见于外,则病不属外。脉色初推之黑,数推之则推力与络
气相荡,而血为之流,故乍见赤色。旋推旋复,黑赤更见,故似参差不齐之色。凡血之
痹,皆由动脉汇于少腹,回流入络(此络指静脉)不畅,证成上热下寒而外发寒热。病不
在外(非外感之发寒热)而责在肝肾,因起下焦,故师曰病在下焦有寒热也。此为内伤蒸热
之证。其寒也,则衰饮食;其热也,则消肌肉。留连日久,寒热夺形,脉坚搏者死矣(此
处坚搏,赅弦劲细数数义)。
色有内外,何以别之?一望而知者,谓之外;在明堂、阙庭推而见之者,
谓之内(通行本佚)。
《内经》;五色各有藏部(面部藏府之分部也),有外部,有内部。色从外部走内部者,
其病从外走内;色从内部走外部者,其病从内走外。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
(阴阳以表里言之),反者益甚;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此以色部
(五藏五色当见之部)为外内也。今师言色有内外,以望而知者为外,推而见者为内,此以
露藏为外内也。经云: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
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痛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往今即新故之互辞),属
意勿去,乃知新故。有浮沉、泽夭、抟散、新故之异。浮沉二字,义与露藏相合。色浮
者露,而色沉者藏也。又经以凡色青黑赤白黄,皆端满有别乡(别乡,即别向之意,向为色
所指也),其色上锐,首空(去声)上向,下锐下向,在左右如法,左为左,右为右。其
色有邪,聚散而不端(不端,即不正,改变面之正色也)。面色所指也,其上行者病益甚,其
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端满者,谓人有五行之异,本有五色之分,其正色满面者不病,谓之
伤寒杂病论义疏
—22—
端满。病则邪色独见,有聚有散,有所起之部与所指之部,故曰;别乡也。察面色,以其起大如拇指者
为准)。此言色锐之端,为病气抟聚之所。气聚则邪盛,随所向而行,故以色锐为邪色所
指之向。综上两说,则察色外内,有以色部言者,有以露藏言者,两法不可偏废。亦如
脉诊外内分部之法,既有浮中沉三部之分,又有三六九菽五部之分,当随宜用之。如推
验明堂、阙庭之色,当以露藏为外内。如病气(即色也)起于色部(五藏五色所主,见于面之
部也),大如拇指,或黑见于庭,或赤见于颧,则当以起止之部分外内,以色之锐端定所
指。上条阙庭脉色青黑,直下睛明者,是言色自阙庭下向睛明也,其色必上散(阙庭色散)
而下锐。故两法皆可参用,但以露藏分内外之法,尤有要义。凡诊面色全部,以露色为
准,察色之分部,以推验为准。故面色之别,以远望而乍视之,乃得其真,华陀谓人面
之色,但改其常者,即为病矣。其改常之色,往往终日相见之人不觉,而久别乍见者可
惊也。若乍见色改,久坐熟视之而转和者,病有生机。若乍见色改,久视相对而愈惨淡
者,死色也。或乍见光泽,熟视之而转觉黯晦者,亦元气浮散,无根之死色也。经曰:
望而知之谓之神。神乎神,盖戛戛乎其难矣。
病暴至者,先形于色,不见于脉;病久发者,先见于脉,不形于色(通行
本佚)。
暴至之病,如霍乱吐下、中寒发热(表邪之证)及后世痧证之类,凡先不觉有病而忽
然发病者,皆暴病之类也。病由外气之感,邪自皮腠而入,则络色先变,故先形于色。
病未感虚陷下入经(此经字,赅藏府十二经言),则邪气犹浮于外,脉以应内,藏府消息之
变现也。暴病乍至,邪未探入,故先形于色,不见于脉,如伤寒中风吐下之证,初见寒
热吐下之时,脉应指似和,未见病象,少顷则病邪乘虚内袭,而脉之或紧、或缓、或沉
浮者见矣。故言:不见于脉者,言病暴至之顷,色先见而脉尚未应,非终不见于脉也。
若病有不见于脉,则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又何说也。然亦有发热微寒,不药而濈然汗
解者;或暴见吐利,内感反快(自觉吐泄后舒适也)而呕泄自止者,此脾实胃和,腐秽自去,
正气充而邪无所容,亦可不药而愈,若斯之例,亦有见于色而终不见于脉者。下言病久
发者,见于脉,不形于色。久发之病,或伏气所感,或积聚所生,血痹成劳,忧伤致损,
病因内伏,则证虽未见,脉象先形,此脉之所以为气血先见也。病属内因,则络色不变,
故先见于脉,不形于色,久之而精华外越,真气内浮,五色精微之象见矣。是病之久发
者,虽先见于脉,亦终无不见于色。故经曰: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
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斯能合色脉,乃可万全之义欤。
病入藏无余证者,见于脉不形于色。病痼疾者,见于脉不形于色也(通行
本佚)。
此更承上言病有见于脉,不形于色之义。而推论之,病入藏无余证者,指病邪内入
于藏,外不连经者言之,大抵血气所结,皆有形之邪也。《五十二难》言:藏病止而不
移,其病不离其处,府病仿佛贲响,上下行流,居处无常。《五十五难》:言积者五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