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 >

第4部分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第4部分

小说: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人》 (1928)等。 

     叶芝(1865—1939)和艾略特(1888—1965)则是在这一时期活动在英 

国文坛的两位著名诗人。他们是欧美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代表。 

     叶芝是爱尔兰诗人、剧作家。他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叶芝的先期创作由于受到当时的诗人和画家的影响而表现出唯美主义和浪漫 

主义倾向,脱离了现实生活。90年代以后,他的诗风趋于坚实明朗。这一时 

期的主要作品有:《1916年的复活节》(1921)、《谁与弗洛斯同去》、《梦 

见仙境的人》和《秘密的玫瑰》等。充分表现了爱尔兰民族特有的热情和想 

象。后期是叶芝创作的成熟阶段。他的作品接近于人民的生活,具有现实主 

义、象征主义、哲理诗三种因素,语言洗炼且诗风雄劲,运用了含义复杂的 

象征手法,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推进了欧洲诗歌向后期象征主义的演变。 

主要诗作有《钟楼》(1928)、《驶向拜占庭》(1928)、《盘旋的楼梯》 

 (1929)、《拜占庭》(1929)等。这些作品表现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 

强烈不满,歌颂了贵族文化。叶芝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艾略特则被西方评论界视为英美现代诗歌创作和理论的一代宗师。他的 

长诗《荒原》(1922)是后期象征派诗歌的主要代表作。由于艾略特对当代 

诗歌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194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30年代,英国工人阶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多次举行“反饥饿大进军”。 

由于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使得英国工人阶级文学有了新的发展。一些左翼 

作家创作的“社会小说”是20世纪英国文学的重要成就之一。索默菲尔德便 

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他于1908年生于伦敦,早期积极参加工人运动,1930 

年加入了英国共产党。他的主要作品有《五一节》(1936)、《西班牙志愿 

军》(1937)、短篇小说集《生还者》(1947)和《遗产》(1956)等,反 

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斗争精神。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英国进步文学中,爱尔兰剧作家奥凯西 (1884— 

1964)占有重要的位置。他出生于都柏林一个贫穷的家庭,3岁丧父,12岁 


… Page 13…

时就干活谋生,饱尝了人世间的饥寒交迫,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有较深刻的认 

识。奥凯西是爱尔兰工会运动的积极分子,多次参加了大罢工和武装起义。 

他的创作便是其个人经历和成长过程的真实写照,反映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和 

要求,代表着进步的文学倾向。 

     奥凯西的创作大体上可分成两个阶段。他的早期作品有剧本《枪手的影 

子》 (1923)、《朱诺和孔雀》(1924)、《犁和星》(1926)等,集中表 

现了爱尔兰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揭示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的本质。30年代 

以后,奥凯西加入了共产党,这使他的创作也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对无产阶 

级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剧本《星星变红了》(1940) 

和《给我红玫瑰》(1942)等。作者把爱尔兰人民的解放斗争与世界无产阶 

级的革命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奥凯西的创作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已 

经达到了成熟阶段。 

     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虽然也是战胜国,但是却大伤元气。战后,社 

会矛盾尖锐,经常出现政治危机,经济萧条,同英国一样沦为美国的债务国, 

逐步走向衰落。 

     战争的爆发同样也震撼了法国文坛,人们开始对旧的价值观表示怀疑, 

转而去追求“全新的艺术”。现代主义思潮的崛起,成为这一时期法国文学 

最本质的特征。现代派作家们热衷于对文学形式的追求,开始逃避现实,表 

现出他们对无法解决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一种无奈。这方面的代表作 

家是普鲁斯特(1871—1922)。此外,还有小说家安德烈·纪德(1869—1951) 

和诗人保尔·瓦雷里 (1871—1945)。 

     纪德在一定程度上把批判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是法国现 

代文学中最矛盾的作家,被誉为“20世纪法国文学史中首屈一指的人物”。 

纪德在一次大战前发表的主要作品有《人间粮食》(1897)、《蔑视道德的 

人》 (1902)、《窄门》(1909)等。作者在其中表达了一种否定一切道德 

规范的思想,表现出深深的悲观主义倾向。纪德的后期作品主要有《梵蒂冈 

的地窖》(1914)、《田园交响乐》(1919)等。1926年完成的小说《伪币 

制造者》为他带来了世界级的声誉。它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反映了当时年 

轻人的徬徨和苦闷,表达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人与人 

之间虚伪关系的批判。由于纪德的思想倾向比较复杂,因此他的创作时而表 

现出“进步”的一面,时而又表现出消极落后的一面。他在晚年所著的《忒 

修斯》一书,对自己一生的思想和创作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由于纪德的作 

品内容广博,艺术意味深远,因而获得了194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对现代法 

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瓦雷里是法国后期象征主义派诗人。他在法学院读书时便开始了诗歌创 

作,1917年发表的长诗《年轻的命运女神》,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连串心 

理活动,表现了感性生活和理性生活的冲突,被西方评论家誉为“优秀的法 

国诗篇”。1920年发表的长诗《海滨墓园》具有自传性,是诗人的“自我独 

白”,同时也是一篇哲理意味很浓的诗。表现了瓦雷里以往的生平活动和思 

想感情,从自然的不朽和人生的无常的对比中,得出肯定现实、面向未来的 

积极的结论。瓦雷里的诗歌偏重于形而上学的思考,他企图建立一种精确而 

严格的诗的形式,所以很讲究诗的格律。他的14行诗在艺术上尤其精湛。 

     在两战期间的法国文坛上,具有深厚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也得到了继续 

发展,在整个现代文学中仍占有重要的位置。除老一代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 


… Page 14…

曼·罗兰以外,又涌现出一批新秀:马丁·杜加尔(1881—1958)、杜阿梅 

尔(1884—1966)、莫里亚克(1885—1970)和莫洛亚(1885—1967)等。 

     马丁·杜加尔是一战后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一位主要代表作家。1909 

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变化》。他的代表作是八卷长篇巨著《蒂波一家》 

 (1922—1940)。作者通过对蒂波父子两代与兄弟之间矛盾冲突的描写,再 

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当时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 

同时也对帝国主义战争进行了批判,歌颂了法国工人的斗争和人民的反战情 

况。小说情节曲折,语言简洁明快,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杜加尔因此而 

获得了193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其他主要作品还有《让·巴洛瓦》(1913) 

和《古老的法兰西》(1933)等。 

    杜阿梅尔是文艺团体“修道院”的创建人。他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并将之比作人间地狱,决心一定要消灭 

它!他在这一期间创作的短篇小说《烈士传》(1917)、《文明》(1918) 

等,谴责了帝国主义战争的罪恶,对战争牺牲者深表同情。一次大战后,杜 

阿梅尔创作了一系列以社会下层人物沙拉文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后来合成 

五卷集《沙拉文的生平与遭遇》(1920—1932)出版,描写了小资产阶级知 

识分子沙拉文的种种生活经历,他想在社会中寻找一立足之地,却屡屡失败, 

最后只好把自己孤独地关在有限的小天地里。杜阿梅尔的另外一部重要作品 

是十卷集长篇小说《巴斯基埃家族史》(1933—1945),描写了理想主义者 

个人奋斗的失败。 

    莫里亚克是法国著名的小说家,他擅长心理分析和描写人物的内心冲 

突,被誉为20世纪心理分析小说大师。其主要作品有《给麻疯病人的吻》 

 (1922)、《黛莱丝·德克罗》(1927)、《蝮蛇结》(1932)和《黑夜的 

终止》 (1935)等。这些作品,有的抨击了传统伦理、习俗的虚伪,有的对 

资产阶级家庭的血腥关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有的则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 

批判。莫里亚克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以小说、戏剧和日记较为著名, 

并因此而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莫洛亚是一位现实主义小说家、历史学家和文艺评论家,一生创作了大 

量成功的作品。他写的长篇小说有:《非仙非兽》(1923)、《贝尔纳·盖 

斯耐》 (1926)、《气候》(1928)、《家庭圈子》(1932)、《幸福的本 

能》(1934)和《九月的玫瑰》(1956)等。除此之外,莫洛亚还写了许多 

题材广泛的短篇小说,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与此同时,在法国文坛上也活跃着一批杰出的共产党员作家。其中主要 

包括亨利·巴比塞(1873—1935)、瓦扬—古久里(1892—1937)和保尔·艾 

吕雅(1895—1952)等人。他们以自己的作品和文学活动,推动了法国左翼 

文学向前发展。 

     巴比塞是一位杰出的反法西斯革命作家。他的文学创作活动是从诗歌开 

始的,第一本诗集《哭泣的女人》(1895)是巴比塞的处女作。一次大战前 

他写了长篇小说《哀求的人们》(1903)、《地狱》(1908)和一些短篇小 

说。巴比塞的成名作是两部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小说《炮火》(1916) 

和《光明》(1919)。《炮火》的副标题是“一个步兵班的日记”。小说以 

日记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步兵班在战争中受尽磨难,大多数战士死于战场的悲 

惨遭遇,表达了广大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强烈愿望,提出了“到底为什 

么打仗”的问题,最终得出了“必须通过革命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才能从 


… Page 15…

  根本上消灭战争”的正确结论。这本书出版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先后被译 

  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成为畅销一时的世界名著。《光明》也是描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部作品。小说的主人公西蒙·保朗是一位以秩序维护者 

  自居的小资产阶级庸人,他在经受了战争的磨难后,逐渐觉醒而最终成长为 

  一位革命者。列宁对《炮火》与《光明》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论第三国 

  际的任务》一文中曾指出:“群众的革命意识的日益增长,已成为到处都可 

  看到的普遍现象,亨利·巴比塞的小说 《火线》和《光明》,可以说是这种 

                                   ① 

  现象的一个极其明显的证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