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准》,任主编,直至1939年。从20年代起直到去世,他一直任费柏出版社
董事。1948年因《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
艾略特自称在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政治上是
保皇派。
艾略特曾与庞德一起,于本世纪初发起过意象主义诗歌运动,后又倡导
“新批评”,撰写过很多有影响的文学批评论文,是这一思潮的奠基人之一。
艾略特主要的成就是在象征主义诗歌方面,他是“后期象征派”最重要的代
表诗人,他一生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915—1922年为艾略特创作的早期。这个时期发表的作品有《普鲁弗洛
克的情歌》(1915)、《一个妇人的写照》(1915)、《海伦姑姑》(1917)、
《小老头》(1919)、《斗士斯威尼》(1920)等。这些诗歌反映了第一次
大战前后英美上层人物的精神空虚和绝望。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普鲁弗洛克
的情歌》。写一个神经质的上流社会青年普鲁弗洛克在求爱过程中的矛盾心
理。这是一篇“戏剧独白”,采用自嘲的手法,运用大量的烘托和比喻来刻
画西方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
… Page 24…
1922—1925年,是艾略特创作的中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荒原》
(1922)和《空心人》(1925)等。《空心人》是《荒原》的续篇,所表现
的绝望情绪更为明显:“荒原”已成为死亡的土地,人类已失去再生的能力,
人只是一个填满了稻草的人,没有生命,只是死亡国土上一个空架子。
1927—1948年,是艾略特创作的晚期。这个时期主要的作品有《灰星期
三》(1930)、《岩石》(1934)、《四个四重奏》(1943)以及合唱诗等。
艾略特后期诗作的思想内容更为保守。他参加了英国国教会,以全部精力来
宣传以基督教理想来拯救人类。《灰星期三》就是宣扬基督教服从上帝的旨
意和悔罪的教义。《四个四重奏》是一组哲学宗教冥想诗。表现人类历史是
由天主意志决定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抒发对时间的空幻感,生命的幻灭感,
对人类的前途持悲观主义态度。宣扬基督教的谦卑精神。这组诗语言节奏性
强,运用四重奏的音乐结构和技巧表现主题,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是艾略
特平生最好的作品。
在这一时期,艾略特还写了一些剧本,主要有 《大教堂里的凶杀案》
(1935)、《一家团圆》(1939)等。他的剧作多用诗体,内容多是劝人皈
依天主,服从天意的。
艾略特的主要文学批评论著有《圣林》(1920)、《艾略特论文选》(1933)、
《诗与批评的功能》(1933)等。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1919)一文中
提出:每个民族的文学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所谓的文学传统。
一个作家不能脱离传统创作,但能使传统起变化。文学批评的作用就是要把
读者所未能见到的事实,摆到读者面前,提高他的欣赏和感受的能力。
艾略特是20世纪西方文学中声望较高、影响较大的诗人和文学批评家。
他的创作和文学评论开辟了英美文学的新方向,使现代派诗歌成为英美诗坛
的主角。对整个西方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荒原》
长诗《荒原》是20世纪西方文学里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是欧美现代派诗
歌的里程碑,也是艾略特的代表作。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时代
精神——西方文明的堕落、理想的幻灭、感情和精神上的“荒原”。
全诗共分五章。第一章《死者的葬礼》。诗人以荒原象征第一次世界大
战后的欧洲文明,它象四月的天气一样需要水的滋润,需要生命。而这里只
有空虚和堕落,充满了庸俗和低级的欲念。四月的欧洲成了“最残忍的一个
月”,春天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死亡。第二章《对奕》描写了两个场景:上流
社会妇女的卧室和小酒馆里两个人的对话,对照不同层次的人的生活,得出
一个“整个社会都在堕落,整个社会都腐败”的结论。第三章《火诫》写情
欲之火造成的庸俗猥亵、空虚而无真实的爱。结构比较复杂,进一步用今昔
对比来表现现代人的堕落。第四章《水里的死亡》认为神话中有过的复活是
不可能的,死是不可避免的,生命之水也拯救不了人类。第五章《雷霆的话》
又回到第一章的主题,用三个客观对应物来描写欧洲这片干旱的“荒原”。
宣扬宗教的“给予、同情、克制”。认为造成现代“荒原”的原因是人们失
去了信仰,人类因堕落而丧失了自救能力,挽救现代世界于危急之中是不可
能的,人类必将走向灭亡。
《荒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社会进行了真实的描写:一片混乱、
衰退和堕落。作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信仰丧失和纲纪崩坏,是一种
… Page 25…
历史的永恒和循环,否定了这是特定社会制度的产物。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荒原》在艺术上有许多特点。第一,作者在诗中大量引用或更动欧洲
文学中的情节、典故和名句。把神话与现实相对照,达到古今对比、发人深
思的效果。第二,作者在这首诗里运用了“戏剧独白”的艺术手法,对传统
的叙述人称进行了革新,既非第一人称,也非第三人称,它不是某个具体的
人,他是个多功能的主人公,有时是历史的人,有时是现代的人,有时是神
话中的人,有时是现实中的人。他引导着读者,在地狱般的荒原中游历。第
三,《荒原》各章节之间没有逻辑上的联系,仅以四季的时序作为外在结构,
通过对比、对应等手法而形成一个艺术态体。第四,全诗极少用韵,大多是
有节奏的自由体,引用了6种外国语言,语言变化多端。
5。普鲁斯特
(1)生平与创作
普鲁斯特,M。(1871—1922),是法国现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
创作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鼻祖。
1871年7月10日,普鲁斯特出生于巴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
位医生,母亲是富有的犹太经纪人的女儿。他自幼体弱多病,终身为病魔所
苦。1882年至1889年,普鲁斯特在巴黎富家子弟学校贡多塞中学读书,他
天资聪颖,成绩优良,尤其喜爱文学和哲学课程。中学毕业后,他进入法学
院并去政治学院听课。但他感兴趣的仍然是文学和哲学。后来,他得到父母
的同意,到巴黎大学继续深造,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玛札里纳图书馆
当一名无报酬的馆员。
青少年时代的普鲁斯特交游较广,经常出入上流社会的沙龙,结识了作
家法朗士、女画家勒梅尔等一些文艺界名流。他曾经在自己将来是当外交家
还是当作家这一问题上犹豫不决。虽然这时的普鲁斯特热衷于出入交际场
所,过巴黎上流社会那种庸俗的、虚伪的交际家生活,但他也注意观察周围
事物,积累素材。普鲁斯特后来的作品基本取材于这个时期的经历。
普鲁斯特在上大学期间便开始写作,经常为杂志撰稿。1896年,他将在
各处发表的纪事、随笔、故事等汇编成第一部作品《悠游卒岁录》出版。1896
至1899年,写作自传体小说《若望·桑德伊》,主要是表现作者青少年时代
的社交生活和内心感受,这部小说直到1952年才由他人根据手稿整理发表。
1900至1906年,普鲁斯特集中精力阅读和研究19世纪英国文艺批评家罗斯
金的艺术理论,并亲自到意大利的威尼斯和巴多进行实地考察,翻译、介绍
了罗斯金的《亚眠的圣经》和《芝麻与百合花》等作品,发表过《罗斯金在
法国的朝圣》、《论约翰·罗斯金》等文章。罗斯金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
他相信直觉胜于对客观事实的分析。1903年至1905年,普鲁斯特的父母先
后去世。从1906年起,他的哮喘病日益严重,不得不改变生活习惯,白天休
息,夜间工作。他平时深居简出,对于社会上所发生的事情毫不关心,专门
从事文学创作。1908年至1909年间,普鲁斯特发表过一篇阐述自己美学观
点的论文《驳圣伯夫》,生前未发表,1954年才发表了手稿的片断。在论文
中,普鲁斯特批判了19世纪法国文学批评家圣伯夫的实证主义文艺批评方
法,认为文艺作品和作者个人不宜联系过于密切。
在写作《驳圣伯夫》的同时,普鲁斯特开始构思长篇小说《追忆逝水年
… Page 26…
华》。可以说,他在这部长篇巨著上倾注了全部心血,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直至死前的最后一夜,他还口授了一些笔录来补充这部作品中的有关情节。
普鲁斯特之所以能够这样对艺术执着地追求,是因为他认为世界上还有一个
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艺术。而生命的本质不在于一个人能够活着,
更重要的应该是有所作为。当一个人死去后,他将在他的作品中获得永生。
1922年11月18日,普鲁斯特在巴黎去世。
(2)《追忆逝水年华》
普鲁斯特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多卷集长篇巨著《追忆逝水年华》。从
1906年开始写作,1913年完成。1913至1927年期间陆续发表。全书共分七
部十五卷。这七部的名称及其发表年代是:
第一部:《斯万之家》,1913年;
第二部:《在花枝招展的少女们身旁》,1919年;
第三部:《在盖尔芒特之家》,1920至1921年;
第四部:《索多姆与郭莫尔》,1921至1922年;
第五部:《女囚》,1923年;
第六部:《逃亡者或失踪的阿尔贝蒂娜》,1925年;
第七部:《过去韶光的重现》,1927年。
普鲁斯特因为这部小说的第二部的出版发行而成名,并获得龚古尔文学
奖。
《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
为主体,追述了自己过去30年的生活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9世纪末、
20世纪初法国社会的面貌,特别是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的生活和人情世态。同
时也是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历程的真实写照。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家境富裕、体弱多病而有才华的年轻人,从小对
书籍和绘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进行过文学创作,但没有成功。他经常出入
巴黎社交场合,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他在一
次疗养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位叫作阿尔贝蒂娜的姑娘并狂热地爱恋着她。后
来,他发现阿尔贝蒂娜患有同性恋,便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