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世界伟大考古纪实 >

第13部分

世界伟大考古纪实-第13部分

小说: 世界伟大考古纪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这里还是不能确保无虞,于是西索斯(西蒂)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又被转移到英哈比王后之墓。最后集中转移到阿门诺菲斯二世陵的国王尸骨多达13具。还有一些国王的遗体在不同时间和情况下陆续启出,沿着一条隐蔽而荒辟的山路运出国王谷,在岱尔·埃尔巴里盆地的山崖上开凿墓穴重新安葬。离此不远就是哈特舍普苏特女王建造的庞大的寺庙。这位女王的弟弟托特米斯三世在女王在位期间曾和她一起执掌朝政。
  这些木乃伊在这里平安地度过了3000年。墓葬的地点久已湮没,这是因为图特卡蒙墓的外部被毁,后人便平掉陵墓的标志以保平安,这里的岩穴也照此办理。可能后来一场暴雨又把墓穴的人口冲刷得无影无踪。直到1881年一位美国收藏家到卢克索,才有人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这座集中安葬国王干尸的巨大墓葬。
○木乃伊香尸的制做
  尽管古埃及的统治者为自己身后的不朽安排得极为周到,然而他们往往是悲观的,一则埃及古谚道出了他们心中的忧虑:“历来修建花岗岩大厦的人,创造金字塔的大厅的人,用高超的技艺创造美的人,他们的祭坛上却和那一无所成、委身沟壑的芸芸众生的祭坛一样,都是空白的。”
  他们一面尽管忧心忡忡,一面却仍在不断地加强防范,以便身后得以永远保存自己的遗体。木乃伊制作技术由此诞生。
  虽然一提到古埃及每个人都可联想到木乃伊,但是木乃伊(mummy)这个字并不是埃及文,这个字大概源于波斯文mummia,意即沥青或焦油。木乃伊所以得名,是因为保存下来的尸体因年深日久而变成黑色,最初发现木乃伊的人看了,以为埃及人保存尸体的办法是把尸体用焦油浸泡,后来证明他们的想法不对。埃及最早的木乃伊大概从来没有用过什么东西加以浸泡,完全是偶然之中产生的。远在埃及法老王于五千年前兴起之先,尼罗河流域的农民因为不愿意把原来已不大够用的肥沃土地辟作墓地,所以将死者光着身子埋葬在流域附近沙漠边缘的沙土中。因为埃及人埋葬尸体只埋人大约一米深,过了一些时候沙层逐渐漂移,必然会让一些尸体暴露出来,这些尸体给滚烫的沙炙得乾透,正常的腐烂作用根本没有发生,因此几百年以前的尸体,皮肤、头发以及样貌看来莫不如刚下葬时一般,令人啧啧称奇。这些尸体从专门术语方面来讲并非木乃伊,直到现在有不少还保持当时的样子。
  除了珍宝之外,考古学家们在国五谷的另一收获,是大量法老木乃伊重见天日。这些在古埃及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数千年后与我们得以相会,这一切恍如梦境。
  公元前三一○○年以后,埃及社会在法老的统治下组织日趋紧密,宗教方面的来世信仰实际上发展成为对死的崇拜。虔诚的人逐渐相信应该妥善保存尸体;如果要让死者进入天堂,更有必要这么做。他们认为尸体如果在坟墓中烂掉任何一个部份,那个部份即会永世丧失。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埃及人装饰先人坟墓所作的人物雕像,一定是四肢齐全的。
  保存肉体一旦成为死后再生信仰核心,人死后能埋在牢固的石砌坟墓中,不再埋于沙土里,就成为很有必要的事情;至少那些有钱建筑石坟的人会这么想。既然尸体不再是埋入沙土,那么自然需要运用另一种防腐方法,取代乾沙的防腐作用。因此替尸体做防腐工作的新行业应运而生,而防腐师也将尸体防腐技术视为祖传秘方,代代相传。埃及尸体防腐师不用沙,而用一种叫泡碱的天然产岩盐,即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也就是我们现在日常使用的洗涤碱和发酵粉)混合成的一种粉状物处理尸体。泡碱的作用犹如海绵吸水,能将埋进泡碱粉末的尸体水分抽吸出来。防腐师并用香料和各种溶剂清洗尸体内脏,最后,用一幅几百米长的裹布把尸体包裹起来。层层裹布之间往往夹些贵重的精制护身符,藉以保佑死者,以免在往天堂的路上受妖魔鬼怪侵扰。
  就我们所知,最早经过仔细防腐然后以裹布包札的木乃伊,约开始于公元前二千六百年。尸体防腐术在公元前一○八五年到公元前九四五年间,即第二十一代法老王朝时期,臻于登峰造极地步。随后,宗教虔诚精神逐渐为汲汲为利的商业态度所取代。尸体防腐师不再设法保存尸体完好,反而舍本逐末,只注意木乃伊外表(这倒有点像现代承办殡仪的人替死者化妆供人瞻仰遗容)。防腐师将尸体内外用厚厚的松香封好,偶尔也用蜂蜜,只是掩藏而不能抑制尸体腐烂。防腐师还用气味浓烈的香料遮盖驱之不散的尸臭,在盛载木乃伊的木箱上,绘些栩栩如生的画像便交代过去,从前用心用力永保尸体完好的技术已不复通行。因此较后期的木乃伊往往保存得不好,裹布内可能只余骸骨。
  晚至公元前一世纪,尸体防腐师因所操技术而依然受人敬重,凭着防腐的本事都能赚到大量金钱。据那个时期在埃及居住的希腊作家戴奥多勒斯记述,公元前一世纪的尸体防腐师替尸体防腐,分上、中、下三等不同服务。戴奥多勒斯说第三等是最便宜的一等,价钱相当公道,虽然并没有记载实在是多少钱;但不管收费若干,也恐怕是大部份古埃及人负担不起的,靠劳力为生的人和农民能在哪里找到地方就把死者埋葬在哪里。第二等索价二十米那,估计约相等于三千美元。第一等全身防腐要花费古币的数量,兑成现在的钱,就超出一万美元了。
  大多数穷人没有能力拿出这么大笔钱去为尸体进行防腐,仍然将死者葬于沙土里,这些穷人的尸体都比经过人工防腐的尸体更少发生腐化分解。在法老统治埃及的漫长时期内,几乎所有坟墓,只要稍微埋了些值钱的东西,莫不被盗墓人掘开劫掠。这些盗墓人对死者完全没有宗教上的惧讳,不但打开棺椁,还把木乃伊裹布撕开,将藏在层层裹布中值钱的东西拿走。这些饱受亵渎、弃置一旁的尸体最后虽然由祭司重新包裹,但是不得其法。从外表看来好像保存得还不错,其实,不少木乃伊经X光透视照相,往往显示裹布里面尽是一块一块碎布和七零八落的骸骨。
  前后三千多年期内,古埃及人将尸体制成木乃伊的方法有不少改变。不过多数学者专家认为防腐方法在公元前十世纪左右发展至巅峰,当时一位第一流的防腐师大致依下述步聚制成木乃伊:
  首先用燧石刀在尸体腹部左侧开个十厘米长的切口,从切口把心脏(防腐师和他的主顾都认为心脏是感情的根源)以外所有其他内脏掏出来,逐一用酒和含有没药、桂皮的香料加以清洗。防腐师还用香柏油冲洗尸体腹腔,把余下的柔软组织分解,接着准备取脑,他用一种带钩的工具从死者鼻孔穿入头颅,钩出里面的脑髓,然后灌入香柏油和香料,冲出脑壳中的残余组织。
  尸体全身每部份都彻底清洗后,防腐师把所有器官和尸身埋进泡碱(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剂)粉末堆中,抽乾水分。尸身、器官大概要埋在泡碱粉里约一个月,拿出来后把每一部份再用香液和香料洗涤。尸体防腐工作自始至终的每一个步聚,防腐师必须认真从事,比如开始时便把尸体每个指头包好,以免指甲损坏或脱落失去。
  跟着,防腐师把乾透的内脏逐一以麻布包好,放回腹腔(或者个别放置于陶罐或石膏罐里)用锯屑、麻布、焦油或泥巴之类的填料填好腹腔。填放完毕,随即将切口缝合。因为泡碱已损坏一些头发,所以必须补一些假发,与未脱的真发编结一起;眼眶里面也需要装入假眼。这时剩下来的工作是使尸体外观复原,也是最费工夫的,因为要把乾瘪的尸身恢复生前模样实在不容易。
  防腐师进行这项古代整形外科手术,要在尸身各处小心地割开很多微小切口,从皮肤里填入依身体轮廓模造的麻布填料,就如二十世纪的整容师注射矽剂替活人整容一样。甚至尸体面部和颈部也整得像生前一般,嘴里塞以麻布使双颊饱满。最后防腐师还要充当化妆师,用称为赭石的有色泥土替死者面部以至全身染色(男死者染红色,女死者黄色)。染色完毕尸体即可包裹。防腐师将尸体四肢分别以抹过松香的麻布一层一层地密实包裹,然后包裹头部和躯干,最后全身裹起来。这项包裹工作做起来缓慢费时,有几个木乃伊现在被人解开,裹布的长度加起来竟然超过二公里!
  成书于公元前1250年的“安海”抄本中,已有关于木乃伊制作的记载。这幅图画描述了名叫阿奴卑斯的半神半人的防腐师,正在进行木乃伊制作工序中的尸体防腐处理。
  防腐师包好尸体,做成一具木乃伊,前后约共花七十天时间。跟着防腐师把木乃伊送还丧主,丧主此时大概已另外备好人形棺木来装木乃伊,并且已筑好坟墓。总之,埃及人是殚精竭虑,尽了人事,死者则肉身不减,可以厕身神袛之列了。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夏尔奈·西拉姆》法老的复活》第七章 发现者的惊喜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七章 发现者的惊喜
○马利耶特
  马利耶特1821年生于布伦。他从很年轻时就研究埃及学,1848年在卢浮宫做职员,被派往埃及购买纸草。他目睹埃及文物惨遭劫掠,不久以后就感到必须想办法改变这种状态,而对于同古董商们讨价还价倒不甚感兴趣了。可是他能做些什么呢?那些考古学家、旅游者、挖掘文物的人以及一切来到埃及的人们只顾“搜集文物”,实际上是到处掠夺古物,然后把它们带走完事;而埃及人自己也协助这种盗窃活动。考古学家顾用的工人常常把小件文物藏在衣袋里,然后卖给那些肯于出钱购买的外国“傻瓜”。这样的任意掠夺使许多文物遭到不可弥补的损坏。人们重视的是谁搞到的东西多,而不是科学上的成就。尽管莱普西亚斯树立了标准的样板,但贝尔佐尼式的掠夺手段还是俯拾即是。马利耶特本来也着眼于挖掘,但他认识到如不采取保护措施,埃及文物的前途是岌岌可危的。几年以后他果然制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管理办法;并且建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埃及文物博物馆。马利耶特在19世纪四位最著名的埃及学家中位居第三,和他以前的两个人一样,研究始于挖掘。
  1850年,3O岁的法国考古学家奥古斯特·马利耶特登上开罗古堡。那时他初到埃及,急不可待地要亲眼看看这个闻名已久的国家。他一面慢慢转身,一面凝神观察四面的景物,这时他的脑中已经构成一幅古帝国的图画。他从近处的清真寺的尖塔,看到远方沙漠以西的巨大的金字塔的轮廓。过去在向他招手。虽然他在埃及停留的时间不长,但这次在开罗城上的观感确定了他一生的道路。
  “万籁俱寂,城市伸展在我面前,浓雾笼罩黎明前的开罗。远处清真寺的塔尖,仿佛一支沉没的船队露在水面上的桅杆。我终生的梦想,即将在此形成。就在那边盾。”(《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2页)②泛指一切差别。包,我触手可及的地方,有一个由陵墓、石碑、碑文、雕像所构成的世界……
  第二天,我雇了两头骡子,买了一顶帐篷及所需日用品,一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