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近现代科学 >

第74部分

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近现代科学-第74部分

小说: 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近现代科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2年在里昂大学物理研究所工作,1944年后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导师。在法国留学期间,钱三强在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工作。这期间,钱三强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中做出了很多成就,最大的成就是与妻子何泽慧、两个法国研究生沙士戴勒和微聂隆合作,发现了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现象从实验与理论两方面做出了全面的论述。这一发现被人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第一个重要成果。钱三强回国后培养了一批从事研究原子核科学的人才,并且建立起中国研究原子核科学的基地。从1955年起,他参加了原子能事业的建立和组织工作,将近代物理研究所改为原子能研究所,领导并促进了这一事业的发展以及有关科技工作的开展,对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建设、计划和学术领导都做出了贡献。

  2)钱学森。

  钱学森因在国防科技方面特别是火箭技术方面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1938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留学,1938年获博士学位,导师为近代力学奠基人冯·卡门。钱学森是卡门领导的美国最早的火箭研究机构-“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主要成员。1947~1955年间,他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任教授。1955年返回祖国,并立即投入开创和发展新中国的力学和航天事业。钱学森在许多学科领域都做过开创性工作,在空气动力学方面取得很多研究成果,最突出的是提出了跨声速流动相似律,并与卡门一起最早提出高超声速流的概念,为和声障提供了理论基础。高亚声速采用的公式是以他们名字命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钱学森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他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性质,并取名为“物理力学”。1949年他最先提出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当1947年。维纳建立“控制论”这一新学科后,50年代初钱学森迅速将它发展成为新的技术科学-工程控制论。1955年以后,他组织并推动系统工程方面的研究。在贝尔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上,倡导建立“系统学”。

  3)邓稼先。

  邓稼先被称为是“中国的两弹元勋”。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规划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是中国核武器理论杰出的奠基者。

  4)赵九章。

  赵九章是中国人造卫星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可以称为“中国人造卫星之父”。1935年,赵九章赴德国留学攻读气象,1938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他成了中国大气物理、 地球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他敏锐地觉察到一个人类探测太空的新时代即将到来,于1964 年写信给周总理,正式建议开展中国的人造卫星研制和空间物理探索,并领导筹建了中科院卫星设计院,为中国的卫星研制立下大功。文化大革命期间,赵九章因受到迫害而自杀。

  5)于敏。

  于敏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没有出国留过学,但他却成为一位出类拔萃的着名科学家。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于敏与合作者一同完成的《关于重原子核的壳结构理论》等多项研究工作,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他与合作者提出的原子核结构可以用玻色子近似的观念来逼近的观点,被钱三强称为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1965年底于敏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

  注:

  1、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工程叫“596工程”,与中苏两国的关系密切相连。从1953年1月到1956年8月,中苏两国政府在原子能领域共签订了四个协定。1957年10月,两国政府又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里面列有苏联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的条款,主要包括苏联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数学模型和图纸资料。随着中苏分歧的扩大,苏联决定,提前终止1957年10月15日苏中双方在莫斯科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中断若干援助项目,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中共中央马上在1959年7月作出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把原子弹造出来。为了记住1959年6月发生的这段“国耻”,中国领导人特意将研制自己的原子弹的工程定名为“596工程”。

  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

  第四篇 不同时期的科学家

  第32章 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全球科学家

  太空观测和基因组计划都是科学上出色的计划。每一个都是科学上迈出的一大步。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刺眼的差别:开支方面有四十倍的差别。开支的差别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意味着可持续性。当一个计划足够便宜到成为一条可以无限向未来延伸的系列的第一个时,它是可持续的。而当一个计划太昂贵,以至不经过重大的政治斗争就无法重复时,它就是不可持续的。可持续计划带来新计划的开始,不可持续计划则标志着老时代的结束。  ——戴森《太阳、基因组与互联网》

  人类基因组计划(简称HGP)是科学史上规模可以和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媲美的第三大科学计划,但其意义更加巨大。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只是个别政府用于军事和政治的产物,政府实施计划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或为了与德国纳粹分子和日本军国主义抗衡;或为了与苏联进行冷战后的国防对抗。而人类基因组计划则是在科技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一开始就声明这是一项全世界各国科学家都有义务和权力参与的大型科学研究项目,呈现大学、企业和政府以及其他非营利组织齐头并进的局面。

  1、科学进入全球化时代

  科技全球化从人类科技活动的初期就开始萌芽,在20世纪得到较快发展。尤其是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运输技术的发展和冷战的结束,导致了科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科技全球化更像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迅猛发展席卷全球。无论是在研究者层次、企业层次还是在国家层次上,科技全球化导致的科技合作日趋活跃。

  科技全球化包括如下的基本特征:

  ①科技资源的配置在全球规模下进行,即科技人员的全球化流动、科技设备和信息的全球化共享等;不同国家科技工作者进行的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发明、论文由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合作完成。

  ②科技成果的评价和应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既对科学创新的评价标准、对专利技术的评价标准等具有国际化的特点;市场经济作用下的技术转移的某些规则适用于更多的国家。

  ③工业开发研究的合作与联盟迅速增加,跨国公司已经把研究院建立到了业务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跨国公司已经在大力推进R&D全球化的进程,在许多高科技领域中,各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立不同的R&D机构。

  ④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迅速增加,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之间也根据自己的利益要求进行实质性的合作;各国政府之间以双边或多边形式进行的科技合作也日益增强,如国际空间站计划、欧洲核子中心等政府间的科学计划都是典型例子。

  ⑤许多紧迫的科学挑战需要全球合作。科技全球化也包括科技成果的负面影响也跨越了国界,成为需要各国科学家们共同克服的难题。例如,如计算机千年虫的问题、农药对人体危害、艾滋病的蔓延、互联网不健康内容对青少年影响的问题等等。

  ⑥科学家共同遵守促进全球科技发展的国际法规。例如,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及公约,要求参与全球化科技活动的个人、机构和国家能够共同遵守。

  与美国的曼哈顿工程的一国科学家的协作、阿波罗计划的欧洲范围内科学家的协作等相比,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表现出了科学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其发展速度、波及范围、影响程度在科学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2、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

  1984午12月9日至13日,受美国能源部的委托,犹他大学的雷蒙·怀特(Rnymond White)在美国犹他州的阿尔塔组织召开了一个小型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美国能源部的科学家史密斯(David Smith)以及DNA分析方面的学者共计19人,会议研讨了DNA重组技术的发展以及测定人类整个基因组DNA序列的意义。1985年6月,美国能源部提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草案。1986年6月,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又进一步讨论了这个计划的可行性。分析人类基因组的全序列的确是一个大胆的设想。随后美国能源部宣布实施这一草案。在冷泉港讨论会上,当史密斯作为美国能源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负责人,在冷泉港会议上宣布这项计划时,会场上一片哗然。尽管有包括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吉尔伯特(Walter Gilbert),伯格(Paul Berg)、沃森在内的资深生物学家坚决支持这项计划,但仍遭到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年轻的生物学家的反对。1987年初,美国能源部和国立卫生研究院联合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下拨了启动经费约550万美元。1989年美国成立“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沃森担任第一任主任。经过美国能源部、美国科学院、美国国会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分别组成的专家小组的反复调查论证和辩论,1990年10月经美国国会批准,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最初目标是,通过国际合作,用15年时间(1990—2005)至少投入30万元,构建详细的人类基因组遗传图和物理图,确定人类DNA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定位约10万基因,并对其他生物进行类似研究。其终极目标是:阐明人类基因组全部DNA序列;识别基因;建立储存这些信息的数据库;开发数据分析工具;研究HGP实施所带来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

  此后,德国、日本、英国、法国、中国等国家的科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