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农药植保基础知识txt >

第17部分

农药植保基础知识txt-第17部分

小说: 农药植保基础知识txt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种品种的病薯率高低差异很大,为6。3%~43%,较抗病的品种病薯率低。

(五)防治
只要种薯不带菌、切刀不传染即可达到防治目的。
1。 严格实行检疫制度
调种时应进行产地检查、种薯检验,证明确实不带菌方可调运。
2。 提倡整薯播种
选小薯整薯播种,避免切刀传染。据内蒙古调查,整薯播种的发病率为2。5%时,切薯播的为1。3%。必须切薯应准备消毒液消毒切刀,用两把刀轮换使用,切到病薯后立即将切刀浸泡在消毒液中。常用的消毒液有5%来苏儿、1%高锰酸钾、5%的福尔马林等。
3。 催芽晒种,淘汰病薯
播前在较高温度下催芽,使病薯出现明显的症状而淘汰。
4。 采用抗病品种
抗环腐病的品种有克新1号,东农303,乌盟601,跃进,春薯2号,虎头,长薯4号、5号,克疫等。


第七节  其他作物病害
一  大豆、油菜及向日葵菌核病
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黑龙江省北部及内蒙古呼盟地区发生较重。重病地发病率高达60%~100%,造成大豆菌核病绝产。内蒙古随着向日葵种植面积的扩大,大豆菌核病日趋严重,呼盟1986年发病率为27。3%,减产3000余万公斤,经济损失2700余万元。近年大力压缩向日葵面积,大豆菌核病的危害也明显减轻。
油菜和向日葵均属油料作物,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种植面积较大。菌核病在这两种作物上危害都很重,是威胁生产的重要病害。1984年呼盟向日葵发病率达59。8%,减产5600多公斤。黑龙江北部农场,油菜菌核发病重的,减产30%以上。菌核病不仅影响油菜和向日葵的产量,还因形成大量菌核,散落田间,加重了对大豆的危害。

(一)症状
大豆菌核病危害植株的地上部,从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生,而以花期危害最重。可产生苗枯、叶腐、荚腐等症状,最后导致全株腐烂枯死。严重影响产量。
病害多从植株主茎中下部分枝处开始发病。病斑水浸状,褐色,后变浅褐色或近白色。病斑不规则形,可扩展而环绕茎部并向上蔓延。病部以上往往枯死,也可造成茎秆折断。潮湿时病部生絮状白色菌丝,其中杂有黑色鼠粪状菌核。病茎内部髓变空,被菌核充塞其中。后期干燥时茎部皮层纵向撕裂,维束管外露呈乱麻状。病重时全株枯死,颗粒无收,病轻时部分枯死,种子不饱满。叶被害后呈暗青色水渍状,叶片腐烂,也可有絮状菌丝。
向日葵受病主要引起基腐及盘腐。茎从基部开始变褐,病部环绕茎杆,可高达40~50厘米,病部略凹陷。潮湿时茎部产生大量菌丝和菌核,后期病部干枯,呈灰白色,边缘褐色,表皮碎裂如乱麻状,病株叶片萎蔫下垂,干枯而死。病株茎杆内充满菌核。盘腐可为害整个或部分花盘。初为褐色斑块,迅速扩大引起腐烂。后期花盘、花柄、花托全部腐烂,仅剩破碎的纤维状组织,花盘内肉座全部被菌核替代,最后形成网状大菌核块。
油菜菌核病可危害茎、叶、花、角果及种子等各部分。其症状与大豆相似。

(二)病原
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n),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病菌不形成无性孢子。菌核集结成黑色粒状菌核,内部为浅红色。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柄,顶部膨大成子囊盘。子囊盘浅褐色,内有平行排列的子囊。子囊棒状、无色,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椭圆形,单胞。侧丝无色,丝状,杂生子囊尖,一个菌核可陆续形成1~30个子囊盘。
菌丝的生长温度范围为5~30℃,适温为20~25℃。菌核萌发温度范围为5~25℃,适温为20℃。菌核萌发不需要光照,但子囊盘柄必须有足够的散射光才能膨大形成子囊盘。
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能侵染64科225属383种植物,而以豆科、十字花科、锦葵科、茄科为最严重。寄主中在生产上受害最大的有大豆、向日葵、油菜、胡萝卜等。

(三)侵染环境
以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内越接冬,成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可远距离传播病害,也可引起初侵染。气候适宜,土壤表层的菌核陆续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成熟后弹射出大量子囊孢子,弹射高度可达80cm,孢子漂浮在空气中随气流或雨水传播。子囊孢子外有粘液,可粘附在寄主组织上,条件适合时萌发。孢子在田间一般可存活12天。病菌主要通过伤口或角质层侵入寄主,偶尔也可经气孔侵入。衰老的叶片和瘦弱的茎及凋萎的花最易被侵染。菌丝在细胞间扩展蔓延,并分泌果胶酶、纤维素酶和毒素,使病部软化腐烂。

(四)影响流行的因素
(1)耕作制度  田间残留大量菌核是病害流行的先决条件。病株内外的菌核无论是否散落田间都可成为初侵染来源。大豆连作或与向日葵的大豆地,每平方米含菌核可达6。18克。气候条件相同时,连作大豆地发病率达76%,而轮作两年的地发病率低于20%。近年来,大豆、向日葵和油菜的面积迅速扩大,使大豆连作或与向日葵、油菜轮作的地块增加,使田间菌核残留量逐年增大。这是许多地区大豆菌核病发生渐趋严重的重要原因。
(2)气候条件  地表温、湿度直接影响菌核的萌发和子囊盘的形成和成熟。空气湿度则影响子囊孢子的萌发和侵入。降雨量、相对湿度、寄主生长发育期及田间郁闭程度均制约田间小气候田间菌源充足时,大豆花期以后气温适于病害发生,流行关键在于湿度。据在呼盟的调查,旬降雨量小于17mm,旬相对湿度低于83%,则子囊盘干枯萎缩菌丝停止增残,病害不能流行。
(3)栽培条件  深翻可将表土层的菌核深埋土中,阻止萌芽菌核形成子囊盘。埋入土表3厘米以下的菌核一般不能形成子囊盘。中耕培土也能破坏和阻止子囊盘的形成,耕种方式影响土中菌核的的垂直分布(见表)。连作地垄沟播种扣种,菌核大多在土表下11~15厘米深土层中,能萌发形成子囊盘的比例很小。迎茬扣种和原垄台耕种台铲趟的地,大部分菌核在0~5厘米的土层中,其中的大多数在气候适宜时可萌发引起侵染。
重、迎茬对土中菌核垂直分布的影响

          重茬口种 迎茬口种 耕种
0~5 0。52 55。56 75。03
6~10 2。56 26。27 18。44
11~15 96。92 18。17 6。54
  排水良好的发病轻,积水和低洼地病重。合理密植,通风透光好,相对湿度低的地块病轻。偏施过量氮肥、植株徒长或田间郁闭早的地块发病重。

(五)防治措施
此病主要由初侵染引起危害,再次侵染蔓延影响不大。因此在防治上应采取以消除初侵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耕作制度  病区必须避免大豆连作与向日葵、油菜轮作。大豆与向日葵邻作或前作都能引起严重发病。控制向日葵面积可有效地减轻大豆菌核病,轮作三年以上效果好,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一年也有明显的效果。
(2)栽培管理  病害常发区病田收获后应深翻,清除或烧毁残茬。大豆封垄前及时中耕培土,防止菌核萌芽出土或形成子囊盘。注意排淤治涝,平整土地,开沟排水,防止积水和流水传播。
(3)选用无病种子  从无病田留种或用过筛清除菌核的种子播种。
(4)药剂防治  可于菌核萌发出土后至子囊盘形成盛期,于土表喷洒速克灵、多菌灵、纹枯利等药剂。发病后植株表面喷药效果较差。
(5)抗病品种  大豆品种对菌核病的抗性有并异,但至今未发现高抗和免疫品种。


二  甜菜褐斑病
甜菜褐斑病是甜菜的重要病害,我国各甜菜产区发病普遍,危害严重。主产区黑龙江省(中部、南部)、吉林、内蒙古、辽宁省区一般可使块根产量降低10%~20%,含糖降低1~2度,茎叶损失40%~70%。山东、江苏、河北因气温、雨量适宜发病,危害尤其严重。春甜菜可减产30%~50%,含糖降低2~4度,是发展甜菜生产的主要威胁。

(一)症状
植株的叶、茎及种株的花序都能被害,但以叶片为主,叶片上病斑最初为紫红色小点,逐渐扩大为直径为2~4mm的圆形病斑,有褐色或深紫红色边缘,中央褪为灰色。天气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灰白色霉状物。病重时,数个病斑连成片,致使叶片枯死。叶柄上病斑呈卵圆形或棱形。
自然条件下,病害先在外层老叶上发生,以后渐次侵染中层叶片,受害老叶陆续枯死脱落,再发新叶,由于叶片不继续受害又连续抽出,所以根头不断向上延伸,青头肿大,呈长而尖削粗糙的菠萝状。
采种株除叶片外,花序也常受侵染而使种球带菌。

(二)病原
甜菜褐斑病病原为甜菜尾孢(Cercospora beticola),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菌丝暗色,在寄主表皮下集成垫状的菌丝团,上面丛生褐色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从气孔伸出,一般不分枝,呈屈膝状。分生孢子生于分生孢子梗前端。孢子无色,鞭状,顶端尖狭,基部较粗,有6~11个分隔。
此菌发育适温为27~30℃,37℃以上或5℃以下时停止发育。分生孢子在低温低湿条件下存活8个月到1年,而在温度潮湿时很快萌发死亡。附着在种球表面和在堆肥中的分生孢子只能生存1~2个月。由于分生孢子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弱,所以不是越冬的主要形式。而菌丝团的生活力强,在自然条件可在病组织中存活2年之久,但在堆肥中或深翻入土中20厘米以下,菌丝团4~5个月后即死亡。
本菌除侵害糖甜菜、食用甜菜、饲料甜菜外可以侵染酸模、蒲公英、车前草、龙葵、滨藜等12科26种植物。

(三)侵染循环
甜菜褐斑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带有菌丝团的病残体、母根根头和种球,以及带菌的野生寄主。翌年春,当温度达到10℃以上,并连续降雨湿度大时,越冬的菌丝团便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落在寄主上,在水滴中萌发产生芽管。芽管从气孔侵入寄主组织,发展成为菌丝。菌丝在寄主细胞间扩展蔓延,经过几天的潜伏期后,寄主病部产生病斑,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又借风雨传播,进行在侵染,使病害得以扩展蔓延以致流行。在东北中南部,再侵染一年可达7~9次,而在黄河发病严重地区则次数更多。
一般采种株比原料甜菜早10~15天,采种田的病原为原料甜菜发病提供了菌源,所以距采种田近的原料生产田褐斑病重。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甜菜褐斑病的发生和流行受寄主的抗病性、菌源数量和气象条件等综合因素所制约,其中气象条件是影响褐斑病流行的主要因素,而以温度和降雨量这两个因子特别重要。
1。 温湿度和降雨量
温度主要影响潜育期的长短,而降雨往往是甜菜繁茂期发生褐斑病必要和不可缺少的前导。因为降雨量增加了田间相对湿度,所形成的雨滴有助于孢子的形成和侵入。据研究,春播甜菜褐斑病发生迟早和流行取决于6~8日的降雨量和气温,当旬平均气温在19~25℃,最低平均气温在13℃以上,每旬至少降雨1~2次,每次降雨在20mm左右的情况下,病势进展迅速,因此具有这种条件的日数愈多则发病愈严重。
2。 耕作栽培条件
耕作栽培条件与本病的发生也有较密切的关系。重茬、迎茬地因土壤中已遗留大量病菌,或靠去年的甜菜地或当年的采种地,病菌来源多,发病较重。地势低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