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80太平广记 雷雨山石草木卷(第393-417卷) >

第12部分

80太平广记 雷雨山石草木卷(第393-417卷)-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有山精,或如鼓,赤色一足,其名曰浑。
又或如人,长九尺,衣裘戴笠,名曰金累。
又或如龙,有五赤色角,名曰飞龙。见之,皆可呼其名,不敢为害。玄中记。山精如人,一足,长三四尺。食山蟹,夜出昼藏。(出《异苑》)
【译文】
吴时天门有个叫张盖的人,冬天与同村人一起去打猎。看见大树下有一个蓬草搭成的小屋,好像是供睡觉休息的地方,但是没有烟火。过了一会儿,见到一个人,身高有七尺,身上长毛而不穿衣了,背着几头死猿。张盖和他说话,没有回应。因此把他带了回去,关在一间空屋中,过了十几天,又送回原来的地方。
又:孙皓时期,在临海抓获一个毛人。《山海经》讲:山精好象是人,面部有毛。”这就是山精啊!因此《抱朴子》说:“山精形似小孩,但只有一只脚而且向后,喜好进攻人。他的名叫蚑,知道并且喊他,马上就自己退回去了。还有一个名叫超空,两个名都可以叫。”
还有,山精有的象鼓,红色,一只脚,他的名字叫浑。
还有的象人,高九尺,穿皮衣,戴斗笠,名叫金累。
又还有的象龙,有五个红色的角,名叫飞龙。见到他,可以喊他的名,它就不敢伤害你。《玄中记》中记载,山精象人,一只脚,高三四尺,吃山蟹,夜里出来活动,白天躲藏起来。


石鸡山
晋永嘉之乱,宜阳有女子,姓彭名娥。父母昆弟为长沙贼所虏。时娥负器出汲于溪,还见坞壁已破,殆不胜哀。与贼相格,贼缚娥,驱去溪边。将杀之际,有大山石壁,娥仰呼皇天:“山灵有神不,我为何罪?”因奔走向山,山立开,广数丈。平路如砥。群贼亦逐娥入山,山遂崩合,泯然如初。贼皆压死山里,头出山外。娥遂隐不复出。娥所舍汲器,化为石,形似鸡。土人因号曰石鸡山,溪为娥潭。(出《幽明录》)
【译文】
晋朝永嘉之乱时期,宜阳有个女子叫彭娥。她的父母兄弟都被长沙贼抓走了。这时彭娥正背着容器到溪边取水,回来时看见土堡的墙壁已经破损,感到一阵几乎不能承受的悲哀。她便与贼人格斗,后来被贼人绑住,赶她到溪边。前面有大山石壁,在那将杀她的时候,彭娥仰面大呼:“皇天,山神有灵验吗?我有什么罪?”于是向大山石壁冲去,大山马上就分开了,中间宽有数丈,路平的象磨刀石,群贼也追赶彭娥进了山路,山马上又崩合到一起,竟然与原来一样。群贼都压死在山里,只有头露在外面。彭娥则隐蔽在里面不再出来。她所丢弃的装水的容器变成了石头,形状象一只鸡,当地人因此把这座山叫石鸡山,把溪叫做娥潭。


新丰山
唐高宗朝,新丰出山,高二百尺。有神池,深四十尺。水中有黄龙现,吐宝珠,浮出大如拳。山中有鼓鸣。改新丰县为庆山县。(出《广德神异录》)
【译文】
唐高宗时,新丰县出现了一座山,高二百尺,上面有神池,水深四十尺,池水中有黄龙出现,黄龙口吐宝珠,那珠浮出水面大小如拳头。山中还有象击鼓一样的响声。因此,把新丰县改名为庆山县。


庆山
昭应庆山,长安中,亦不知从何飞来。夜过,闻有声如雷,疾若奔,黄(“若奔黄”三字原空阙,据明抄本补。)土石乱下,直坠新丰西南。一村百余家,因山为坟。今于其上起持国寺。(出《传载》)
【译文】
昭应庆山,则天皇帝长安年间,在长安中,也不知道从何处飞来。一天夜里,人们听到打雷一样的响声,急骤如人在奔跑,黄土石块纷乱落下,一直掉到新丰县西南。有一个村子有一百多家住户,因山崩塌被埋在下面,那座山成了他们的坟墓。现在在那上面修建了持国寺。


瓮峰
华岳云台观,中方之上,有山崛起,如半瓮之状,名曰瓮肚峰。玄宗尝赏望,嘉其高回,欲于峰腹大凿“开元”二字,填以白石,令百余里外望见之。谏官上言,乃止。(出《开天传信记》)
【译文】
在华山云台观中方的上边,有一座山崛起,好象半个瓮的形状,因此名叫瓮肚峰。玄宗曾经观赏过,赞美它高耸迂回,想要在山峰中部开凿“开元”两个大字,在里面填上白色的石头,让百里以外也能看到它。谏官上奏劝阻,才停止了。


夸父山
辰州东有三山,鼎足直上,各数千丈。古老传曰:邓夸父与日竞走,至此煮饭,此三山者,夸父支鼎之石也。(出《朝野佥载》)
【译文】
在辰州东面有三座山,成鼎足之势直上云霄,各高有数千丈。据古老的传说讲:“当初夸父追赶太阳,到了这里煮饭,这三座山,就是夸父来支鼎煮食物的石头啊!”


插灶
荆州有空舲峡,绝崖壁立数百丈,飞鸟不栖。有一火烬,插在崖间,望见可长数尺。传云,洪水时,行舟者泊爨于此,余烬插之,至今犹曰插灶。(出《洽闻记》)
【译文】
在荆州有个空舲峡,悬崖绝壁有数百丈高,连飞鸟也不在上面栖息。有一根被火烧过的木插在山崖上,远远望去有数尺长。据传说,发洪水的时候,驾船的人停泊在这里烧火煮饭,把没有烧完的木头插在那里,到现在还叫插灶。


河山石斛
融州河水,有泉半岩,将注其下,相次九磴,每磴下一白石浴斛承之,如似镌造。尝有人携一婢,取下浴斛中浣巾。须臾,风雨忽至,其婢震死。所浣巾斛,碎于山下。自别安一斛,新于向者。(出《酉阳杂俎》)
【译文】
在融州河边的大岩石中间有一个水泉。泉水沿着岩石下流,依次流过九级石台阶,每个石台阶下都有一个白色石头的浴斛(一种容器)接着,好象是人工凿成的。曾经有人带领一个婢女,在最下边的浴斛里面洗手巾。不一会儿就来了风雨,霹雳把那个婢女击死,洗手巾的那个浴斛,在山下变得粉碎。又另外在石阶上安放一个浴斛,看起来比原有的要新。


终南乳洞
有人游终南山一乳洞,洞深数里,乳旋滴沥,(“滴沥”原作“的历”,据明抄本改。)成飞仙状。洞中已有数十,眉目衣服,形制精巧。一处滴至腰已上,其人因手承漱之。经年再往,见所承滴象已成矣,乳不复滴,当手承处,衣缺二寸不就。(出《酉阳杂俎》)
【译文】
有一个人游览终南山的一个钟乳洞,洞深有数里,乳水转动稀疏下落形成了飞仙状的钟乳石。此洞中已有数十个,那飞仙眉目衣服,都生成的很精巧。有个地方一个钟乳飞仙已滴成到腰部以上,那个人在这里用手捧水漱口。过了一年他又去了,见到他捧水漱口的那个滴象已经完成,乳水也不再滴了,但当年手捧水的地方,衣服缺有二寸没有滴成。


古铁锁
齐郡接历山,上有古铁锁。大如臂,绕其峰再浃。相传本海中山,山神好移,故海神锁之。挽锁断,飞于此。(出《酉阳杂俎》)
【译文】
齐郡与历山相连,山上有一把古铁锁链,粗如胳膊,环绕那座山峰两周。相传这座山本来是海中山,但是山神好迁移,因此海神把山锁上了,后来系着的锁链断了,飞到了这个地方。


崖山
太原郡东有崖山,天旱,土人常烧此山以求雨。俗传崖山神娶河伯女,故河伯见火,必降雨救之。今山上多生水草。(出《酉阳杂俎》)
【译文】
太原郡东边有座山叫崖山,每当天旱的时候,当地人常常放火烧这座山以求雨。传说,崖山神娶河伯的女儿为妻,因此河伯见崖山火起,就必然降雨去救他们。现在山上生长很多水草。


圣钟山
黎州圣钟山,古老传此山有钟,闻其声而形不见。南诏犯境,钟则预鸣。唐天宝、大和、咸通、乾符之载,群蛮来寇,皆有征也。昔有名僧讲《大乘经论》,钟亦震焉。乾宁中,刺史张惠安请门僧京师右街净众寺惠维讲《妙法莲花经》一遍,此钟频鸣,如人扣击,知向所传者不谬矣。(出《黎州图经》)
【译文】
黎州有座圣钟山,据古老传说,这座山上有一座钟,只能听见钟声而看不见钟形。南诏侵犯边境时,此钟就事先鸣响。唐朝天宝、大和、咸通、乾符年间,群蛮来侵犯,也都先有征兆。过去一个有名的僧人宣讲《大乘经论》时,钟也响了。在乾宁年间,刺使张惠安邀请门僧京师右街净众寺的惠维来宣讲《妙法莲花经》一遍,这个钟频繁的鸣响,好象有人击打。这才知道以前所传说的是真的。


嵩梁山
澧州嵩梁山,今名石门。永安六年,自然洞开,玄朗如门,高三百丈。角上生竹,倒垂下拂,谓之天帚。(出《十道记》)
【译文】
澧州有座嵩梁山,现在名叫石门。在永安六年那年,这座山自己贯通打开,幽深开阔象是一个大门,高有三百丈。边上长有竹子,倒垂下来轻轻飘拂,人们把它叫做天帚。


石鼓山
歙州石鼓山,有石如鼓形,又有石人石驴。俗传石鼓鸣,则驴鸣人哭,而县官不利。后凿破其鼓,遂不复鸣。(出《歙州图经》)
【译文】
歙州有座石鼓山,山上有块大石头象鼓的形状,还有石人、石驴。传说石鼓如果响,则石驴也叫而石人则哭,倘若有这种情况,则对县官不利。以后把石鼓凿破了,就不再响了。


射的山
孔晔(“晔”字原空阙,据明抄本改)《会稽记》云:“射的山,远望的的,有如射侯,故曰射的。南有石室,可方丈,谓之射室。传云,羽人所游憩,土人常以此占谷贵贱。谚云:‘射的白,米斛一百;射的玄,米斛一千。’”孔灵符《会稽记》云:“射的石水数十丈,其清见底。其西有山,上参烟云。半岭石室,曰仙人射堂。水东高岩临潭(“潭”原作“浑”,据明抄本改)有石的,形甚员明,视之如镜。”又《会稽录》云:“仙人常射如此,使白鹤取箭,北有石帆壁立。”(出《洽闻记》)
【译文】
孔晔《会稽记》说:“射的山,远远望去好象射箭的靶子,因此叫射的。南面有一个石室,大约有一丈见方,叫做射室,传说飞仙游览常在这休息。当地人常用它来预测谷物的贵贱。谚语说:“射的白,一斛米卖一百;射的黑,一斛米卖一千。”孔灵符《会稽记》说:“射的石水深数十丈,其水清澈见底。它的西边有座山,山高出云际,半山腰有个石室,叫仙人射堂。它的东面有高大的岩石靠在潭边,潭边有石靶,其外形十分圆润光滑,看上去好象镜子。”还有《会稽录》说:“仙人常在这个地方射箭,让白鹤往回取箭。北面有石帆象墙壁一样立在那里。”


怪山
会稽山阴郭中,有怪山,世传本琅琊东武山。时天夜雨晦冥,旦而见在此焉。百姓怪之,因名曰怪山。(出《广古今五行记》)
【译文】
会稽山阴郭中,有一座山叫怪山。相传这座山本来是琅琊的东武山,有一天夜里阴雨昏暗,等到天明就看见它到了这个地方。百姓感到很奇怪,因此给它起名叫怪山。


鸣铙山
鸣铙山,萧子开《建安记》云:“一名大戈山,越王无诸,乘象辂,大将军乘。鸣铙载旗,畋猎登于此山。”古老传,天欲雨,其山即有音乐声也。(出《建州国经》)
【译文】
鸣铙山在萧子开的《建安记》当中是这样记载的:“它又名大戈山。越王无诸,乘坐有象牙装饰的车子,由大将军驾车,敲着铙举着旗,打猎登上了这座山。”还有古老的传说,天将要下雨的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