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周作人-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他的文艺观更多的还是充满着理想主义的特色,希望在文学中建立一个真正具有人的生命价值与审美价值的世界。他深深意识到,只有在纯粹的艺术情境中,才有可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精神的原野。于是他在散文随笔中构建了一座独特的审美世界,在清淡优雅的吟哦中,他寻找到了一块自己的园地。
他那样执著地沉湎在小品文的创作里,把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审美意识,几乎都融化在那片素雅的王国。周作人在娓娓的闲谈中,从尘世的琐碎的场景、事件里,捕捉着属于人自己的那种情趣。喝茶、看雨、饮食起居,在作者眼里都浮上了一层古朴的气韵。作者在普通的、司空见惯的风俗里,体味到了人间的美味,他写故乡的野菜,恍然地把人引进一幅清秀的山水画中;他写记忆中的乌篷船,仿佛使人喝了一杯醇酒,香味袅袅地往人心中荡去,请看《乌篷船》的描写:
……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蓼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偏门外的鉴湖一带,贺家池,壶觞左近,我都是喜欢的,或者往娄公埠骑驴去游兰亭(但我劝你还是步行,骑驴或者于你不很相宜),到得暮色苍然的时候进城上都挂着薜荔的东门来,倒是颇有趣味的事。倘若路上不平静,你往杭州去时可于下午开船,黄昏时候的景色正最好看,只可惜这一带地方的名字我都忘记了。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3]
这确实是一个美的世界。周作人的审美格调把人的情感净化得清泉般纯洁。他似乎不愿意放过曾呈现在自己心头的各种舒适的瞬间感觉。慢慢地品尝,细细地咀嚼,就像隐居在深山老林体察着瞬间的永恒一样,他把风俗世界神圣化了。这多少使我们想起了陶渊明“悠然见南山”式的余韵。周作人大概觉得,这种飘然的感觉,正是最为甜美的、人性的东西。人的情感的对象化,以及对象世界的神奇化,正是周作人散文创作中自我的最为惬意的表现。因为在这里,人的主体与客体世界处于一种和谐的共振之中,人的自由本性在客体世界中得到了适宜的外化。周作人在超功利的纯粹的审美静观之中,创造了一幅幅古典化的美的境界。这其中包容着他对世界、对人自身以及人的世俗性与超越性的复杂的态度。
生活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生活化,是周作人许多散文的精髓所在。他十分看重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滋味”,因而他的散文大多是些平凡琐碎生活的奇妙的掠影。周作人很少去找寻奇异的景观来抒发内心的冲动。他大约不喜欢过于狂热和偏激的情绪,只是一味压低喉舌,清淡自如地回味着生活中的艺术韵致。这种情调在《雨天的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是玄远隽永的境界,一方面又带有远离现实的孤傲之态;一方面是理想主义的脉脉温情,一方面又隐含着回避人生困惑的虚妄的情绪。这种平和的文体所呈现出的温柔的幻境,体现了作者对生命形态的有限性以及这种有限性所蕴含的无限性的神往。周作人视角中的自然、社会、人都被艺术化了,他撇开了交织在人世中一切阴郁的影子,试图在尘世中寻找最为单纯、最为和谐的精神乐趣。美是什么呢?在周作人的笔下,美作为人生的一种固有的存在,弥漫在生命的时空之中。但这种美不是激昂冲荡、崇高的情感,而是人的爱与幻想所交织的宁静与安详的氛围;不是人的自由意识漫无边际的流淌,而是有节制的、古典化的肃穆与玄远。在周作人的笔下,永远无法找到尼采式的超人的悲哀以及鲁迅式的撼人心魄的悲剧意识。美对于他来说,乃是生命和谐的、有序的情致,它所呈现出的人的本质的自由性,更多的是具有田园式的格调: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现代人的浮躁,一切都停留在永恒的凝固之中。周作人觉得,在东方的亚细亚式的生活方式里,静谧的、恬适的节奏所带来的艺术境界,正是人的生命最为安宁、最为适宜的表现。
因此,完全可以说,周作人在散文天地里所发现和创造的,已与他在《人的文学》中所倡导的人的崇高、健全的理性发生了某种偏离,古典的温情逐渐占据了他心灵的天地。他越来越趋于对人的内在感觉的描述,而摈弃了对外在感觉的表现。远古的士大夫的中庸平和的心态构成了他许多散文的核心。于是,现代西方的人文主义的最为重要的精神信条在他那里瓦解了,除了自由意识之外,所剩下的仅仅是中国古代小品文所保留的“性灵”与“雅趣”。周作人确乎是在自得其乐地玩着文学,他悠然地造访着先人的田园式的精神境界。他的思想与审美情趣可以说已由现代退回到了古典主义的怀抱。
无疑,这一切不过是他政治上的乌托邦的艺术化的显现而已。对人性的诗意的勾勒除了使他得到了一丝人道主义的心理满足外,大概更多的留给他的还是一种苦涩吧?他在《自己的园地·序一》中说:“我已明知我过去的蔷薇色的梦都是虚幻,但我还在寻求——这是人生的弱点——想像的友人,能够理解庸人之心的读者。我并不想这些文章会于别人有什么用处,或者可以给予多少怡悦;我只想表现凡庸的自己的一部分,此外并无别的目的。”这多少有一点真诚。这表明,在周作人心灵深处,依然游荡着难以排泄的苦闷,在飘逸、清淡的艺术韵致中,渗透着他对人的现实性的困惑和悲哀。
的确,他在挤干了人生的甜甜的果汁的同时,把苦涩的核也留给了自己。
喝茶、饮酒固然充满快意,但这恰恰是因为生活太乏太苦。周作人委实算不上一个乐天派,他所倡导的美文,不过是超越苦闷的“精神幻象”而已。这一点在他后来的《五十自寿诗》中表现得再清楚不过了:
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将袍子换袈裟。
街头终日听谈鬼,窗下通年学画蛇。
老去无端玩骨董,闲来随分种胡麻。
旁人若问其中意,且到寒斋吃苦茶。
半是儒家半释家,光头更不著袈裟。
中年意趣窗前草,外道生涯洞里蛇。
徒羡低头咬大蒜,未妨拍桌拾芝麻。
谈狐说鬼寻常事,只欠工夫吃讲茶。
打油诗似乎把自己打扮成大彻大悟的道人,但也隐隐地流露出对虚幻人生的哀伤。1934年5月6日,也就是周作人写此打油诗的同年,鲁迅在致杨霁云的信中说:“周作人之诗,其实是还藏些对于现状的不平的,但太隐晦,已为一般读者所不■……”鲁迅对周作人的苦闷是十分谙熟的,这一点,周作人在晚年的回忆中亦深有感触。“五四”低潮以后,周作人一直没有摆脱失落感的冲击。虽然在许多随感中猛烈地抨击过形形色色的封建意识,但空虚与苦闷一直充塞着他的世界。在“精神幻象”最为强烈的作品中,创作者内心的痛楚就越发显得深重。除了在文字中勾勒一幅幅楚楚动人的画图外,他无法正视现实的残酷性,无法把视角伸入到纵深的精神领域。唯一的出路,只是谈天说地,在花鸟虫鱼中构架精神的象牙塔。但周作人偏偏不愿把自我的哀痛倾诉出来,他在《闭户读书论》中说得清楚:“我看,苟全性命于乱世是第一要紧,所以最好从头就不烦闷……”周作人的内心是极苦的,他深味这可怜的人间所给予人的快意不过是虚幻的蔷薇色的梦。他的充满静穆、温和的田园之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摆脱人生苦难的一种幻象。有趣的是,周作人却故作安宁之态,俨然摆出一副超然的风度,其实,这更大大加剧了他内心的忧虑,他不得不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在艺术之途上艰难地攀援着。他的朦胧、幽玄、飘逸的美学风格,他的不露声色的叙述文体,仿佛是凄凉、枯萎的沙漠上的海市蜃楼,在极其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的背后,隐含着无边的空虚和寂寞。读周作人散文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吧?
而鲁迅完全是另一种样子:
他仿佛一个吃了狼奶的野人[4],时常在旷野里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有时又像一个慈祥的大佛,温和地普度众生。在他那里看不到单一色泽的东西,友爱与复仇,忍辱与挑剔,多疑与坦然,都混杂于一体,难以用一种尺度去把握他的存在。我面对这颗灵魂时,一直有着一种复杂的、难以言喻的感情。我说不出那个世界的确切性的东西,可依稀感受到它的伟岸与深奥所折射出的人生隐喻。
鲁迅的文字永远闪烁着生命的辉煌气象,那轰鸣着的、带着光和热的意象,穿过了历史,穿过了现实,一直向你滚来。你无法回避他的辐射,在那无词的言语里,你除了惊异、震撼、压迫、苏醒等等以外,或许不再会有什么。
屈原曾有过类似的歌咏,然而太浪漫了,鲁夫子并不相信“黄金世界”的预约;杜甫也出现过这样的悲慨,但决无鲁夫子心灵无序的骚动。读苏轼、李贽、曾国藩等人的文字,固然有伟岸的与心灵冲突的深刻预言,但毕竟还是古典式的人格投射。鲁夫子的伟大或许在于他具有了一种现代人格的魅力,他在阐释生存与意义、实在与虚无的过程所给人带来的提示,已大大地超过了艺术范畴。周作人不会给人提供如此深邃的价值内涵。鲁迅的世界不仅仅类属于个体生命的价值,他更多地承担着社会与历史的价值。而周作人却越来越局限于个体生存的范围。就其对人的自我设计而言,周作人确有高明的地方,有的深刻性甚至超过了鲁迅。例如对人的异化的感悟,人生存悖论的体味,都是超凡的,这些甚至今天依然是充满生命力的,但也仅此而已。鲁迅覆盖的领域就广阔得多了,他在小说与随感中,一直将人的存在与社会、与历史、与冥冥之中的那个不测的神秘王国纠缠在一起。他甚至把死去的鬼魂也引入到自己的世界里,使我们这些后生在阅读他时,常常被拖进漫长的苦痛里。鲁迅打开了一扇通往地狱的门,也拓开了一条穿越地狱、穿越死亡的生存之路。他的众多作品的背后,昭示的便是这一图式。
残酷的美,大概是他作品里的形式之一。他总是在灰色的天幕间,向人提示着生命的谶语。《祝福》结局写鲁镇的夜,太沉闷了,但却把人与社会的双重文化内蕴弹奏了出来。《孤独者》写人的死灭,没有一点的温吞,如果周作人处理这一题材,大概会绕过,转向别的话题吧?但鲁迅却偏偏咀嚼着死亡,甚至带着更惨烈的目光,打捞黑暗间的一切遗物。他描述魏连殳的死,让我长久摆脱不了那冷气给我带来的惊悸和恐怖。那可怕的一幕所告诉给我的,是人生最大的哀痛。光明与希望在这儿全部轰毁了。
粗人扛起棺盖来,我走近去最后看一看永别的连殳。
他在不妥帖的衣冠中,安静地躺着,合了眼,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