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谋杀中国经济-郎咸平-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目标太高,许多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的研发进度缓慢,不断追加经费。这种现象已成为我国企业技术产品研发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市场状况,就会发现联想的企业战略缺乏现实意义。
第一,中小企业是戴尔和惠普这两三年的个人电脑策略,你联想作为一个后来者,如何跟人家竞争?
第二,体验店做得最好的就是苹果电脑,可是苹果在全美国才不过设有多少个体验店啊?更何况联想现在已经有了5060家专卖店和2000家Think体验店。时尚电脑是索尼和苹果的主打卖点,联想那又笨又丑又贵的电脑怎么吸引这些用户啊?
第三,上网本呢,联想在这个市场上的反应严重滞后,简直不可想象!当华硕推出上网本之时,联想认为这个产品成本低、利润低,如果介入,会有损联想的高端形象——这简直就跟晚清自以为还是“天朝上国”一样可笑嘛。结果呢?华硕在2007年6月6日就推出了最早的两款上网本,可联想是2008年9月才推出的。据称仅仅1个月销量就突破3万台,但在已经成了气候的华硕、宏碁面前,这样的销量显然不足为道。统计数据显示,华硕的EeePC上网本在节日购物旺季的第四季度,销量高达180万台,2008年全年500万台的目标已顺利实现。
联想说什么过冬啊、是金融危机才导致自己表现不好的。其实2008年10月底,宏碁董事长王振堂就在股东大会上表示,金融危机并没有影响上网本的热销。受益于上网本的热销,宏碁第四季度笔记本销售量增长幅度高达60%0数据显示,2008年9月,宏碁笔记本产品总出货量达到360万台,首度单月击败惠普,跃居全球笔记本出货第1位。
第四,超级计算机是IBM的传统项目,再加上惠普,全世界500强超级计算机里这两家就占了80%的份额。服务器的国内市场外资占据了73%,余下的有曙光和浪潮在做,联想毫无优势可言。2009年4月20日,中科院宣布跟联想和曙光终于合作研制成了“单精度峰值超过每秒1000万亿次浮点运算的超级计算系统”。
可是,大家知道现实的情况是什么吗?超级计算机不过是只在中国存在的说法,其实本质上就是大型机。而惠普公司负责全球服务器业务的副总裁保罗?米勒却说,由于大型机需要运行所有权软件和高额的服务年费,实在太麻烦,因此大型机其实正在走向末路,而取代大型机的刀片服务器却逆势增长。2008年第四季度,全球服务器市场出现大幅下滑,IBM、惠普、戴尔和太阳微系统这几大服务器厂商的销售收入,跟2007年同期相比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但是唯一显示正增长态势的就是刀片服务器。在2008年第四季度,刀片服务器的收入比前年同期增长了16%。惠普以54。8%的收入份额领先;IBM其次,占21。7%。从2008全年来看,刀片服务器收入增长了33%,市场规模达到54亿美元。
保罗?米勒的预言长期来看也会准确可靠吗?很可能不准确,但不是因为大型机有更强的竞争力,特别是绝对不可能是来自中国的大型机的竞争,而是因为云计算的挑战。毕竟大型机太贵了,而且维护不方便,硬件坏了就得换。而使用云计算技术则不会有这些影响,系统一样运行,优点比较明显。
第一,有了云计算技术.不具备雄厚财力的网站一也可以获得超大规模的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1997年,Google起家时,面临的问题是资金短缺,但是需要超大规模的存储空间存储互联网上所有网页的内容,需要超大规模的计算能力建搜索索引,以及处理海量的并发的用户请求。Google大胆地用一堆廉价服务器,去满足对超大规模的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的需求——这就叫做云计算平台。
2006年,Google云计算平台的规模是45万台机器。2年过去了,有人推测Google现在的规模又翻了一番。不仅规模超大,而且10多年的实践证明,云计算平台的稳定性也令人满意。
第二,如前所述,从1997年到现在,Google云计算平台随着互联网内容的增长而迅速增长。通常情况下,计算平台的规模增加,必然导致管理上的额外负担增加,从而导致整个系统的效率下降。但是Google平台规模急剧增加,并没有导致整体效率的显著下降。
第三,应对难以准确预测的访问流量,云计算平台能够提供足够的弹性…随着流量的变化而增减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网站的访问流量不均匀,高峰期用户访问量猛增,机器忙不过来。而闲暇时,很多机器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各家网站的高峰期不一致,经常会出现你忙我不忙的局面。基于同样的道理,你重新看看中国前10名的高性能计算机,现在投入应用的一半都是用来地质探矿,可是实际上各个大型机不是一直都有大型运算任务。而为金融服务的大型机或是大型服务器呢,也就是主要在白天开盘的时候服务运算。随着带宽的急剧扩展,云计算其实可以把这些潜在不忙的运算能力更好地调动起来为自己所用。
说了这么多,你不得不又一次承认:联想无论是跟做大型机的IBM、做刀片服务器的惠普,还是跟开拓云计算的微软和Google相比,都相差一大段距离。读者可能会说,联想的高管比你郎教授要聪明多了,他们不可能不知道这些背景知识的,那么联想为什么还是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呢?
背景提示
其实这不单是联想的问题,本质的问题在于在我们的心底,我们是相信奇迹、崇拜奇迹的。这种相信奇迹的心态就是我前面章节所谈论的小概率事件,例如诸葛亮借东风、空城计等等。根据我曾经在广东地区所做调研的结果,国内有54。6%的企业倾向于期望某个研发人员突然间能创造出一个非常好的产品。例如中科院宣布跟联想和曙光合作研制成了“单精度峰值超过每秒l000万亿次浮点运算的超级计算系统”就是这个奇迹心态的表现,希望能通过这个奇迹赚大钱。可在西方却不然,他们只相信规律,不相信奇迹。例如,我们前面谈到的惠普公司副总裁保罗?米勒说大型机其实正在走向末路,米勒的说法就是在规律之下的必然推论,而绝不会幻想奇迹出现。
光讲联想是不公平的,因为中国像联想这样所谓的高科技企业太多了。我再给各位读者谈一个跟联想思维类似的公司——曙光公司,大家娱乐娱乐,开怀大笑一下。曙光4000A是在2004年由中国曙光公司为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制造的,当时排名世界第10位,但是现在已经跌出了世界前250名。
2008年推出的曙光5000A再一次贯彻了我们中华文化“追求第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优良传统。我不想讲得太专业,我告诉各位读者重点。该计算机总计拥有30720个计算核心,拿这个产品跟世界排名前500位的产品对比,就能发现人家最主流的解决方案不过才用2049~4096个计算核心(http://top500/stats/list/32/procclass)。例如,IBM和惠普给中石油和中国电信提供的超级计算机也是使用这么多核心,而这些方案其实已经占据了中国使用中的大型机的主要份额。
为什么曙光4000A在短短5年内就跌出前250名?以IBM和惠普为对比,可以发现IBM和惠普有非常强大的软件解决方案,所以才能创造市场,而中国的大型机只有超强计算能力是不够的。比如奥运期间,北京市气象局用的大型机就是IBM提供的,其具体解决方案就是针对沙尘暴等非常复杂的气象问题做出运算和预报的软件。
而中国这些所谓的大型机计算能力很强,可是由于缺乏与时俱进的解决方案软件,所以难成气候。
这就好像是造硬盘,中国落后吧,却不愿意按照科学规律去研究材料科学或是计算科学这样的基础科学,不去研究如何从根本上提高硬盘存储量的规律,反而是政治挂帅,定下目标就要搞出一个世界前10名的,那是怎么做的呢?就是中国人所擅长的投机取巧,也就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杀鸡不用牛刀”。最后就是把上万个小硬盘并行串在一起!而这个串起来的程序还是微软提供的,更不要说其实这些小硬盘也都是外国公司生产的。大家说可不可笑?为什么我们都能接受这种吹牛呢?因为我们就是一个相信奇迹、崇拜奇迹的民族。
三、看看甲骨文公司是怎么干的
前面所讲的这么多问题都比较偏向于技术化,可能大家读得有点闷。那我现在给大家讲一个美国高科技企业的故事,我敢肯定这个故事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我不想讲比尔?盖茨的故事,比尔?盖茨是大学没读完就去创办微软了,这个故事大家肯定都知道,大家知道的我肯定不讲。我想讲的是最近把IBM挤走,买下太阳微系统的甲骨文公司老板的故事。为什么要讲他呢?当然,个原因是他的英文名跟我一样,都叫Larry;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比比尔?盖茨还厉害。在1977年,32岁的埃里森(Larry Ellison)同志跟另外两个人创办甲骨文的时候,这家伙是个读了三所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这个人这辈子基本上就废了,三十而立嘛,你看他30岁了基本上还是个社会闲杂人员。那时候他靠什么混饭呢?就是偶尔帮别人写几行程序。那时候其实还没有软件工程师这一职业,编程序的参考书也就是几本杂志。在当时,硬件就基本上等于整个计算机行业,所以写软件代码的人就跟今天计算机工厂里的组装工人差不多,只是做一点辅助性的工作。
不过美国看的是什么?是你的本事,是你的产品都能干什么,而不是先看你读了几个硕士或博士,也不是看你从哪个学校毕业的。你别小看这个辍学的大龄青年,他们三个家伙水平不简单,最起码能看懂行内最前沿的论文。一个家伙最先看到了埃德加?考特(Edgar Frank Codd)的一篇论文,然后连同其他几篇相关的文章推荐给另外两个人也阅读了一下。他们读完以后就觉得数据库软件有潜力,于是就开始策划构建可商用的“关系型”数据库。我下面会谈一些专业名词,包括“关系型”数据库,不过读者不要被这些专业名词吓到了,大家听听就算了,我刚接触这些名词的时候,水平也和大家差不多,多听几次,多忍耐忍耐,水平就上来了。为了减轻读者的负担,下面我会把这些不需要知道的名词加上引号。
不过第一个问题是,写论文的那个家伙自己怎么不去开公司呢?原因可不是像我们国内一样,写论文纯粹是闭门造车,做不得实践。埃德加?考特在专业学术期刊《munication of ACM》上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大型共享数据库数据的关系模型》(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的论文,这是数据库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要知道,当时还是比较低层次的“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数据库产品在市场上占主要位置。从这篇论文开始,拉开了“关系型”数据库软件革命的序幕。那么我告诉大家,埃德加?考特自己不去开公司,其真正的原因在于,他是IBM的工程师!
那么紧接着的问题就是,怎么IBM不自己做呢?这里我们就会发现,历史总有惊人相似的一幕。这篇文章其实早在1970年6月就发表出来了,IBM却迟迟不搞这个项目。这是为什么呢?主